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奋进的北京大学考古——旧石器时代考古
北京大学是最早进行旧石器时代考古教学与科学研究的国内高校。1946年抗战胜利后北京大学成立了文科研究所古器物整理室,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开创者裴文中先生被聘为导师;1952年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成立,裴文中先生被聘为考古专业兼任教授,开展《石器时代考古》《史前考古学》等课程的教学。1953年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成立后的首届学生毕业,吕遵谔先生毕业留校担任裴文中先生的助教,其后数十年一直辛勤耕耘在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教学与科研中。考古系成立以后,旧石器时代考古教研室得到了更大发展,师资力量增强、教学科研领域得到更大拓展,并开始招收研究生。科研与教学涉及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古人类学、埋藏学、动物考古学、人类骨骼考古等多个方向,为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人才的培养、学科的发展与研究做出了卓越贡献。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吕遵谔先生就一直负责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旧石器时代考古部分的教学,1972年完成的铅印《旧石器时代考古(中国考古学之一)》试用讲义,是中国最早的旧石器时代考古讲义。改革开放以后学科快速发展,除《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外,教研室还先后开设了《动物考古学》《人体骨骼学》《埋藏学》《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外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旧石器时代考古理论与方法》《第四纪哺乳动物》《旧石器时代考古文献研读》《古人类学》等本科、研究生课程。王幼平教授和曲彤丽副教授分别编著的本科生教材《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旧石器时代埋藏学》也将出版。
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标本对提高考古教学质量极为重要。1952年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正式成立时,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古器物整理室、北京大学博物馆以及燕京大学史前博物馆合并成为考古教研室文物陈列室,该陈列室中的很多标本成为后来旧石器时代考古教学实验室的重要藏品。其中就包括了裴文中先生在法国留学期间购买的一批珍贵的欧洲典型旧石器和旧石器时代艺术品模型。1986年旧石器考古实验室正式成立,成为当时国内高校中唯一的旧石器专业教学实验室。北京大学还同北京动物园合作,利用动物园的条件制作了60多种动物的骨骼标本,包括棕熊、狼、貉、麋鹿、河马、斑马、猕猴、河狸、豪猪以及鹳、孔雀和雉等,成为考古文博学院不可复制的珍贵教学资源。在教研室几代老师的持续努力下,实验室现收藏有不同遗址采集石制品、人类骨骼和化石模型、动物骨骼及化石、实验考古等在内的各类标本千余件。

依托于北京大学的教学科研力量,迄今旧石器时代考古教研室已经培养了近50名硕士、博士研究生,为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教学、科研及文物行政管理培养了数量众多的专门人才。
旧石器考古教研室长期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方向,在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进行大量田野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并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从1950到1970年代,吕遵谔先生先后参加了山西丁村、西侯度、广西巨猿洞、北京周口店、湖北郧西白龙洞、内蒙古四道沟等重要旧石器时代遗址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其中很多都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由中国学者组织的旧石器和古人类遗址的发掘和调查。1980年代以后,随学科的发展,田野工作和重要发现不断增多,教研室曾先后主持或与兄弟单位合作发掘了四川资阳鲤鱼桥遗址、山东沂源人遗址、辽宁营口金牛山遗址、河南南召小空山遗址、河北涞水北边桥遗址、湖北荆州鸡公山遗址、江苏南京汤山人遗址、河北阳原于家沟和马鞍山、瓜地梁遗址、河南荥阳织机洞遗址、新密李家沟遗址、新郑赵庄和黄帝口遗址、登封西施遗址、东施遗址、方家沟遗址、郑州二七区老奶奶庙遗址、广东郁南磨刀山遗址、英德青塘遗址、新疆吉木乃通天洞遗址以及四川稻城皮洛等遗址,与地方兄弟单位合作建立了内蒙古呼和浩特大窑教学实习基地、辽宁营口金牛山教学实习基地、河南郑州中原旧石器教学与考古研究基地。尤其是1984年秋季辽宁营口金牛山考古实习队发现了重要的金牛山古人类化石及大量文化遗物和遗迹现象,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教研室承担国家级课题10余项。