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丨浙江宁波余姚井头山遗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物考古工作高度重视,我国文物考古工作取得巨大进步和辉煌成就。这十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推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田野考古发掘项目。
为见证伟大时代,展示辉煌成就,作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的主办单位,中国考古学会、中国文物报社于4月18日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开展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展示推介系列活动,展示宣传新时代十年通过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遴选出的百项考古新发现,系统回顾和总结新时代中国考古取得的巨大进步和辉煌成就,激励考古工作者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推动考古事业在新的起点上继往开来、再创辉煌,向党的二十大献礼。
浙江宁波余姚井头山遗址
发掘单位: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余姚市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项目负责人:孙国平
井头山遗址位于浙江省余姚市三七市镇,临近河姆渡、田螺山遗址,地处杭州湾南岸的四明山余脉与姚江河谷的交接地带,2013年在遗址所在原厂区地质勘探中被发现,总面积20000平方米,是河姆渡遗址发现近50年以来,在浙江沿海发现的又一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2018年,根据该遗址文化堆积的超大埋深(距现地表5~10米)和被海相沉积覆盖的低海拔埋藏环境(-3~-8米)的空前特殊性,发掘之前由工程部门建设一个围护发掘区的钢结构基坑。2019年9月至2020年8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对该遗址进行发掘,揭露面积750平方米。

遗址文化堆积被5~8米厚的海相沉积覆盖,总体顺着地下小山岗的坡势由西向东倾斜,最厚处达2米多,分为12小层(编号为第9~20层)。

发掘出土露天烧火坑、食物储藏处理坑、生活器具密集区、滩涂区木构围栏等遗迹。
出土遗物分为人工器物和自然遗存两大类:
一、出土器物有陶器、石器、骨器、贝器、木器、编织物等400多件。
出土陶片数万片,初步整理后已修复30多件陶器,器形有釜、敞口盆、圈足盘、碗、小杯、深腹罐、釜支脚、陶拍等,陶质以夹砂陶为主,还有夹炭陶、夹细砂陶、夹贝壳碎屑陶等,陶胎以灰褐色、红褐色为主,厚薄不均,用泥条叠筑加拍打成形,部分有贴塑特征,炊器内壁均有明显的拍打凹窝;纹饰主要有绳纹、浅方格纹、横向篮纹、锯齿纹、蚶齿戳印纹等,部分器表装饰红衣或黑衣,并有少量简单图案的彩陶。

石器有斧、锛、锤、凿、镞、砺石、磨盘、圆盘状垫饼(砧)等30多件。
骨器100多件,器形有镞、鹿角锥、鳔、凿、针、匙、珠、笄、哨等。另有用大型牡蛎壳加工磨制的贝器(耜、铲、刀、勺等)60多件,在浙江考古史上首次出土,功能应与河姆渡文化的骨耜相近。
木器100多件,保存优良,器形有桨、器柄、带销钉木器、矛形器、点种棒、双尖头木棍、单尖头木棍、杵、碗、扁担形木器等,其中数量最多、加工最特殊的是挖凿有规整椭圆形卯孔的“刀”形器柄,推测它们应是与石斧组装使用的木工工具。

编织物,共18件,用芦苇、竹子等制作,器类有席子、篮子、筐子、背篓、鱼罩、扇子等,还有一团似渔网残块。


二、自然遗存中以动植物遗存为主,还有大量胶结着牡蛎壳的小块礁石。动物遗存中最多的是当时先民食用后丢弃的海洋软体动物的贝壳,主要种类有泥蚶、海螺、牡蛎、缢蛏、文蛤等5大类,其次是各类渔猎动物骨骸,以鹿科动物骨头为主,也有一些猪、狗、圣水牛、水獭等动物的骨头,以及海鱼的脊椎骨、牙齿、耳石等;植物遗存中,最多的是木棍、木条等木头遗存,以及储藏坑中的橡子、麻栎果等和桃核、果壳、松果、灵芝块、少量炭化米粒、水稻小穗轴等,还有漆树、黄连木、猕猴桃等种子;另有一些用于制作编织物、绳子的原料,如芦苇杆、麻类纤维等植物遗存,在陶釜支脚的胎土里还可分辨较多的稻谷壳碎片印痕。




