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丨湖北枣阳郭家庙曾国墓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物考古工作高度重视,我国文物考古工作取得巨大进步和辉煌成就。这十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推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田野考古发掘项目。
为见证伟大时代,展示辉煌成就,作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的主办单位,中国考古学会、中国文物报社于4月18日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开展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展示推介系列活动,展示宣传新时代十年通过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遴选出的百项考古新发现,系统回顾和总结新时代中国考古取得的巨大进步和辉煌成就,激励考古工作者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推动考古事业在新的起点上继往开来、再创辉煌,向党的二十大献礼。
湖北枣阳郭家庙曾国墓地
发掘单位: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荆州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襄阳市博物馆、枣阳市博物馆
项目负责人:方勤
郭家庙墓地位于湖北省枣阳市吴店镇东赵湖村,地处汉水支流滚河北岸、随枣走廊的入口处,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墓地东距周台遗址、忠义寨城址1公里,分布在两个相对独立的山岗上,北岗为郭家庙墓区,南岗为曹门湾墓区,总面积达120万平方米以上。郭家庙墓区于2002年进行了发掘,共清理曾伯陭墓等墓葬20余座。

2014年11月至2015年1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荆州文保中心等单位联合对曹门湾墓区进行了发掘。此次共清理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墓葬29座、车坑1座、马坑2座、车马坑1座,共出土铜、漆木、玉石、金、银、锡、陶、骨、皮革等各类质地文物近1000件套,包括青铜器800余件套、玉器86件、漆木器40余件,其中鼎、盘等有“曾子”铭文。该墓区为一处曾国公墓地,以位于岗地最高处的国君墓M1和陪葬的大型车坑、马坑为中心,其余中、小型墓葬有序分布于M1的西侧、南侧。
M1为带斜坡单墓道岩坑墓,东向,一椁二棺。墓室长11米、宽8.5米、深8米。墓道与墓室同宽,长10米,自东向西逐渐倾斜,临近墓室处渐收为一平台,形制特别。该墓早期被盗扰,但椁室保存较好,未发现分室现象,但摆放有一定规律:椁室内西北部为车马器,北部为礼乐器,南部为兵器,东部仅存豆、盒等漆木器及金玉器,疑原有大型青铜礼器被盗,出土文物总数达700余件(套)。出土的音乐文物最具特色,主要有钟、磬、鼓、瑟及钟架、磬架、建鼓架。钟、磬架横梁(即簨)均为两端圆雕龙首,通体浮雕彩绘变形龙纹;钟、磬架立柱(即虡)均为圆、浮雕相结合的龙凤合体的羽人形象;钟、磬、建鼓架的底座(即跗)为通体彩绘垂鳞纹圆雕凤鸟造型。瑟尾彩绘浮雕龙纹,3个枘孔、17个弦孔清晰可见,为瑟的早期形态,并发现瑟柱6个。建鼓贯柱(即楹)高3.31米,彩绘蟠虺纹。瑟、建鼓以及钟、磬架是迄今发现最早的实物。墓内出土弓、矰矢、缴线轴的组合,是迄今所见最早的成套弋射用具。还出有一枚墨色块状物,经检测含碳12%-15%,可书写,为迄今最早的人工书写颜料。发现的大量金属饰件,如金银合金虎形饰(含金量约87%)、铜虎形饰等,采用了锤锻、模锻、冲孔等工艺,为目前我国考古发现最早。其中铜虎形饰采用了鎏金工艺,是我国最早的鎏金实物;银鱼是中原及其周边地区发现最早的银制品。











M1陪葬的大型车坑,长32.7米、宽4米,葬车28辆。车辆呈东西纵列式摆放,车舆、毂、辐、轮、辕、衡等结构清楚,共出土軎、毂饰、辕首饰、辕末饰、銮铃等车器约122件(套)。首次在车坑内发现柱洞,其中北沿14个、南沿2个,推测车坑填埋前其上建有类似为车棚的建筑,起保护车的作用,可能与“诸侯五日而殡、五月而葬”的礼制有关。马坑长9米、宽8米、深2米,葬马49匹以上,所有马头排列多见两个一组。



