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丨浙江慈溪上林湖后司岙唐五代秘色瓷窑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物考古工作高度重视,我国文物考古工作取得巨大进步和辉煌成就。这十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推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田野考古发掘项目。
为见证伟大时代,展示辉煌成就,作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的主办单位,中国考古学会、中国文物报社于4月18日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开展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展示推介系列活动,展示宣传新时代十年通过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遴选出的百项考古新发现,系统回顾和总结新时代中国考古取得的巨大进步和辉煌成就,激励考古工作者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推动考古事业在新的起点上继往开来、再创辉煌,向党的二十大献礼。
浙江慈溪上林湖后司岙唐五代秘色瓷窑址
发掘单位: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慈溪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项目负责人:沈岳明、郑建明

后司岙位于上林湖越窑遗址最核心区域,不仅窑址密集、规模庞大,而且产品中秘色瓷比例高、质量精、种类丰富,是唐宋时期秘色瓷的最主要烧造地。此次发掘的窑址编号为Y66。

为配合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和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探索秘色瓷的产地和唐五代时期宫廷用瓷的来源与生产管理状况,同时为窑址群的下一步保护与展示规划编制提供依据,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慈溪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于2015年10月至2017年1月对后司岙窑址(Y66)进行了考古发掘。同时联合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16年11月中旬至12月下旬对包括后司岙在内的上林湖水域开展了为期一个多月的水下考古调查。
发掘过程严格按照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进行。发掘面积近1100平方米。揭露包括龙窑炉、房址、贮泥池、釉料缸、挡墙、排水沟等在内的丰富的作坊遗迹,清理了厚达5米多的废次品堆积,出土包括秘色瓷在内的大量晚唐五代时期越窑青瓷精品。
此次发掘无论是在考古学方法上还是发掘收获上,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考古学方法上,进行了许多新的尝试,整个窑场,包括废品堆积区,均以一个遗迹单位的方式进行清理,大量使用地面激光扫描等科技手段进行全方位三维记录,并重建整个窑场的使用与废弃过程;使用九宫格法等全面采集标本;同时水陆结合,利用侧扫声呐等技术手段,对上林湖后司岙区域湖底进行水下考古调查,系为内陆浅水水域的水下考古提供宝贵经验。



此次发掘清理的堆积层主要位于窑炉的西侧,时代上主要集中于晚唐五代时期。发掘的主要收获有:
1.首次摸清以后司岙窑址为代表的唐宋时期最高质量越窑青瓷窑场基本格局
窑场以窑炉为中心进行布局。龙窑炉由窑头、窑床、窑尾排烟室、窑门以及窑炉两侧的多道挡墙、挡墙外侧的排水沟、窑炉两侧的柱础石等构成。窑炉西边是丰厚的废品堆积,废品堆积与窑炉之间使用多道匣钵挡墙隔开。东边主要是作坊遗址,包括两座房址、多个釉料缸等。窑炉有多个明显的改修筑痕迹,延续时间较长。


2.首次确认唐五代时期秘色瓷的基本面貌
晚唐五代时期秘色瓷的产品种类相当丰富,以碗、盘、钵、盏、盒等为主,亦有执壶、瓶、罐、碟、炉、盂、枕、穿带壶、八棱净瓶、圆腹净瓶、盏托等,每一种器物又有多种不同的造型等。这些器物胎质细腻纯净;釉色天青,釉面莹润肥厚。由此大大拓宽了我们对秘色瓷的认识。






3.首次确认秘色瓷的生产工艺与兴盛过程
秘色瓷器基本轮制成型。装烧工艺上,秘色瓷的出现与瓷质匣钵的使用密切相关。瓷质匣钵之间使用釉封口,在烧成冷却过程中形成强还原气氛。清理的地层中分别发现了带有“大中”“咸通”与“中和”年款窑具。据此可以确定在“大中”年间前后开始生产秘色瓷,在“中和”年间前后达到了兴盛,这一过程至少持续到五代中期左右。