发掘成果表明:
一、井头山遗址是中国沿海埋藏最深、年代最早的海岸贝丘遗址,也是浙江和长三角地区首个贝丘遗址,为研究全新世早中期中国沿海环境变迁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提供独特案例,为今后探索发现中国沿海8000年前乃至更早的遗址指明了方向,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与全新世海洋环境变迁研究的一次重大突破。

二、井头山是典型海岸贝丘遗址,具有浓厚而鲜明的海洋文化属性,是中国先民适应海洋、利用海洋的最早例证,表明余姚、宁波乃至浙江沿海地区是中国海洋文化的重要源头区域,是中国海洋文化探源的一次重大发现,为全新世早中期海岸环境和海平面上升过程树立了精确的时空坐标;也为研究西太平洋地区南岛语族的起源提供了宝贵材料。
三、从遗址所处环境和文化特征上看,井头山遗址所代表的文化类型,应是闻名中外的河姆渡文化的主要来源或直系祖源,是余姚和宁波的历史轴线的极大延伸。
四、井头山遗址是中国沿海超大埋深的史前贝丘遗址,首次因地制宜地把钢结构基坑成功运用于考古发掘区围护,为国内外类似遗址的发掘提供了重要示范意义。
浙江宁波余姚井头山遗址
入选“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图文摘编自申报材料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来源 | “文博中国”微信公众号
编辑 | 张小筑 实习编辑 | 刘婧涵
复审 | 郭晓蓉
监制 | 李 让
战国古墓挖出七件奇怪金属,专家看到也很懵,后来才知是上古兵器
古代时候人们的智慧很高,他们没有用今天的高科技技术就能制造出很厉害的兵器古物,让后代人很敬佩称奇。在考古学家的发现研究,从古代墓中挖出这令人大开眼界的古物,让我们了解古人惊奇的创造力。我要新鲜事2023-05-20 19:23:470000挖掘古墓时发现盗洞 以为墓中文物已被盗空 进入墓室后专家笑了
我国历史上的众多皇帝中,有几位无疑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比如唐朝的李世民。作为一个兼具文武之才的皇帝,李世民手下必然有一批贤臣才子,他们的智慧和才干才是君主施展抱负的基石。在李世民统治时期,郑仁泰就是其中一位杰出的人物。1、郑仁泰原本是唐太宗李世民的亲信我要新鲜事2023-08-04 20:55:160004社员挖沙无意挖到一宝物,上面铭文令专家惊喜,竟证实了一段历史
一只铜鼎铭文与一段战争文/吴甜甜、倪方六名称:西周多友鼎年代:西周晚期出土地:1980年出土于陕西长安收藏地:陕西历史博物馆文物价值:镇馆之宝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2:13:540000巨型梁龙科恐龙:原雷龙 身长超过20米(走路发出雷震声)
在1998年之后,原雷龙就被发现与雷龙所指的是同一物种,原雷龙是一种蜥脚形类亚目梁龙科恐龙,诞生于侏罗纪末期,有着非常明显的修长尾巴、脖子和粗壮的四肢,因为尾巴摆动时能够发出至少2百分贝的声音,就像打雷一样,所以才取名为雷龙。原雷龙的外形特征我要新鲜事2023-05-08 12:14:060000严耕望:社会科学理论只是历史研究的辅助工具,不是主导方法
问现在新的风气,要运用社会科学的理论来研究历史,你对于这个问题有何看法?答这一点我在《治史经验谈》的第一篇中已谈过,大意是赞同运用各种社会科学方法与理论作为治史工作的辅助。但各种社会科学理论在史学上的运用也各有局限,不能恃为万应灵丹。而且社会科学种类繁多,对于史学的研究可说都可能有相当辅助作用,但这样繁多的学科,一个人事实上不可能都能通解。现在我再想更进一层谈几句。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