清理中型墓共22座,可分两类,一类稍大,如M5、M9、M30,墓口长约5-7米、宽约4-5米,葬具为一椁二棺,附葬有车马坑;一类长4-5米、宽约3米,形制为一椁一棺。其中M10、M13各出铜鼎1件,鼎内壁分别有“曾子□(泽)”“曾子寿”字样铭文,M22出土鼎1、盘1、匜1、簠2,鼎内壁有“□(尼)君鲜”字样铭文,盘内底均有“旁伯”字样铭文。小型墓6座,为一椁一棺或单棺,多带侧壁龛,龛中放置一组陶器,器类有鬲、豆、罐、壶等。







发掘期间,还调查了郭家庙墓地东南面的周台遗址、忠义寨城址,发现周台遗址、忠义寨城址包含有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文化遗存,推测这两处遗址可能为这一时期的曾国都城。这一布局也比较符合古代国君墓多位于都城西北部的规律。
郭家庙墓地为春秋早期曾国国君墓地,与西周早期的叶家山曾侯墓地、战国早期的曾侯乙墓共同构建了曾国考古的年代序列的关键节点,为研究曾国历史与周代封国制度提供了重要资料。
湖北枣阳郭家庙曾国墓地
入选“201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图文摘编自申报材料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来源 | “文博中国”微信公众号
编辑 | 张小筑 实习编辑 | 吴雨遥
复审 | 郭晓蓉
监制 | 李 让
百年前发现宁夏水洞沟遗址 到底有什么价值(遗址价值)
宁夏发现的水洞沟遗址找到了大量且有价值的文物从而填补我国历史空白。在我国的考古学都还没有正式成立的时候,在我国宁夏银川东边儿30km左右的一个河流两岸就发现了我们当前所熟知的水洞沟遗址,曾出土总重达300多公斤的石器和鬣狗、羚羊、羚羊等众多古生物化石。牛、犀牛、马。后经中国考古界证实,这是中国发掘的最古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百年前的发现我要新鲜事2023-07-21 20:33:250000赵辉: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趋势的形成
中国有句成语叫做“逐鹿中原”,意思是说,谁占据了中原谁就能统治中国。这个成语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上,中原地区既是一个政治活动的核心地区,同时也是文化核心地区的历史趋势。作为一种趋势,它有时强劲突显,有时也软弱黯然。但在周、秦、汉、唐、宋、明、清这几个最强盛的历史朝代里,这个趋势表现得尤为醒目。因此,它确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主流现象。我要新鲜事2023-05-25 22:45:560001古代为需要帮助的低收入人群提供一种特别服务,值得老龄社会借鉴
古代的“人民医院”本文作者倪方六现代人,特别是老人面临好多问题,突出之一就是“看不起病”、“老有所‘医’太难”,虽然药品进口关税减了。在古代,也面临这类问题。那么,古代是如何解决老百姓看病、养老,“老有所医”问题的?我曾在报纸专栏中专门谈过此问题,这篇“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就来聊这事。建立免费或廉价的公众医疗机构,应该是最理想的医疗模式,古人最早就此进行了尝试。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0:55:440000中国老百姓从什么时候开始吃上西瓜的?要感谢一个江西人
西瓜在中国的传播本文作者倪方六眼下正是酷暑天,街头最受欢迎的水果,应该是西瓜了。但在早期,西瓜可不是街头能买到的,也不是普通人可以吃到的,因为西瓜是“进口水果”,属贵族的夏季消费品。即便在西瓜已引进中国北方后,中原人和南方人想吃口西瓜仍是一种奢望。那么,南方普通老百姓从什么时候开始吃上西瓜的?这要感谢一位南宋官员,名叫洪皓的江西人。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1:40:330000201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评述(石家河、苦寨坑、上林湖)
都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有大小年之分,比如昨天分享17年的整体质量要好于18年和19年,相较之下2016年的绝对是小年,可以说有绝对实力一定入选的恐怕只有湖北天门石家河了,这个项目也同时入选了2017年的世界十大考古发现,其他的恐怕都不够惊艳。话不多说进入正题。可以说2016年十大考古是旧石器考古的胜利,居然入选了两项,一般有一项就不错了。一、史前时期宁夏青铜峡鸽子山遗址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9:01:28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