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丨湖北沙洋城河新石器时代遗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物考古工作高度重视,我国文物考古工作取得巨大进步和辉煌成就。这十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推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田野考古发掘项目。
为见证伟大时代,展示辉煌成就,作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的主办单位,中国考古学会、中国文物报社于4月18日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开展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展示推介系列活动,展示宣传新时代十年通过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遴选出的百项考古新发现,系统回顾和总结新时代中国考古取得的巨大进步和辉煌成就,激励考古工作者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推动考古事业在新的起点上继往开来、再创辉煌,向党的二十大献礼。
湖北沙洋城河新石器时代遗址
发掘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项目负责人:彭小军
城河城址位于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后港镇双村村十三组、龙垱村三组,地处汉江西岸,长湖北岸。城河及其支流分别从遗址的西、南及东侧流经,于遗址东南方汇合。该遗址在1983年文物普查中被发现。2006年,荆门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了复查。

2012年11月,为开展长江中游地区中等规模城址的聚落特征和社会结构研究,在国家文物局“十三五”重点研究项目——考古中国·长江中游地区文明进程研究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创新工程·长江中游地区史前城址研究课题的设计和支持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荆门市博物馆、沙洋县文物管理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遗址进行了首次发掘,至2017年12月,进行了五次发掘和系统钻探,对城内一般性居址、陶器生产区、中心“广场”设施、大型院落式建筑及其附属设施,乃至与仪式性活动相关的特殊遗存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与揭露。这些工作表明,该遗址为屈家岭-石家河文化的重要城址,面积约70万平方米。通过区域系统调查,我们对周边聚落形态也有了全面了解。

2017年11月,联合考古队在北城垣外侧200米左右的王家塝地点进行勘探,发现屈家岭文化时期墓葬235座,遂于2018年3月开始系统发掘,取得重要收获。总体来看,这批墓葬有如下特征。
首先,墓圹和棺木形制清晰,并有引人注目的特征。绝大多数为竖穴土坑墓,但有少量墓一侧略带“偏洞”,棺木一半被嵌偏洞中,并且发现同穴多“室”合葬墓。超过70%的墓葬可见葬具,发现率和保存完整状况在长江中游史前墓地中非常少见。葬具痕迹包括独木棺和长方形边框的板棺,这是在长江中游首次大规模发现史前独木棺。类型丰富的独木棺痕迹的发现,为了解当时葬具结构提供了极为珍贵的物质支撑。





其次,随葬品丰富。几乎所有墓葬都随葬陶器,少则数件,多则六十余件。除陶器外,亦有玉钺、石钺、象牙器、竹编器物、猪下颌骨、漆器以及疑似木器等遗存。





第三,从墓葬规模、葬具、随葬品等情况来看,已经表现出明显的社会分化。在发掘区内,面积在1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墓葬有7座。大、中型墓葬有体量巨大的棺木、精美的玉钺、石钺、漆器、象牙器以及大量磨光黑陶、猪下颌骨等遗物。在大、中型墓葬填土中,还发现随葬瓮、罐、夹砂红陶缸的现象。小型墓葬规模较小,葬具的使用率低,仅随葬数件陶器。甚至发现几座小墓共用一个器物坑的现象。



发掘工作秉承多学科合作的思路,系统采集各类样品进行检测和分析,为全面研究当时的葬仪、亲属关系和社会结构提供支持。同时,注意收集墓葬填土、葬具的堆积倒塌信息,为理解和分析墓葬的营建系络提供证据。
屈家岭文化占据江汉丘陵地带,自身社会发展独具特色。以前的大范围系统调查,从区域聚落形态的角度揭示了屈家岭文化城址林立、社会蓬勃发展的态势。相关研究也显示,距今五千年前后,发生了强劲的屈家岭文化北进河洛,西入关中的扩张。但因资料所限,我们难以获得对屈家岭社会发展程度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城河遗址的数次发掘,发现城垣、人工水系、大型建筑、祭祀遗存等重要遗迹,从内部聚落形态的角度揭示了屈家岭社会的发展。王家塝墓地则是当时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屈家岭文化墓地,填补了长江中游地区缺乏史前大型墓发现的空白,对重新审视屈家岭文化的社会结构提供了极其重要的资料。这些墓葬棺具明确、葬俗独特、随葬品丰富、等级明显,清楚表明屈家岭社会形成了完备而独具特色的墓葬礼仪。
城河遗址的考古发掘表明,在距今5000年前后中国史前社会动荡整合的广阔背景下,屈家岭文化在自身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在区域间互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城河遗址城垣-居址-墓葬三位一体的系统发掘,是屈家岭文化研究的重要收获,为长江中游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提供了更全面的信息,弥补了江汉之间这一重要地区文明演进历程探索的薄弱环节,并将有力推动我们对该地区在整个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的深入认识。
湖北沙洋城河新石器时代遗址
入选“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图文摘编自申报材料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来源 | “文博中国”微信公众号
编辑 | 张小筑 实习编辑 | 吴雨遥
复审 | 郭晓蓉
监制 | 李 让
你见过这些欧帕兹文物吗?它们可能改写人类历史!
我要新鲜事2023-06-14 20:16:520001神农架“扩容”成功之际,说说世界遗产的理想与现实
作者:高晨翔|2021年7月16日,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以线上形式召开,这也是中国继2004年后,第二次担任世界遗产大会主席国。本次大会期间,中国除了将一项新遗产“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收入囊中,还有一项遗产“扩容”,这就是2016年成为世界遗产的湖北神农架。我要新鲜事2023-05-07 14:17:580000贺云翱:文化比较视野下的古埃及和古中国
今天分享了今年埃及考古的最新发现,可参考:2022年埃及境内考古新发现大盘点。贺云翱先生这篇文章则从更大的视角对比了古埃及和古中国两大古老文明,可以说是另外一种解读。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看看。古埃及文明和古中国文明都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一在北非,一在东亚,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文化上的直接联系,但是这并不妨碍对她们做一比较。我要新鲜事2023-05-26 04:33:400000黄剑华:三星堆从哪里来
一湮没的古蜀与三星堆惊人的发现在远古时期,长江上游的成都平原和四川盆地就已经是古蜀先民的栖息之地了。后来传说蚕丛建国,柏濩(灌)即位,鱼凫兴邦,杜宇积极发展农耕,开明王朝治理水患拓展疆域,使古蜀国成了西南地区的富庶之国,并形成了相对独立而又特色鲜明的经济文化。但传世文献对古蜀早期历史的记载却很模糊,一直云遮雾罩,给人以扑朔迷离之感。我要新鲜事2023-05-29 10:02:330000西安发现大型流沙墓,让考古队束手无策
2018年的7月份,在西安南郊的北里王村,考古队正在对一座大型汉代诸侯夫妻合葬墓进行抢救性发掘。清理掉地表的封土以后,墓坑中填满了沙子。原来,这座墓葬的主人为了防盗,专门从渭河运来河沙盖住墓室。盗墓贼遇到这种积沙墓一般都会十分头疼,因为沙子有很好的流动性,在打盗洞的时候,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被塌下来的沙子埋住而命丧黄泉。清理流沙我要新鲜事2023-08-18 20:13:03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