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丨浙江上虞禁山早期越窑遗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物考古工作高度重视,我国文物考古工作取得巨大进步和辉煌成就。这十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推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田野考古发掘项目。
为见证伟大时代,展示辉煌成就,作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的主办单位,中国考古学会、中国文物报社于4月18日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开展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展示推介系列活动,展示宣传新时代十年通过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遴选出的百项考古新发现,系统回顾和总结新时代中国考古取得的巨大进步和辉煌成就,激励考古工作者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推动考古事业在新的起点上继往开来、再创辉煌,向党的二十大献礼。
浙江上虞禁山早期越窑遗址
发掘单位: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上虞博物馆、上虞越窑青瓷发展研究中心
项目负责人:郑建明
一、窑址位置、项目缘起与设计
禁山早期越窑遗址位于绍兴市上虞区上浦镇大善村,这里是曹娥江中下游地区,不仅是成熟青瓷的起源地,同时也是汉六朝成熟青瓷的生产中心。
本项目是“瓷之源”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成熟青瓷的起源。相关的工作包括区域内窑址的系统调查与重点窑址的有计划发掘两部分。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践行新版田野考古操作规程,方法论上则严格贯彻聚落考古学的思路:系统调查基本上理顺成熟青瓷的起源及其早期发展过程;对河道、山脉、土矿、墓葬、遗址、传说、风土人情等进行全面调查,重构古代窑业的采矿、制作、取柴、烧造、运输路线、输出区域与使用对象等完整的环节;重建区域历史风貌,将古代窑业发展的研究纳入更全面的社会背景中。
二、考古调查工作
新发现窑址60多处,时代基本集中在东汉时期,这样本区域内调查确认窑址200余处,其中东汉时期窑址近100处,三国西晋时期窑址60余处,为建立成熟青瓷起源过程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三、禁山窑址考古发掘工作
上虞禁山窑址是曹娥江流域汉六朝时期的典型窑址,2014年5-10月,对其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800平方米,揭露了包括窑炉、灰坑、灰沟等在内的丰富遗迹现象,并出土了大量高质量成熟青瓷器。
禁山窑址位于一处南北向狭窄山谷中:窑场入口处开阔而平坦,是遗迹最丰富的区域,为作坊区;烧成区域位于两侧山坡上,共修建龙窑炉3条;窑炉群之间山谷的最深处,是废品与窑业废渣的倾倒处。窑场的整体布局科学合理。
3条窑炉均为龙窑,保存较为完整,由火膛、窑床、排烟室三部分组成,并且在窑床的坡度、长度、装烧的窑具等方面有一个不断成熟完善的过程,代表了从东汉到三国、西晋时期窑业技术不断提高的发展过程。
出土的产品标本均为成熟青瓷器,种类丰富,包括樽、簋、洗、盆、灯、罐等近30种器形,胎釉质量高,装饰华丽,制作与装烧工艺成熟而高超,代表了成熟青瓷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人形灯
禁山窑址的发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收获:
1.汉代新瓷器类型的发现
上虞地区是成熟青瓷的起源地,而成熟青瓷的出现又以小仙坛窑址的产品为标志。禁山窑址产品与小仙坛窑址存在着较大的区别,是一个全新的成熟青瓷类型。
2.东汉-西晋时期完整的窑炉发展过程
禁山三条龙窑保存较为完整,并且在长度、坡度、装烧工具、产品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区别,代表了东汉至三国西晋不同时期的装烧工艺的完整发展过程。在同一窑址内发现不同时期的窑炉遗迹,这在早期越窑青瓷的发展史上尚属首次。
3.较完整半地穴式窑炉的发现
