探源中华文明,夯实自信根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师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2022年5月27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在讲话中,总书记强调了中华文明的关键地位,肯定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显著成绩,指明了未来中华文明历史研究的根本目标,对于进一步深化中国文明历史研究,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第一时间组织专题学习,鼓励全院师生结合自身教学、科研和学习实际,学深悟透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5月28日晚
“时代楷模柴生芳”学生联合党支部展开集体学习,并邀请校团委博士生讲师团进行研讨,在全院学生党员中掀起学习热潮。
5月30日
学院召开党政联席会,结合学院发展规划和学科发展趋势,继续深入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展开深入而热烈的交流。
6月2日下午
全体师生党员集体聆听、学习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负责人、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赵辉在北京大学党校举办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概况”专题讲座。
北京大学副校长、考古文博学院博雅特聘教授孙庆伟第一时间撰文表示,作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参与者,第一时间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受启发,备受鼓舞,深刻领悟到新时代的中华文明探源研究要在政治高度、理论厚度、学术深度、交叉广度、普及力度等五个维度上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不断将中华文明溯源与阐释研究推向深入。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沈睿文指出,如今正值中国考古学的黄金时代,面对总书记对考古事业发展的高度关切,北大考古应敢为人先、勇担重任。首先,作为考古人要增强忧患意识,自觉加强自我修养和自我学习,努力提升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其次,考古学是多学科交叉的人文科学。要继续发扬北大考古多学科交叉的优良传统,有序推进、建设不同学科间、研究团队间以及院校内外的多重、多样交叉平台,加强对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的高效应用,构建不同知识背景学者讨论交流的平台,推动在同一话语体系下探讨社会和历史问题目标的实现。再次,要继续以中国考古学系列教材为抓手,进一步建设完善中国考古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提出中国考古学理论方法和教学思想体系,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党委书记陈建立谈到,此次重要讲话,总书记从全局视角深刻论述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意义和继续努力的方向。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考古学能够发挥更为关键的作用。未来要牢牢把握中华文明起源发展这一核心,结合学院具体工作,坚持多学科交叉,统筹推进考古学理论研究和方法体系构建,同时加强考古研究成果的阐释、利用和传播工作,发挥以史育人作用,更好向世界展示中国理念、中国精神和中国道路。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崔剑锋表示,从第四期开始参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一路走来,收获颇丰。总书记在讲话中明确指出要实现考古学与历史学、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极具启发意义。今后将继续积极响应总书记号召,坚持多学科联合攻关,拓宽研究的时空范围和覆盖领域,为后续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稳步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申报献力献策。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党委副书记张海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利用考古学研究增强文化自信,继续加强多学科交叉,正与考古文博学院当下的工作相契合。考古文博学院要顺势而为,找准抓手,切实推动考古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华文明基因库等项目顺利落地。在实证我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和五千多年文明史方面,考古学仍大有可为,学院将进一步立足大局、统筹协调,扎实做好教学科研工作的阶段性安排部署。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张剑葳指出,总书记关于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的论述对文物和文化遗产工作者提出了进一步要求。时下考古工作意义重大,要努力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要研究成果与中国人的精神和价值符号紧密结合,加强社会宣传和教育引导,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要在考古研究的基础上,将文物和文化遗产与精神文明构建密切联系起来,深入挖掘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提供更多滋养人民、可供人民欣赏的优质文化产品。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党委副书记曹蓓谈到,回顾中国考古学和北大考古百年发展史,探索中华文明之源是北大考古人一以贯之的学术理想和光荣使命,在考古前辈的不懈奋斗下,已经取得丰硕成果。作为学生工作者,要注重激发青年考古学子的学习兴趣,鼓励青年考古学子发扬严谨求实、艰苦奋斗、敬业奉献的优良传统,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勇担重任,矢志向前,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助理、行政办公室主任施文博谈到,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要充分运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更加完整准确地讲述中国古代历史,更好发挥以史育人作用。一百年前,正是为了证史、写史,中国考古学发生、发展,在探索文明根脉、展示构建中华文明历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一线教师,要努力培养更多人文素养良好、专业基础扎实、理论实践并重、富有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青年考古学生,壮大考古专业人才队伍。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助理、助理教授丁雨表示,总书记的讲话阐明了以文明探源为标杆,引领考古学系列研究成果,揭示中华文明内在精神,探索人类文明模式,进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借鉴意义的宏伟目标。总书记从横向角度对中华文明开放性和包容性的肯定,正与学院目前所开展的外国考古、世界考古工作紧密相关,为未来相关工作的深入开展指明了方向。
