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 | 上海青浦青龙镇遗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物考古工作高度重视,我国文物考古工作取得巨大进步和辉煌成就。这十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推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田野考古发掘项目。
为见证伟大时代,展示辉煌成就,作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的主办单位,中国考古学会、中国文物报社于4月18日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开展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展示推介系列活动,展示宣传新时代十年通过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遴选出的百项考古新发现,系统回顾和总结新时代中国考古取得的巨大进步和辉煌成就,激励考古工作者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推动考古事业在新的起点上继往开来、再创辉煌,向党的二十大献礼。
上海青浦青龙镇遗址
发掘单位:上海博物馆
项目负责人:陈杰
青龙镇遗址位于上海市青浦区白鹤镇,据古吴淞江的出海口,文献记载是唐宋时期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2010-2016年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对该遗址进行了长期的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历年共发掘4000余平方米,发现了佛塔塔基、建筑基址、铸造作坊、墓葬、水井等重要遗迹,出土了大量的瓷器、建筑构件等遗物,考古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以城市考古方法为指导,基本明确了青龙镇市镇布局特征。
2010年以来,上海博物馆对青龙镇遗址进行了多次大面积考古勘探工作,勘探面积约140万平方米,逐步建立了青龙镇遗址的地理信息系统,基本摸清了遗址的范围与地层堆积特征。
根据考古勘探发现的线索,我们对遗址进行了重点发掘,共发现建筑基址8处、灰坑144个、灰沟28条、墓葬4座、水井69口、炉灶7个、铸造作坊1处、佛塔遗迹1处。建筑基址多为砖砌房屋,主要有唐、宋两个时期。F6为宋代房址,长方形,坐东朝西,为四间排房,长14米,宽4.6米。房屋外有一周回廊,西侧回廊还残存4块磉皮石。佛塔遗迹即文献记载中的“隆平寺塔”,它属于当时青龙镇的“北寺”——隆平寺。隆平寺塔与现存的“南寺”的青龙塔一起构成了复原青龙镇布局南北区域的2个关键性地标。


二、大量的贸易陶瓷及相关遗迹,确证了青龙镇是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之一。
青龙镇遗址历年考古发现了瓷片堆、河埠头和大量的瓷片等与航运和贸易相关的遗存和遗物。
瓷片堆CD1位于通波塘河岸西侧,属于唐代遗存。瓷片堆出土了600余件可复原瓷器及大量的碎瓷片。河埠头遗迹位于古通波塘西岸,为木构遗迹,平面由纵横交错的木板平铺而成,木板下有木桩支撑。

青龙镇遗址历年发掘出土了数十万片瓷片,可复原瓷器约6000余件,多为南方窑口的产品。唐代以越窑、德清窑、长沙窑为主,至宋代渐转为以福建窑口、龙泉窑、景德镇窑等为主。这些瓷器与目前朝鲜半岛和日本考古发现的器物组合也十分相似。文献记载青龙镇海上贸易十分繁盛,“自杭、苏、湖、常等州月日而至,福、建、漳、泉、明、越、温、台等州岁二三至,广南、日本、新罗岁或一至”,考古发现与文献相结合,证明了青龙镇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贸易港口之一。




三、隆平寺塔基及地宫的发现,反映了北宋时期民间佛教信仰世俗化的特点。
隆平寺塔基及地宫是上海地区第一次由考古勘探发现并发掘的佛塔遗迹。文献记载隆平寺塔始建于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为七级佛塔。本次发掘的隆平寺塔基,平面呈八角形,散水直径21.7米,副阶直径14.23米,塔身直径8.9米,壸道宽1.28米。隆平寺塔是民间捐资建造而成的佛塔,在塔砖上常见“陆仁安并妻孟十娘舍八万四千片”等模印文字。

经过局部解剖,塔基的建造顺序为先挖大型基坑,中置地宫,然后再分层夯筑形成地基,夯土层共33层。夯土中还发现了复杂的梁架结构,它位于塔心室地坪下约2米处,用边长近8米的木梁围成一个方框,四角上分别搭一根抹角横梁,中间置两根长近8米的十字形木梁与抹角横梁垂直,十字形木梁下部正好是地宫的上口。在抹角梁与木框的相交处,下置缸基承重。


隆平寺塔地宫由砖砌而成,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1.48米,南北宽1.2米,高1.42米。地宫中部放置一个木函,函外左右各有一座阿育王塔,底部满铺各时代钱币,共计10739枚。木函为四重套函,由外向内依次为木函、铁函、木贴金椁、银棺,最内重银棺供奉有木贴金释迦牟尼涅槃像。铁函的一角还放置有一个铜瓶,瓶内有4颗实心的圆珠,3颗为水晶质,它们应该属于感应舍利。四重函内还装藏有银箸、铜鎏金匙、银钗、银鎏金龟、线刻佛像铜镜、水晶念珠等37件(组)供养品。





学术意义
青龙镇是上海城镇发展史上重要的一环,考古发现重构了青龙镇发展、繁荣、衰落的过程,在唐宋时期市镇考古中具有典范意义。
青龙镇历年考古发现了大量来自不同窑口的瓷器和一些与航运相关的遗迹,特别是具有航标塔功能的隆平寺塔的发现,从考古实证上确定了青龙镇对外贸易港口的功能,为海上丝绸之路考古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
新发现的隆平寺塔基是北宋时期民间建造佛塔的典型代表,其塔基结构特殊,它是研究当时南方佛塔建造技术的新材料。隆平寺塔保存了北宋时期的地宫,它对研究北宋时期佛塔的舍利瘗埋制度具有重要价值。
上海青浦青龙镇遗址
入选“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图文摘编自申报材料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来源 | “文博中国”微信公众号
编辑 | 张小筑 实习编辑 | 吴雨遥
复审 | 郭晓蓉
监制 | 李 让
匙龙:大型鸭嘴龙科恐龙(体长7米/仅出土一块齿骨)
匙龙是一种鸭嘴龙科恐龙,诞生于上白垩纪时期的马斯特里赫阶,目前仅仅只在西班牙出土了一块齿骨化石,因为形似汤匙所以才得名匙龙,不过由于化石数量稀少,目前科学家对它的了解非常少,在鸭嘴龙科中还没有详细分类。匙龙的体型我要新鲜事2023-05-09 07:33:410000新发现 | 河南郑韩故城后端湾遗址考古收获:首次在战国铸铁遗址中发现脱碳窑
后端湾铸铁遗址位于新郑市郑韩故城东城区西南部,今仓城村南、后端湾中部及北部一带。1960年,河南省文化局曾在此进行小规模试掘,发现了大量与铸铁相关的遗存。我要新鲜事2023-05-06 23:35:370000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终极预测(秦汉到宋明)
之前已分享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终极预测(先秦篇),接下来我们看看秦汉以后的历史时期考古究竟有哪些项目可以最终入选年度十大考古,这个阶段不属于小瓜平日关注的重点,所以如果有哪些不对的地方多多谅解。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6:35:530001过去冬天有三种鞋子农村孩子最常穿,如你穿过就算年轻也应是70后
过去的冬天穿什么鞋?本文作者倪方六眼下正是四九天,真正的寒冬腊月。如果在过去,这日子可是最难熬的。就以穿的鞋子来说,农村家庭条件好点的,不过是棉花填充、黑灯芯绒做面的“棉鞋”,经济拮据的家庭,只有穿毛窝子一类的草鞋。(老灯芯绒棉鞋)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4:38:570000为何考古专家害怕古墓出现鸡蛋,还说碰都碰不得?背后原因很简单
我要新鲜事2023-05-19 18:33:4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