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征程,我们既是追梦人,也是圆梦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十年回顾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这项由中国文物报社创办的行业品牌活动——已经走过了30多个春秋。回首初创往事,时任国家文物局副局长、中国文物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彭卿云先生心中略带酸楚。1991年2月一个春寒料峭的周末,报社请来包括苏秉琦、宿白等老先生在内的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和文物局系统十余位著名考古学家,围坐在报社办公室兼会议室里,每人一杯清茶,评出“‘七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1990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就这么白手起家办起来了!什么车马费、论证费、劳务费之类都在零计算之列,会后只在报社用一顿午餐了事,真是清苦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物考古工作高度重视,我国文物考古工作取得巨大进步和辉煌成就。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和支持下,在中国考古学会和各地考古单位的帮助下,这十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越来越成熟,推出的100项田野考古发掘项目,生动诠释了我国早期人类起源、史前文化与中华文明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进程,展现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绚丽多彩的中华文明,品牌效应日益凸显,社会影响急剧扩大,已经成为文化遗产领域一项现象级传播案例。
文物考古的科学性、真实性、严肃性必须坚持
回望十年,这100个入选项目,见证了新时代中国考古取得的巨大进步和辉煌成就。
从地域分布来看
涵盖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历史底蕴丰厚、素有“文物大省”“考古大省”之称的陕西与河南分别有13项和12项,湖北7项,四川6项,江苏和新疆各有5项。
从年代分布来看
旧石器时代10项,新石器时代19项,夏商时期10项,两周时期10项,秦汉时期16项,三国至隋唐时期17项,宋辽金元时期12项,明清时期6项。随着中国考古学不断向纵深拓展,遗址格局的逐步清晰、历史文化内涵的日益丰富也同样反映在100个入选项目中。
从遗址类型看
包括人类起源的洞穴遗址、沿海常见的贝丘遗址、体现社会复杂化的原始城址、关乎民生的粮仓聚落、视死如生的墓葬等。
从良渚古城申遗成功擦亮“世界级文化金名片”到三星堆新一轮发掘颠覆认知,一系列重大学术课题的实施已经成为中国考古学发展的强劲动力,同时也肩负着探究中华文明悠久历史、增强民族自信心的重任。这十年间,从按下人才培养“加速键”到“考古前置”为文物保护和城市建设发展保驾护航,从考古遗址公园惠及公众日常生活到考古综艺集体上新,考古学逐渐走出象牙塔走向公众,让诗和远方无缝衔接。
每年的“十大考古”终评会是展现成果的舞台,也是接受检验的考场,而学术成为贯穿活动始终的精神所在。这种精神,感染着现场观众和通过媒体直播平台关注“十大考古”的公众,让人们对这些重大发现的成果和意义深感信服,对考古人长期的执着和追求深深佩服。可以说,学术,是“十大考古”长盛不衰、越来越旺的生命力所在。“十大考古”带给广大公众的,不仅是宏大的遗址、精美的文物,还有最高水平学术盛宴的享受。
正如活动初创的主持者彭卿云先生所言,文物考古的科学性、真实性、严肃性必须坚持不可动摇。他回忆,在首评会上做的关于开展“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的建议说明中,就强调过评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在于促进考古发掘的合法化、规范化、科学化,确保考古发掘的健康发展。30多年来,十大考古评选从来没有放弃它的专业和学术标准,参与评选的一代又一代的专家、学者一流的学术水准奠定了评选结果的公信力基础。
评选方向和标准与中国考古学的管理和发展方向更加契合
2009年,评选活动的主办单位由中国文物报社和中国考古学会升格为国家文物局,同时在新公布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章程》和修订过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细则》中以“章程”文件的方式明确了“十大考古”评选的原则、标准和定位,这意味着它从行业媒体组织的评选跻身更加严肃的政府奖。权威依然,公正依然,但评选方向和标准可能更加与中国考古学的管理和发展方向契合。
国家文物局高度重视,主要领导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并对如何办好此项评选提出指导意见和明确要求。2011年,根据全国评比达标表彰工作领导小组《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管理办法(试行)实施细则》有关要求,国家文物局局务会研究决定,该活动由国家文物局主管,中国文物报社、中国考古学会主办。2019年,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文物报社修订公布了《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章程》《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细则》,明确了活动组织、参评项目条件、参评资格、评选程序、终评评委产生方式等内容,确定了评审委员会专家库人选。
