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丨宁夏彭阳姚河塬西周遗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物考古工作高度重视,我国文物考古工作取得巨大进步和辉煌成就。这十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推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田野考古发掘项目。
为见证伟大时代,展示辉煌成就,作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的主办单位,中国考古学会、中国文物报社于4月18日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开展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展示推介系列活动,展示宣传新时代十年通过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遴选出的百项考古新发现,系统回顾和总结新时代中国考古取得的巨大进步和辉煌成就,激励考古工作者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推动考古事业在新的起点上继往开来、再创辉煌,向党的二十大献礼。
宁夏彭阳姚河塬西周遗址
发掘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彭阳县文物管理所
项目负责人:马强
姚河源遗址位于宁夏彭阳县新集乡,是宁夏南部泾水上游地区首次发现的一处大型西周遗址,调查勘探确认遗址面积约62万多平方米,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17年6月至12月对该遗址进行了钻探与发掘。遗址四周除西北一隅外其余方位均处在临水台地断崖,但中西部的南北向壕沟与连接北端东西向壕沟将遗址人为的分隔为东大西小的两区。

遗址分为晚商、西周、东周三个时期,以西周为主,遍布整个遗址;东周其次,集中在遗址东部;晚商遗存最少,仅在遗址东南部有零星发现。遗址分居址区、作坊区和墓葬区。居址区内发现有水网、路网、壕沟、墙体、灰坑等。墓葬区位于遗址东北部,面积约5万平方米,共钻探出墓葬、马坑、车马坑、祭祀坑50余座。



作坊区位于墓葬区西南侧,已勘探出道路、窑址、灰坑、水渠、蓄水池等。铸铜作坊区内出土的车马器范、工具范及容器范,表明此地生产规模不小,能铸造不同类型的青铜器。
灰坑多为圆形和椭圆形,出土有陶片、动物骨骼、陶范、铜工具、玉石器等。

水网系统位于遗址中部,包括蓄水池、输水渠、出水渠和引水渠四部分。


在遗址东北部和西南部分别发现道路,位于作坊区的L1已部分发掘,西南部已勘探出两条,一条呈南北走向,一条呈西北—东南走向。

在东区的东北部勘探发现高等级墓葬50余座,已发掘清理13座,有甲字形大墓2座,竖穴土坑中型墓6座,小型墓5座,马坑5座,车马坑1座,祭祀坑1座,但多在古代及近年多遭盗扰。另有灰坑8座。其中一座甲字形大墓墓道口有殉人。最大的M13墓口长7、宽6、深13米,墓道长16、宽4米。另一座甲字形大墓墓室二层台及椁顶板放置被拆卸的车辆,出土青铜车器有轭、衡末饰、轴、軎、毂、伏兔、泡饰等,另有玉璧、骨梳、蚌器、甲骨文等。中型墓葬有棺椁、腰坑殉狗,出土鼎、觯、泡等青铜器,瓿、豆罐等原始瓷器,柄形器、鱼、蝉、螳螂等玉器。骨簪、骨梳、骨珠,费昂斯珠、绿松石、玛瑙珠等。小型墓仅有一棺、腰坑殉狗,随葬陶器鬲、罐等。




马坑5座,均为竖穴土坑,埋马分两层或多层,上层马骨散乱,下层埋马完整。大型马坑2座,埋葬6-12匹马,小型马坑2座,埋马有2匹。车马坑1座,马匹在最底层,其上放置4辆车,均拆卸放置,车轮、车舆等置于坑壁下,出土轭、銮铃、泡、軎等铜车马器。较为特殊的是有刀把形马坑,12匹马,吻部均朝向北,刀把处为墓葬。
祭祀坑2处,呈直筒井状,发掘1处。祭祀坑直径1米,深8.5米,在下部清理出分层埋入的牺牲。最底部为一头部着地倒立状的人,系从上部扔下埋入。其上为两个个体散乱的牛骨,骨头有砍砸肢解痕迹,再上有一完整蜷曲的绵羊,蹄骨有绑缚迹象。

