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丨湖北云梦郑家湖墓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物考古工作高度重视,我国文物考古工作取得巨大进步和辉煌成就。这十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推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田野考古发掘项目。
为见证伟大时代,展示辉煌成就,作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的主办单位,中国考古学会、中国文物报社于4月18日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开展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展示推介系列活动,展示宣传新时代十年通过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遴选出的百项考古新发现,系统回顾和总结新时代中国考古取得的巨大进步和辉煌成就,激励考古工作者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推动考古事业在新的起点上继往开来、再创辉煌,向党的二十大献礼。
湖北云梦郑家湖墓地
发掘单位: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云梦县博物馆
项目负责人:罗运兵
郑家湖墓地位于湖北省云梦县城关镇,楚王城城址的东南郊,总面积约15万平方米,西距睡虎地墓地约3000米。2020年5月以来,为配合云梦县市政建设,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云梦县博物馆联合发掘。发掘工作严格遵守《田野考古工作规程》,强化科技手段运用;提前做好工作预案,漆木器、丝织品得以有效保护;边发掘边整理,同步开展了多学科检测研究;积极开展公众宣传,及时展示考古成果。

重要发现
墓地发掘分为A、B、C三区。2020年发掘A、B区墓葬共196座,均为战国晚期以来的楚文化小型墓葬。随葬品共700余件,陶器组合为鼎、敦/盒、壶和鬲、盂、豆、罐等,有少量铜、玉和漆木器等。

2021年发掘C区墓葬116座,面积1800平方米,其中14座为饱水墓葬。头多东向,有少量屈肢葬。葬具分单棺和一椁一棺,其中3座棺室与头厢之间的板门上有绘画,1座同时在边厢的楣板上有绘画。


随葬品共1000余件,其中漆木器400多件,有耳杯、奁、盒、盂、盘、扁壶、樽、卮、璧、俑等,人物画扁壶、虎头枕、双口壶、马纹盂等极具特色;陶器有缶、罐、釜、盆、甑、鍪等,铜器有鼎、壶、钫、匜、剑、镜、铃等。另有少量的玉器、料器、竹器和丝织品;见有8例殉牲。从墓葬形制、随葬品组合和殉牲习俗来看,均为秦文化的中小型墓葬,墓主应与公元前278年秦军占领安陆后的秦人及其后裔有关。年代跨度为战国晚期至西汉初。



开展的多学科检测研究包括碳十四测年、人骨考古、动植物考古、古DNA分析、同位素分析、残留物分析、成分与工艺研究和腹土寄生虫检测等,成果斐然,如利用多种同位素重建个体迁徙行为和生活史,清晰揭示了南北人群密切互动,为认识当时的人群融合提供了科技支持。




价值和意义
一、收获了一批中华文明瑰宝
(一)珍贵的文字材料:包括遣策、铜鼎铭文和长文木觚。战国晚期木觚全文约700字,字体是典型的秦隶,记载谋士筡游说秦王寝兵立义,体例和文风与《战国策》近似。为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中华第一长文觚”,其形制罕见,内涵丰富,学术价值重大。觚文不见于传世记载,为我们提供了一篇全新的策问类文献,丰富了战国后期政治史资料,是研究当时社会思想的珍贵文本。