2019年至2022年,中国文物报社、中国考古学会按照章程等规定举办了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有力推动考古成果传播普及,助力文物“活”起来。中国文物报社、中国考古学会将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修订活动章程和评选细则,将管理要求写入《章程》,进一步规范评选审批流程,并根据实际情况更新评审委员会专家库,细化专家库管理要求,明确专家意见与行政决策的关系,更好发挥专业支撑作用。
越来越成功的公共考古活动
正如时任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在2017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开幕式上所说的那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所以能够引起社会各个方面的关注,是因为这个活动始终坚持严谨求实的学术标准,同时关注考古和文物保护知识向全民的普及、宣传和推广。因此这个活动不仅在学术界,而且在社会上得到了很好的反响。”通过短短两天的终评会,学者、媒体、参会的爱好者,以及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关注的千千万万公众,加上终评会前后各方的努力和耕耘,将这项活动合成一股力量,最终成为具有影响力的“十大考古”。
一年一度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发布是考古界和新闻界的一场“双向奔赴”的盛会。“十大考古”对新闻媒体永远是欢迎的,因为他们是沟通“十大考古”和公众的桥梁,也是“十大考古”影响力的真实写照。记者们对“十大考古”是感兴趣的,因为这个选题具有极大的新闻价值。媒体的精彩宣传,让“十大考古”的名片历久弥新、愈发光彩。
十年间,“十大考古”的媒体朋友圈不断扩大。从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中新社、中国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央媒,山西晚报、湖北日报、大河报等地方媒体,到微博、腾讯、头条、B站、百度、知乎、搜狐、网易等网络媒体,关注“十大考古”的新闻媒体的种类越来越多。并且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相关单位政务媒体和自媒体的关注度也不断提高。2021年度的“十大考古”,已经呈现百花齐发的传播态势:十大考古结果公布前,央视新闻和中国文物报社全媒体矩阵对参评项目进行逐个推介;十大考古活动现场,央视新闻、学习强国、人民网、新华网、封面新闻、湖南日报、看看新闻等媒体进行全程直播;“十大考古”结果公布后,国家文物局官方微信和“文博中国”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率先发布结果,约有120多个微信公众号推送相关“十大考古”消息,@央视新闻、@人民日报、@人民网、@中国文博等纷纷发起话题,微博上的相关话题达到60余个,在此之后“十大考古”又登上了央视的新闻联播,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纸媒对其进行整版报道,新华网英文版、中国日报等媒体向世界传达了中国的重要考古发现。此外,相关新闻还登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美利坚合众国大使馆网站首页。
十年间,“十大考古”的宣传方式越来越新颖。在内容上,记者朋友们不只是简单对结果进行介绍,还根据自身媒体属性进行各有侧重的宣传。央视的记者每年都会专程来现场采访,记录新鲜的现场情况;人民日报以《带来新认识,形成新学问》《“云考古”带来的文化体验》为题,用评论肯定了2019年度十大考古活动直播的意义;2021年,中新网《“十大考古”评审专家为什么不看重“精美文物”》一文和“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微信公众号的《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半数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有关》等深度报道,让公众更了解“十大考古”。在形式上,“十大考古”由原来的文字传播、图文直播、网页专题等形式,又不断发展到如今短视频、精美海报、现场直播、数据可视化等丰富传播形式涌现的局面。2013年,国家文物局官方微博选择将“十大考古”评选活动作为正式开通上线的首秀。2020年,“十大考古”利用直播技术成功第一次线上呈现,开始破圈传播,让网络上数千万观看视频直播,浏览微博、微信和网站的网友,能够尽情领略古代物质文化之美,以及考古人的那份人文情怀。
2020年是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创办30周年,本来主办方是打算好好组织终评环节的一系列活动的。但面对突如其来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疫情,国家文物局决定终评会以网络会议的形式举行并通过新媒体客户端直播,时间定在“五一小长假”,这让“十大考古”走向云端。不同以往的会议形式和传播方式带来了空前传播力和影响力,“十大考古”直播首日,下午3点半至晚上6点,阅读量就已经过亿——中国文物报社第一个单日过亿传播就这样诞生了!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感慨“没想到会受到如此广泛的关注,这是迄今最为成功的公共考古活动!”