王幼平教授长期以来围绕着中原地区、华南地区、泥河湾以及新疆、四川等地区的旧石器考古研究开展工作,在更新世环境与人类演化、中国旧石器文化发展源流、中原与华南地区旧石器文化的发展谱系等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曲彤丽副教授致力于旧石器时代考古、动物考古与埋藏学等方向的工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等项目,在旧石器时代技术演变、人类适应生存行为、东亚地区现代人出现与发展、旧石器时代东西方文化交流以及遗址埋藏学等方面取得多项重要学术成果。李锋研究员长期在金斯太、泥河湾、水洞沟、石峡口等关键旧石器遗址开展发掘研究工作,在东亚旧石器时代中期莫斯特文化及人群在东北亚扩散研究、欧亚大陆东部现代人扩散北方路线、周口店遗址年代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绩。何嘉宁副教授主要围绕中国古代人类体质的生物文化适应过程、东亚古人类体质演化历程等方向开展研究,承担国家社科基金等项目。
从金牛山人到南京人、沂源人、涞水人以及鸽子洞人等一系列重要的古人类化石的发现,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人类化石宝库与研究内容,扩展了学术界对于东亚地区远古人类演化的复杂历程的认识,已经和正在改写我们对于中国远古人类直线演化发展的传统认识,使得多元复杂的中国古人类演化图景得以逐渐清晰。以湖北荆州鸡公山与广东郁南磨刀山、清塘黄门岩遗址为中心的发掘与研究,确立了华南旧石器文化的发展谱系,揭示了更新世环境对华南史前人类发展路径的主要作用机制。河北阳原泥河湾盆地中部的旧石器晚期遗址群与河南新密李家沟遗址的发掘与研究,为认识中国北方地区旧、新石器时代过渡与农业起源的历史做出重要贡献。近20年来在河南郑州地区的田野考古发掘与综合研究,系统建立起中原地区旧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的编年框架,确立了中原晚更新世古人类文化发展序列,揭示出中原地区现代人出现的考古学证据,为探讨该地区从现代人出现到农业起源等课题奠定坚实基础。对中国北方石叶技术相关考古遗存的研究证实了早期现代人群扩散的北方路线,揭示了东亚现代人起源与演化的复杂过程。内蒙古金斯太、新疆通天洞遗址的研究工作带动了中国莫斯特遗存相关人群的发展演化及其与早期现代人的互动研究。近来在四川皮洛遗址的发掘则对早期人类高海拔极端环境适应能力及阿舍利技术在中国发展演变、亚欧大陆东西侧远古人群的迁徙和文化交流研究提供了重要新证据。旧石器时代考古教研室从20世纪80年代就积极进行实验考古学的实践,开展石器与动物考古的实验研究与微痕分析,这些早期开拓性的工作对于推动实验考古与微痕分析在中国旧石器研究中的开展也发挥了十分重要影响。
北大旧石器时代考古将持续在东亚远古人类起源、旧石器时代文化与古人群交流、更新世古人类栖居与生计方式、埋藏学、田野考古等方面开展工作。
(作者:何嘉宁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来源 | “文博中国”微信公众号
编辑 | 张 怡 实习编辑 | 宋奕璇
复审 | 郭晓蓉
监制 | 李 让
考古表明:200万年前中国已有古人类 非洲未必是人类唯一起源
20世纪初,法国人在中国河北张家口阳原县泥河湾村旁兴建了一座教堂。这个地方并不仅仅是宗教信仰的背景,它还藏着一个引人入胜的科学之谜。在1924年,教堂的神父偶然间在周边地区发现了一些古生物化石,他将这个发现告知了正在创建天津北疆博物院的法国地质学家兼古生物学家桑志华。我要新鲜事2023-09-30 21:06:380000李济:黑陶文化在中国上古史中所占的地位
我要新鲜事2023-05-26 01:50:530002史前遗址挖出“龟壳” 内含宇宙之谜 考古家:至今无人参透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拥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其间留下了数不尽的文化遗产,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构成了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令人叹为观止。在古人尚未创造文字之前,就已经以其智慧创造出传奇理论和器物,留下了无数谜团。虽然在西方国家,只有文字和铜器等物品才能代表文明,但在我国的考古工作中,专家们已经发现了古人对宇宙万物的思考和创造。我要新鲜事2023-07-28 20:32:160000小村子里发现特殊古墓 棺材里却全是清水(奇怪古墓)
青岛的一个古墓群里发现一座棺材装满清水。2017年在我国山东青岛的一个建筑工地上发现了一座古墓,而这座古墓就是在考古界大名鼎鼎的青岛土山屯墓群,这个建筑工地的团队马上就进行了紧急汇报,山东省政府也是派出了3家文物保护单位,对于这个墓葬群进行联合性的发掘,而在这个古墓当中也找到了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墓葬群我要新鲜事2023-11-20 20:24:390003施劲松:成都平原先秦时期的墓葬、文化与社会
一前言成都平原西起都江堰市以西的邛崃山,东到金堂附近的龙泉山,北抵茂县的九顶山,南至新津县的熊坡山。这一面积不大的区域从史前至今一直是四川盆地的文化和政治中心。先秦时期,这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内,文化自成系统,宝墩文化的新石器时代城址群、三星堆和金沙等青铜时代的中心遗址、东周时期的大型墓葬等都集中于此。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