本窑址出土的秘色瓷产品,与唐代法门寺地宫以及五代吴越国钱氏家族墓中出土的秘色瓷不仅在器形、胎釉特征上十分接近,而且装烧方法几乎完全相同。

同时,本窑址发现多个“官”字款的匣钵。1971年,在窑址北边的吴家溪一带出土有光化三年墓志罐一件,内有“殡于当保贡窑之北山”等内容。与本窑址位置暗合。因此可以确定,后司岙是晚唐五代时期烧造宫廷用瓷的主要窑场,代表了这一时期的最高制瓷水平,其开创的以天青色为特征的秘色瓷产品,不仅是制瓷史上的一大飞跃,同时成了此后高等级青瓷的代名词,影响到后代包括汝窑、南宋官窑、龙泉窑、高丽青瓷等一大批名窑生产与整个社会的审美取向。

浙江慈溪上林湖后司岙唐五代秘色瓷窑址
入选“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图文摘编自申报材料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来源 | “文博中国”微信公众号
编辑 | 张小筑 实习编辑 | 吴雨遥
复审 | 郭晓蓉
监制 | 李 让
欧姆殿龙:德国小型食草恐龙(长4米/距今1.91亿年前)
说到食草恐龙,大家会想到像阿根廷龙、腕龙这些巨型恐龙,其实除了体型大的恐龙外,食草恐龙中也有小体型存在,而且数量众多,比如今天要介绍的欧姆殿龙,它体长只有4米,主要以植物的叶子为食,生活在1.91亿年前的欧洲,接下来一起去认识看看。欧姆殿龙基本资料我要新鲜事2023-05-09 17:10:550000古代帝王用活人殉葬 这些人能活多久?(残忍制度)
古代给帝王殉葬的人在地下活不过一天。自从人类有了一定的智慧之后,逐渐诞生了文明,毕竟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成为独一无二有权利的人。在古代的封建王朝,但凡有帝王去世,他除了会修建很大的坟墓之外,还会找很多人给自己陪葬,希望这些人在阴间还能够被自己继续统治。活人埋葬我要新鲜事2023-03-06 18:07:000000荆门战国楚墓女尸原貌 没有腐败肌肉还有弹性(被破坏)
荆门战国楚墓女尸身材均匀,十指芊芊细长,千年的尸体并没有腐烂,尸体的肌肉用手按压之后还可以弹回,身体的各个关节都可以弯动,只不过由于盗墓者的破坏,专家们发现这具稀世国宝女尸时已经受到了破坏,头发全部都没有了,皮肤大面积的遭受了破坏,很多关节也被拉扯脱臼,因此这么重要的国家级珍奇宝物就这样被盗墓者破坏了。一、荆门战国楚墓女尸是如何发现的我要新鲜事2023-05-10 19:46:580000南京找到一座太监墓 墓葬的主人或许很有名(郑和墓葬)
南京的一座太监墓,主人可能是郑和当年的助手。在2010年南京的一个荒山居然成为了古墓的挖掘现场,这是让专家们非常的疑惑,因为这个荒山按照风水局来说并不算是什么好地方。但是这个果木的内部却算是比较豪华,并且在这个古墓里,除了有着明代的强烈特征之外,还有着一些其他的特征,尤其是这个墓葬里。除了有着明代的文物放置之外,还放置了一些来自于海外的东西,让专家们对于这个墓葬主人的身份有了更多的猜测。我要新鲜事2023-09-27 21:03:310000宋豫秦:考古学与“全球变化研究”
苏秉琦先生晚年不无感触地指出:“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以地球濒临毁灭为代价的”,“考古学应有能力来回答重建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关系问题”(注: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香港)商务印书馆,1997年。)。这一论断不仅深切地指出了农业文明发生以来人类活动对整个地球系统所造成的巨大破坏,而且也向考古学家提出了一个新的义不容辞的研究命题。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