2021年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一百周年,评选意义非凡,项目汇报会和新闻发布会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向公众展示了中国考古最重要的发现。“十大考古”的微博、头条阅读量总计突破2.2亿,“十大考古”话题还喜提热搜,登百度热搜第四位和微博热搜榜前十位。
2022年评选的是2021年这个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年份的重要考古成果,竞争激烈,备受关注,更多的媒体平台对终评会进行全程直播,传播和影响创下新的记录,“十大考古”微博、头条话题总阅读量超过4.8亿,据不完全统计,“十大考古”系列节目、报道及直播总观看量超过7亿!
广大公众热情参与,他们在直播评论区以留言和弹幕的形式,关注并讨论十大考古会场上感兴趣的内容,被考古人的坚守和学术造诣折服,被文物保护和抗击盗墓行为的艰辛感动。“十大考古”真正走入全民参与时代。
让文化遗产为全民所享、
让考古理念为公众所知、
让文物保护深入人心
考古学泰斗苏秉琦先生说过:“考古是人民的事业”。精彩的考古成果由考古人发现、解读和保护,同样应该由考古人及时介绍、展示给人民,这是让文化遗产为全民所享、让考古理念为公众所知、让文物保护深入人心的必然要求。
“十大考古进校园”活动始于2012年,是考古工作走向大众的重要项目。北京大学、吉林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具有考古学科优势的高校,成为十大考古进校园的合适场所,活动邀请荣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遗址的项目负责人和相关学者,就考古、保护等课题与现场的学生和其他公众交流,学术气氛浓厚热烈。2013、2014、2015年度推介期间,“十大考古”连续三年走进北大校园,会场上北大学子座无虚席,被壮观的遗址和精美的文物所倾倒,对考古知识产生了强烈的兴趣。2015年度推介期间,“十大考古”联合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边疆考古与中国文化认同协同创新中心,在吉林大学做主题沙龙。2016、2018年度“十大考古”走进首都师范大学,活动对于前来听会的各专业在校学生和慕名前来的社会听众而言,是近距离接触考古工作了解学科前沿的重要渠道。
不止如此,“十大考古”发布的主会场上,还经常出现慕名而来听会的社会公众。这一群体包括本专业的在校学生、专业工作者、相关自媒体运营者和对考古工作抱有浓厚兴趣的社会关注者。社会听众的广泛参与使得“十大考古”不再是一场学界内部的“闭门”评选,而是意味着中国考古学以更加开放的心态迎接来自社会各界的关注。“十大考古”评选活动还面向高校招募青年学生志愿者,学生志愿者的参与为活动宣传工作贡献了许多创意和力量。
“十大考古”面向公众的线上探索早已有之。2012年度活动期间,主办方中国文物报社在中国文物信息网开展的“我心目中的十大发现”有奖竞猜活动,经过6天的紧张投票,共有近500位热心网友参与活动。与此同时中国文物报官方微博全程图文直播了这次盛会的进程,开展了微博互动、网络投票和微访谈。2016年度初评结果出炉后,中国文物报社在“文博中国”微信公众号上发起了微信公众投票活动,利用链接的形式将25项资料一次性展现在公众面前,又用投票的方式激起公众的参与热情。
“十大考古”带动遗址走向保护和利用的新阶段
“十大考古”被称为考古界的奥斯卡,是因为每年的“十大考古”项目都经过了评委们以最高学术标准的审核,它们代表了当年考古工作的最高水平,为接下来的考古事业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也是如此,它们才能受到媒体和公众的广泛关注。考古遗址被评为“十大考古”后,这份殊荣将带动遗址走向保护和利用的新阶段。
每年的“十大考古”终评会是最新田野发掘成果、考古研究方法和科学技术运用于发掘和保护的展示舞台。新时代的考古工作,新发现层出不穷,数字化管理平台、实验室考古、三维激光扫描及建模等新科技日新月异,获评“十大考古”的项目让考古学的各个分支各个领域更加枝繁叶茂。各个时段考古均取得长足进展,重要遗址与材料不断被发现,发掘报告与研究论文批量产出,研究思路与技术不断更新,中青年学者成为学科的中坚,研究成果的前沿性和学术影响力空前提高。
“十大考古”的带动作用不仅体现在学术研究上,还体现在对遗址后续的保护利用上。继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入选201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后,贵州遵义海龙囤遗址也成功入选201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随着两项土司遗址的入选“十大考古”,社会各界对于土司制度及其遗存的关注度逐渐增多了起来。