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丨陕西延安芦山峁新石器时代遗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物考古工作高度重视,我国文物考古工作取得巨大进步和辉煌成就。这十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推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田野考古发掘项目。
为见证伟大时代,展示辉煌成就,作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的主办单位,中国考古学会、中国文物报社于4月18日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开展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展示推介系列活动,展示宣传新时代十年通过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遴选出的百项考古新发现,系统回顾和总结新时代中国考古取得的巨大进步和辉煌成就,激励考古工作者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推动考古事业在新的起点上继往开来、再创辉煌,向党的二十大献礼。
陕西延安芦山峁新石器时代遗址
发掘单位: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延安市文物研究所
项目负责人:马明志
芦山峁遗址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芦山峁村。1981年2月,芦山峁村民陆续向当时的延安地区群众艺术馆送交了28件龙山时代玉器,芦山峁遗址由此受到学界关注。
在国家文物局颁布的《“十三五”大遗址保护专项规划》以及“考古中国”系列研究项目中,“河套地区聚落与社会”被确定为推进区域文明化进程研究的重点课题,芦山峁遗址被选定为该课题的核心聚落,从而启动了延安地区沉寂已久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工作和相关研究。
2014年以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单位联合对芦山峁遗址开展调查、勘探和测绘工作,基本确认遗址四至范围,掌握了遗址核心区及其附近区域的遗迹分布规律。2016年开始,对遗址的发掘工作主要集中在核心区的大营盘梁地点。
遗址布局的初步认识
2014年开始的调查勘探成果表明,芦山峁遗址东至碾庄沟,西至延河,北至芦草沟,南至二郎庙,面积超过200万平方米。遗址以延河与碾庄沟之间的南北向分水岭——“大山梁”为核心区,大山梁与两侧的横向山梁构成不规则的“王”字型山梁布局。

勘探确认,在遗址核心区——“大山梁”的顶部,钻探确认了至少四座大型夯土台基,由北向南依次为寨子峁、小营盘梁、二营盘梁、大营盘梁。每座台基之上坐落着规划有序的围墙院落和建筑群,相当于四座相对独立而联系密切的夯土台城和高等级院落遗址。


核心山梁及其支系山梁坡地上,勘探发现的遗迹有白灰地面房址、灰坑、墓葬等,超过300处。多处山坡发现的房址内有小型成人墓葬,可能是一种“居址葬”的现象。

由此可以初步判断,芦山峁遗址是以四座台城式建筑群为核心,周边拱卫着大量普通居住地点和居址葬墓地的大型聚落。
主要收获
2016年至2018年,对核心区四座人工台城中面积最大、最南端的 “大营盘梁”顶部开展发掘工作。

发掘确认,大营盘梁人工台城及其顶部建筑始建年代为庙底沟二期晚段,与甘泉史家湾、襄汾陶寺遗址早期年代相当,陶器以斝、单耳罐、圜底瓮等器类为代表,属于庙底沟二期文化的一个区域类型。

该台城南北长约160米,东西宽约100米,是由坡状的自然山梁人工垫土夯筑而成的夯土大台基,边缘地带垫土厚度5~10米不等。台基南端剖面清晰显示了夯土及垫土构筑的结构和工序。台基顶部分布着三座院落,由北部一座大型院落和南部两座小型院落构成“品”字形布局。三座院落均有夯土围墙,墙体残高10~60厘米,墙体顶部宽度150~200厘米。
大营盘梁的一号院落的布局基本清晰,为四合院式两进院落;院落大体坐北朝南,东西两侧院墙内侧规整地分布着厢房,门向均朝向院落中心。院落中部偏北分布着三座主建筑,坐北朝南,单个建筑面积均超过200平方米。主建筑将院落分隔为前院和后庭。前院中心有一条南北向的大道,连接南门巷道和主殿,是该院落的中心大道。在中心大道的两侧是低洼地,用于前院集水、排水。

一号院落南围墙外对称分布着两座独立的小型院落,每个小院落内分布着多座小型夯土房址,可能是负责警备安全的门塾区。

大营盘梁最南端是一片小型广场,有来自院落内外的道路再次汇集,通向遗址南部马家坬等地带。


房址、院墙、广场的夯土中,多次发现玉器奠基的现象,器类包括玉刀、玉璧、玉琮、玉环等。此外,还发现多例以猪下颌骨为房屋奠基的现象。

在大型房址附近的堆积中,还发现有一定数量的筒瓦及槽型板瓦,个体超过100件,是中国目前所知最早的瓦。


学术价值
结合考古地层学和出土器物分析,遗址核心区的大型人工夯土台基及院落的始建年代不晚于庙底沟二期文化晚期,沿用至龙山时代晚期。第一期遗存的文化面貌与延安甘泉县史家湾、襄汾陶寺遗址接近。
芦山峁遗址核心区的多座人工台城及其之上构建的规整院落,似可被视为中国最早的宫殿或宗庙建筑雏形,这对于研究中国聚落、都邑形态演变和早期礼制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陕西延安芦山峁新石器时代遗址
入选“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图文摘编自申报材料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来源 | “文博中国”微信公众号
编辑 | 张小筑 实习编辑 | 刘婧涵
复审 | 郭晓蓉
监制 | 李 让
何兆武:联大师友杂记
何兆武先生,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系,治学兼及中西思想史、历史哲学、史学理论等领域,学贯中西,对国内思想史和历史哲学研究领域的开辟和推进功不可没,是当代历史研究领域的奠基性人物。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1:19:070000南海二号沉船的历史意义:带来丰富考古资料(大量瓷器)
之前,在我国阳江海域之内,人们发现了一艘沉船,也就是著名的南海一号,这个南海一号是南宋初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向外运送瓷器的一个船只,但是不幸在运输过程中失事沉没,现如今被人们发现并打捞,不过其实在它的附近还有一艘沉船,叫做南海二号,那么这个南海二号到底有什么历史意义呢?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南海二号沉船的历史意义我要新鲜事2023-05-11 00:59:410000还有6天,暑校截止报名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2018年中山大学“历史、考古与文明”研究生暑期学校2018年6月日一二三四五六12今天345678截止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还有6天截止报名后台回复"2018",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6:42:110000子孙为何必须为老人送终?不仅为尽孝,还有一事关子孙的重要说法
民间送终风俗本文作者倪方六离别情形,要数“生死”最痛苦和绝望。但,人终有一死,民间由此形成了”送终“风俗。如何送终?送终的地点一般都在弥留者的床榻边(死后才换床地区如此),或在换床后的地铺旁。很多地方,都是在换床后进行,即将老人从床榻上,移到堂屋正厅中,等待离去。这样结束一生,叫“寿中正寝”,这是一个人最大的愿望,能寿终正寝,是一生最好的交代。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7:58:370001湖北地区挖出秦国古墓 出土一把锋利宝剑(武将之墓)
秦国古墓中出土的文物有一把锋利的宝剑。在湖北省云梦县的郑家湖,一座看似不起眼的小型墓葬中却挖出来一排粗大的原木,虽然木头没有经过细致加工,但从上面残存的草席来看,这座墓葬似乎有过精心设计,墓主人应该不是普通的平民。清理掉墓室中的淤泥和积水以后,最让专家激动的开棺时刻终于到来。宝剑出鞘我要新鲜事2024-01-18 20:31:58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