禁山Y2不仅是目前已知的早期龙窑炉中保存较深、同时也是保存结构较完整的一条。从其保存深度来看,该窑炉应该是主体大部分构建于地下的半地穴式建筑,对于龙窑早期发展阶段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4.单体间隔具的发明与改进
单体间隔具是以禁山为代表的窑场的重大发明,并在实际使用中不断改进。它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装烧量,并为器物内底大量装饰的出现提供了可能。
5.高质量青瓷的发现
禁山窑址发掘出土的大量形式丰富的青瓷产品,胎体细腻致密,青绿色釉莹润饱满,器形规整,造型复杂多样,装饰华丽繁缛,装烧工艺成熟。许多高质量的大型器物主要出土于南京一带的大型墓葬与城址中,应是为南京地区的社会上层专门烧造的。
6.丰富的遗迹的发现对于探索窑场布局有重要意义
禁山窑址除发现成序列的窑炉群外,在发掘区内还发现了丰富的遗迹现象,对于探索当时整个窑场的布局具有重要意义。
7.对于探索成熟瓷器起源及第一个发展高峰的形成有重要意义
禁山窑址堆积丰厚,持续时间长,从地层叠压上解决了东汉、三国、西晋三个时间段的前后发展过程,为认识青瓷在东汉起源后向三国西晋第一个高峰的发展这一前后重大转折过程,提供了可靠的考古学依据。
浙江上虞禁山早期越窑遗址
入选“201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图文摘编自申报材料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来源 | “文博中国”微信公众号
编辑 | 张小筑 实习编辑 | 吴雨遥
复审 | 郭晓蓉
监制 | 李 让
秦始皇陵被项羽烧过 这些可能是证据(秦始皇陵)
秦兵马俑坑里发现大量焚烧过的木炭。最近考古专家证实了秦始皇陵兵马俑坑的甬道的确被挖开。被发掘的兵马俑一号坑,甬道旁明显有被大火焚烧的痕迹,并且甬道里发现了一些土和甬道原本的土,太阳有发红的土色。专家推测,按说甬道被封闭之后就不会有人进来了,可是这些新发现的土是红色的,而且其中还有一些木炭。破坏陵墓我要新鲜事2023-12-02 11:40:550000小头龙:南美小型恐龙(长4米/带有特殊碟状骨)
小头龙是一种鸟脚亚目下的棱齿龙科恐龙,诞生于7000万年-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体长可达4米,和橡树龙的整体外形非常相似,脖子极为修长,占到身体比例的大半,但脑袋异常小,第一批化石是在南美洲的阿根廷地区发现的。小头龙的体型我要新鲜事2023-05-09 18:44:520000安第斯龙:阿根廷超巨型恐龙(长40米/距今9100万年前)
恐龙时代的阿根廷,因为气候适宜,植物茂盛,这里生活着许多大型、超巨型恐龙,比如世界上最大的恐龙阿根廷龙,还有今天要介绍的安第斯龙等,一起去认识看看。安第斯龙基本资料安第斯龙是一种南美洲的超巨型恐龙,它体长18-40米,仅比阿根廷龙、超龙小一点,体型在已知774种恐龙中排第3位,生活在距今1.13亿-9100万年前的中白垩世。安第斯龙化石我要新鲜事2023-05-09 09:45:010000商代人的“神龙”信仰——《商文明的信仰世界》新书分享会
活动时间:2023年4月1日(周六)15:00—16:30活动形式:志达书店&线上直播郭静云,生于莫斯科,倾心于中国文化的犹太裔历史学者。长于艺术史、思想史及世界各古文明的互鉴研究,著作《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获“2013年度中国影响力图书”提名奖。郭立新,中山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人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长江中游地区初期社会复杂化研究》《峡江地区古代族群互动与文化变迁》等。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1:09:210001儿媳妇臀大与中国婆婆的审美心理:在考古学上的发现
儿媳臀大与婆婆的审美观本文作者倪方六这段时间,有关基因,有关孩子的话题很热。这篇“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就来凑个热闹,聊聊与此有关的一个风俗。在电视剧相亲场景中,经常能看到媒婆介绍女子时会说“屁股大,养儿子”。婆婆呢,也喜欢听这样的话。我在查找资料时发现,过去家庭,乃至现代的传统家庭,确有婆婆喜欢大屁股儿媳妇的现象。如果女孩子臀部小,长得再俊,儿子再喜欢,婆婆都不乐意。我要新鲜事2023-05-26 22:57:06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