另外,遗址灰坑及墓葬出土卜骨和卜甲计7块,其中有文字的2块,总计发现文字约50余字。卜骨均圆钻,卜甲为方形钻,皆有灼痕。二者皆长方形凿,呈“V”字形。其中甲字形大墓墓道填土中出土的刻字卜甲,质地为牛的肩胛骨,正反面均经刮治上光,背面左侧有墨书文字,总计34字,合文2,计36字,大意为:有2个人分别率领了30个人到夜、宕、隻等地,可能是巡查、巡视,刻辞涉及到2个人名和5个地名。另外一块卜甲属微雕作品,显微镜下可见刻辞20字左右。此为目前所知甲骨文发现最西北的边地,和中原商周文字和占卜文化的覆盖区。


这些重要的遗迹、遗物发现,进一步显示了姚河塬遗址等级和地位不一般,可能与关中的周公庙、孔头沟,北京房山董家林等遗址一样,属于西周大臣的采邑或分封诸侯国所在,即为一个西周封国的都邑遗址。虽不见于史书的记载,但并不影响这一发现的重要性,反而弥补了文献不足,提供了西周王朝对西部疆域的管理与东方地区一样,采用的也是“分封诸侯,藩屏王室”模式。姚河塬遗址为了解西周国家的政治格局、周王朝与西北边陲地区的关系提供了珍贵的新资料。
宁夏彭阳姚河塬西周遗址
入选“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图文摘编自申报材料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来源 | “文博中国”微信公众号
编辑 | 张小筑 实习编辑 | 刘婧涵
复审 | 郭晓蓉
监制 | 李 让
农民在地里挖出来的盒子 居然是武则天遗留(民间宝物)
农民意外发现的文物是武则天留下的舍利子。上个世纪60年代被泾川县城关公社水泉寺大队的农民在地里劳作的时,无意中发现了一个制作精美的小盒子,文物被发现的时候装在一个石头匣子里头,打开石匣里面有一个铜质的方形盒子,上面雕刻着精美的花纹,盖子的正中还镶嵌着一朵莲花。盒子被一把小锁牢牢锁住,但神奇的是小锁的链子上居然拴着开锁的钥匙。舍利子我要新鲜事2024-01-02 19:50:180004被误解的伐字:甲骨文改写认知 难怪金文中不说“武王伐纣”
周初金文中的“武王征商”与“武王克商”一词,实际上是指武王征讨商朝政权的行动,而不是我们常说的“武王伐纣”。早期的文献和考古资料提供了更早的证据,例如著名的《利簋》青铜铭文中记载着“武王征商”的字样,表明武王出征商朝。古代的书籍非常注重每个字的含义和深意,那么为什么在周初的金文中使用“征商”或“克商”,而不是“伐纣”或“伐商”呢?其中一个原因与对“伐”字的误读有关。我要新鲜事2023-09-29 20:12:580000李零:《待兔轩文存·说文卷》自序
我有个梦想的书屋,四面敞亮,一直在心中。真实的办公室呢,则是学校所赐,暂时借给我,地点在北大老化学楼的三层,挨着女厕所,很小。我刻了块匾,不好意思挂起来。我说,北大有个临湖轩,我有个临厕轩。“待兔轩”是我的斋号,命室之由见我的小书:《何枝可依》(《待兔轩读书记》的第一种,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在那本书的自序中,我讲了个故事,这里不再废话。0003中国古代最残忍的殡葬方式,颠覆孝廉,违背人伦,却流传了几百年
任何一种文化有其精华的地方必然也就有相应的糟粕部分,即便是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文化中也有着很多不合理的文化习俗和现象出现。近两年来政府相关部门都在大力倡导移风易俗简化古老风俗习惯,特别是在殡葬管理方面更是提出了一系列完备的改革方案,用文明的先进的现代殡葬方式代替之前既费力气又滥用土地的土葬,实在是明效大验。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3:40:120000湖北地区挖出秦国古墓 出土一把锋利宝剑(武将之墓)
秦国古墓中出土的文物有一把锋利的宝剑。在湖北省云梦县的郑家湖,一座看似不起眼的小型墓葬中却挖出来一排粗大的原木,虽然木头没有经过细致加工,但从上面残存的草席来看,这座墓葬似乎有过精心设计,墓主人应该不是普通的平民。清理掉墓室中的淤泥和积水以后,最让专家激动的开棺时刻终于到来。宝剑出鞘我要新鲜事2024-01-18 20:31:58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