2013年,国家文物局对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进行更新,正式确认湖北咸丰唐崖土司遗址、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贵州遵义海龙囤土司遗址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近年,随着各地经济的发展,提高文化自信和打造文化品牌的需求不断提高,很多入选“十大考古”的新发现已经成为各个地方的文化地标,“十大考古”对遗址当地的文化和经济发展意义重大。许多地方投入巨资,对遗址原地保护,建设考古遗址公园,建起遗址博物馆,将出土的珍贵文物留在当地,留在出土的地方,使遗迹和文物交相辉映,保持了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真实性。重庆渝中区老鼓楼衙署遗址成功入选201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受到各界高度关注。渝中区政府对于这一地处城市核心地块发现的遗址在经过与文物部门的合作协商之后放弃了原本金融用地的规划,筹备建设考古遗址公园。而获评2017年度“十大考古”的四川彭山江口明末战场遗址,同样计划在原址建立江口沉银博物馆,并且积极在国际古迹遗址日向公众开放,举办考古成果展览,再次进行发掘不断深入研究遗址价值。
“对历史的最好纪念,就是创造新的历史。”站在中国考古学第二个百年征程的新起点上,在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的征程中,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一定会焕发更大的活力,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愿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重整行装再出发,好的方面继续坚持,不好的方面加快完善。新时代新征程,我们既是追梦人,也是圆梦人。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来源 | “文博中国”微信公众号
执笔 | 郭晓蓉 张宸 张怡
编辑 | 张怡 实习编辑 | 刘婧涵
复审 | 郭晓蓉
监制 | 李 让
清朝时期雍正的塑像 还原了真实样貌(皇帝塑像)
皇帝塑像精准还原了雍正皇帝的样貌。清朝时期制作的一尊雍正皇帝塑像还原了雍正的真实样貌,他眼睛小,脸颊清瘦,神态自若地端坐在圈椅之上。这尊雍正皇帝的泥塑像发现与故宫敬奉子仙像的寿皇殿,经过专家考证,这是最接近雍正本人的泥塑。塑像全高32厘米,人物造型逼真,我们用这个塑像就可以看出来当年那个执掌大清几十年的帝王长什么样子。皇帝塑像我要新鲜事2023-12-02 11:47:390000立冬岭南最宜人,采石英州画不如
“首届英石赶山节”与“2020广东英石秋季雅集暨全国邀请展”、“采石英州画不如——欢乐英州行暨首届英石鉴赏培训班”等展览活动系列活动于11月6日--16日在英德市博物馆热展中。老李这篇短文带您将英德市博物馆的里里外外都逛一下[大笑],也借此机会,为您说说英德的石文化的前世今生。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3:48:580000生物大爆发一共有几次?寒武纪首次出现多细胞生物
生物大爆发一共分为两次,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寒武纪生物大爆发,其次就是奥陶纪生物大爆发。寒武纪生物大爆发的时候是在5.42亿年前-5.3亿年前,大量的物种在短时间内出现并且达到繁盛,比如在这一地层中发现了非常多的无脊椎动物化石。而奥陶纪大爆发则是一些叠层石生物消失,滤食性、海藻类等,海洋无脊椎动物在这时数量一度达到顶峰。生物大爆发一共有几次1.寒武纪生物大爆发我要新鲜事2023-05-10 18:28:180001三星堆的文明 和山海经神话不谋而合(三星堆秘密)
三星堆文明和山海经有很多重叠的部分。说到关于上古文明记载最多的书籍,山海经无疑是首当其冲,相信大多数人呢都知道山海经这是一本涵盖了奇花异草、生物地理奇观以及传奇故事的珍贵古籍,全书,现存是18篇,分别是大荒经四篇,放山经五篇,海内经四篇、海外经五篇。三星堆出土的文物则是进一步证实了山海经中所记载的内容,而青铜神树的出土更是将山海经推上了热搜,因为这棵青铜神树与书中的描述。山海经记载我要新鲜事2023-03-25 02:29:010000新发现 | 山西稷山东渠遗址新发现夏时期东下冯文化遗存
2020年6月,为配合稷山县体育场项目建设,在用地范围内勘探发现夏时期文化遗存。地点位于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稷峰镇东渠村北部,是一处新发现的遗址,遂命名为东渠遗址。遗址地处汾河下游,地势平坦,南距汾河约2公里,北距吕梁山约7公里。遗址紧靠稷山县城,周围多为村庄、道路或建筑。通过调查与零星的勘探,遗址残存面积约2万~3万平方米,主要分布在东渠村以北与涧东村东南之间的区域。发掘区处于遗址的西部边缘。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6:36:17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