(二)罕见的葬具木板画:年代为战国末至秦代和秦汉之际,题材均为首见,填补了这一时期中国墓葬绘画的材质与类型的历史空白,对追溯中国墓葬壁画的形成有重要意义,是中国艺术史与思想史上的重要发现。
(三)精美的秦文化漆器:保存完好,工艺精湛,纹样独特,年代集中在秦代前后,为研究秦代漆器的生产流通、工艺美术提供了关键材料。
二、丰富了秦文化的历史内涵
清理了一批难得的秦文化饱水墓葬,极大地丰富了秦墓资料的完整性。漆器中不少纹样与器形为首次出现;木板画和漆器的图像题材为研究秦人的宗教思想、服饰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文字材料反映了秦文化的文字演变、名物制度和青铜器流转情况,也映射了秦人的思想倾向。这些材料从实物、图像、文字多个层面展示了出关秦人的丧葬习俗、思想观念、生活状况、社会结构的历史细节以及秦楚融合的文化变迁过程。
三、活化了秦汉帝国大一统进程中重要节点的历史场景
云梦是秦人统一南方的战略要冲,郑家湖墓地与楚王城城址及其周围的睡虎地、龙岗、江郭、大坟头等墓地是一个有机整体,年代均集中在白起拔郢至汉初,这些墓主多是楚秦汉嬗递——秦汉帝国大一统进程重要节点的亲历者、见证者,多学科研究也揭示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最初形成的关键时期的人群迁徙与交融互动。这些材料生动展示了秦文化与楚文化逐渐融合、统一于汉文化并汇入中华文明的历史过程,为研究战国晚期至汉初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中华文明从多元一体到大一统的历史进程及其背后所反映的国家认同提供了典型个案。
湖北云梦郑家湖墓地
入选“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图文摘编自申报材料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来源 | “文博中国”微信公众号
编辑 | 张小筑
复审 | 郭晓蓉
监制 | 李 让
热河龙:辽宁小型杂食性恐龙(长0.8米/距今1.25亿年前)
辽宁省是中国发现恐龙化石最多的地方,目前已发现35种,其中很多都是小型恐龙,比如今天要介绍的热河龙,接下来就随小编一起去了解看看。热河龙基本资料体型:热河龙是一种中国的小型恐龙,它体长0.8米,比棒爪龙小一点,体型在已知774种恐龙中排第678位,生活在距今1.3亿年-1.25亿年前的早白垩世。我要新鲜事2023-05-08 16:47:450001日享一书TLw01《五色炫曜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
今天是世界博物馆日,所以就分享一个曾获得2015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海昏侯墓在首都博物馆做得成果展所出的书。如对这本图录感兴趣可携此码5iki点击文末链接。这本图录共分为五部分,即海昏侯墓园、车马坑、祔葬墓、主墓及出土文物。具体文物的展览,之前已经分享过,可以参考:海昏侯墓出土珍宝集锦——玉器漆器海昏侯墓出土珍宝集锦(2)海昏侯墓出土珍宝集锦(1)我要新鲜事2023-06-03 09:26:210000江苏发现一座王侯大墓,男女双棺皆空,推测尸体被古代盗墓者拖出
泗水王冢发掘记本文作者倪方六提起苏北,不少人的印象是比苏南落后,穷,是“欠发达地区”。其实在秦汉时刚好相反,苏北远比苏南先进和富裕,苏南才是“欠发达地区”。在苏北这片土地上,两汉时先后出现过楚、吴、泗水、江都、广陵、彭城、下邳等诸多比较富裕的封国。这些封国基本上都被现代考古发现了,只有位于今泗阳县境内的古泗水国最为神秘,不见踪迹。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0:05:370005「考古词条」铁器时代 · 冯素弗墓
十六国时期北燕贵族冯素弗夫妇墓。共两座。位于辽宁省北票县西官营子村将军山东麓,这里是冯氏陵园“长谷陵”所在地。1965年辽宁省博物馆发掘。据《晋书》记载,冯素弗为北燕天王冯跋之弟,北燕国的建造者之一,死于太平七年(415)。该墓是十六国时期考古的重要发现之一,对了解当时中原和北方民族的文化关系有重要价值。我要新鲜事2023-05-26 07:14:430001民国盗墓十分罕见的五大特征,除了洛阳铲,还有什么?
原题:民国盗墓五大特征本文作者倪方六民国盗墓,一团乱象。谈起民国盗墓,大家的印象就是“疯狂”。图:古墓地宫图:古棺遗骸图:清代官员不腐尸体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6:51:42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