为巩固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学习成果,增进师生党员对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深入了解,6月2日下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组织全体师生党员参加赵辉教授关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概况”专题讲座。讲座结束后,师生们展开热烈讨论。
2020级博士生徐艺菁表示
几十年来,中国的考古学者通过发掘实物资料、开展多学科研究实证了中国具有不同于西方的文明起源发展模式,提出了关于“文明”的新定义,既对理解文明起源理论和发展模式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也为西方世界从历史角度正视、理解中国提供了坚实证据。而今探源工程已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未来将继续深入了解中华文明发展史,将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2020级硕士生杨丹侠认为
经过百年积累与沉淀,中华文明起源探索已然取得突出成就。借助先进考古学方法和现代科技手段,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文明从单个小型村落逐步成长为大型聚落乃至国家的发展历程,不仅在物质层面留下了丰富精彩的遗存,更在精神层面上塑造了历史上和今天的我们。作为青年考古学子,要牢牢把握考古学的重大社会政治意义,深入发掘中华文明的深刻精神内涵,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阐释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进程贡献青春力量。
2020级本科生董高睿表示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相关成果与精神感召事实上早已贯穿于北大考古专业的日常学习之中。2021年暑假前往“探源第一线”三星堆遗址发掘现场的学习踏查有力启发了自己对中华文明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一重要问题的深入思考。通过对良渚、石峁、三星堆、二里头等鲜活案例的反思,更加深切体会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也正是这一特点,使得中华民族自形成之日起就拥有独具一格的民族气质和天下观念,这无疑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相契合。
经过一系列深入学习,全院师生深刻领会到,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出发,以宏阔的历史视野和宽广的世界眼光对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推动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将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作出了高瞻远瞩的重要指示。总书记关于考古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是考古文博学院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全院师生将始终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不负党和国家的厚望,坚持鲜明导向,强化使命担当,在考古研究中赓续文明基因,在扎根田野一线的实践中感知时代脉搏,自觉做好中华文明价值体系的考古学阐释和国际传播,守正创新、笃行致远,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踔厉奋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勇毅前行。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来源 | “文博中国”微信公众号
编辑 | 张小筑 实习编辑 | 刘婧涵
复审 | 郭晓蓉
监制 | 李 让
「考古词条」铁器时代 · 秦始皇陵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的陵园。位于今陕西省临潼县城东5公里处。秦始皇开创的陵园制度,对此后历代帝王陵园建筑影响很大。1962年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开始勘察。1974年以来陕西省的文物考古部门联合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复查。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要新鲜事2023-05-26 22:50:230002秦朝古墓发现木牍 是军人给家里的家书(秦朝家书)
秦朝士兵在家书中让家人给自己寄一些衣物和金钱。1975年考古专家在一座古墓中发现了两封秦国墓中的书信,信中写道妈妈赶紧寄点钱过来吧,没钱买新衣服了。这座古墓的主人名叫钟,他在临死前将这两封家书放在墓中陪伴自己,秦国的法令规定,成年男子必须服兵役,但家中也得留下一名男丁照顾老小。于是兄弟三人经过商议,留大哥中在家照顾母亲,二哥小弟奔赴战场帮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家信内容我要新鲜事2024-01-14 21:51:30000519岁藩王墓随葬梅瓶,内盛王妃喝特殊药酒,估计网友知道会恶心
广西桂林温裕王墓发掘记本文作者倪方六靖江王墓是明太祖朱元璋侄孙朱守谦一系封王墓地,位于桂林市区七星区东郊尧山西南麓,整个墓区很大,南北15公里,东西7公里,有300多座王亲藩戚墓葬。墓区已发现的墓葬,几乎全被盗墓者光顾过了。这篇“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要说的温裕王墓,便是其中一座,考古清理中,还有非常意外的发现。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3:46:160000尸毒真实存在吗?它究竟有多厉害?看看“辛追夫人”的墓就明白了
近些年来,《盗墓笔记》、《鬼吹灯》等盗墓类作品层出不穷,甚至被改编成影视剧作品,吸引了大量观众和读者的眼球。玄幻惊险的内容满足了大众的猎奇心理,带给人们不一样的紧张感与刺激感。随着“盗墓”内容的爆火,产生了一个虚拟的概念——“尸毒”。这种“尸毒”被描述得十分恐怖,沾染上的人会被僵尸同化,成为“活死人”。我要新鲜事2023-06-20 19:12:5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