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地区古代盐业遗址调查取得重要收获
江苏省盐城市地处苏北沿海,拥有得天独厚的海盐生产环境以及悠久的盐业历史。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期先民已在此引海制盐[1]。因盐产丰富且水运交通便利,西汉元狩四年置盐渎县,东晋义熙年间更名为盐城县。南朝时盐城县境内有制盐“亭场”百余座,中晚唐时期盐城监下辖大盐场九座,年产盐量约四十万石,位居当时海盐产区“四场十监”之列。宋元至明清时期,在盐城地区,形成了以范公堤、串场河为轴心的盐业经济整体格局:古代盐业官署沿串场河纵列排布,制盐亭场、盐仓、盐工居址、避潮墩等盐业文化遗存向海岸线横向延伸。盐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和盐业管理日趋规范进一步巩固了盐城盐业在两淮盐区乃至全国盐业中的重要地位。
为全面了解古代盐业遗存的分布、规模及保存状况,盐城市博物馆与南京大学考古文物系组成联合调查队伍,于2021年12月至2022年1月开展了盐城地区首次古代盐业遗址系统调查工作。
探寻盐城盐业发展的历史,必定绕不开孕育了千年海盐文化的“母亲河”——串场河。串场河南起通扬运河,向北汇入射阳河,是纵贯里下河南北的人工河。其始建于唐,初为修筑捍海堰后形成的复堆河,宋代加以疏通后成为贯穿两淮多处重要盐场的运盐河,新兴、伍佑、白驹、草堰、丁溪等唐宋以来的古盐场均布局在其沿线。
通过整合收集盐城地区与古代盐业相关文物出土信息,将此次调查重点区域放在盐城南部串场河沿岸,具体调查范围包括亭湖区的便仓镇、新兴镇、永丰镇、伍佑街道,建湖县的上冈镇,东台市头灶镇、东台镇、梁垛乡,大丰区白驹镇、刘庄镇、草堰镇、西团镇、大龙社区等。此次调查充分利用了历史卫星航拍片、古地图等资源,以古代运盐河道为线索,采用拉网全覆盖式调查配合钻探的方式对调查区域进行了全面踏查。调查队对遗址信息进行了全面记录,包括面积、时代、文化堆积情况、经纬度位置等,并重点采集了具有时代特征鲜明的陶片、瓷片及可能指示制盐作坊的草木灰、红烧土块等标本。
此次调查共发现各类遗址50余处,与古代盐业相关的遗址包括盐场官署、制盐作坊、运盐河道、盐工居址及墓葬等(图1)。

遗址年代多为唐至明清时期,以明清为多,北宋次之,部分遗址年代跨度较大,存在多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堆积。这些遗址中有4处规模较大且文化层较厚,串场河从其西侧穿过,遗址周边分布多处时代与之相近的遗址,包括制盐作坊遗址。
例如伍佑街道遗址,位于盐城市亭湖区伍佑街道繁荣社区西侧,地表暴露陶片面积约13.4万平方米。文化层距地表约40厘米,厚约70厘米(未到底),文化层中夹杂大量红烧土块、草木灰、碎陶片以及碎瓷片。可辨器形有瓷碗、瓷罐、瓷杯、韩瓶、陶盆、板瓦等,年代为唐至明清时期。该遗址东南5公里范围内密集分布多处北宋至明清时期遗址,面积多不足2万平方米,彼此间距多在2公里内。其中如宏心村一组等遗址发现了文化层断面,断面上可观察到包含大量草木灰、红烧土块及陶瓷片的灰坑、灰沟等遗迹现象,可能是制盐作坊遗址(图2)。结合文献记载,认为这4处遗址可与历史上的伍佑、刘庄、草堰、丁溪盐场进行对应。

此次针对盐城南部串场河沿岸盐业遗址的系统调查为江苏省首次盐业考古专项调查,填补了省内盐业考古工作空白。调查发现的包括盐场官署、制盐作坊在内的盐业遗址不仅有力证实了两淮盐业的悠久历史,为研究两淮盐区唐代以来盐业生产、管理模式、生产力水平等提供了重要一手材料,也首次以科学方法了解了盐城地区盐业遗址分布及保存情况,为今后盐业考古与盐业史研究、盐业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制定奠定了基础,具有重要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作者:苏楠 史为征 曹洋
作者单位:盐城市博物馆 南京大学考古文物系
参考文献
[1]《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夫吴自阖庐、春申、王濞三人招致天下之喜游子弟,东有海盐之饶...”。[西汉]司马迁:《史记》卷129《货殖列传》,第3267页。
[2] 数据来源: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https://www.tianditu.gov.cn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来源 | “文博中国”微信公众号
编辑 | 张小筑 实习编辑 | 刘婧涵
复审 | 郭晓蓉
监制 | 李 让
《兰亭序》摹本传奇:摹本起拍3800万,41字拍3亿,真迹值多少钱
《兰亭序》摹本之谜本文作者倪方六“王羲之与兰亭序”展览,仍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进行中,展期将至2023年4月23日结束,有关《兰亭序》仍是中日网友间有兴趣的话题。这篇“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来聊聊《兰亭序》的摹本之谜。《兰亭序》摹本内容,古今探讨甚多,即便在头条号上,也能搜出不少相关文章,但真相到底如何呢,可以说是众说纷纭,什么说话都有。我要新鲜事2023-05-26 07:48:180002古代外国留学生喜欢来华留学,因中国先进?错,有更重要的原因
古代怎么到中国留学?本文作者倪方六目前,中外留学生交流中,来中国留学生人数逐年增多,而不是前些“老往外跑”的局面,中国人出国留学也不再是“有面子的事”。其实,在古代能到中国留学才是一件特有面子的事情,以现在不少中国学生喜欢去的日本来说,日本人便以当中国留学生为荣。从中国和日本两国的史书记载来看,最早来华留学的正是日本人。我要新鲜事2023-05-26 21:21:190000古代有一种特殊“盗墓”现象,公开刨坟掘墓,执行“尸刑”
中国古代的“尸刑”本文作者倪方六刑法,是针对犯罪行为的,也就是说,是“活人刑”。但在中国古代,还有一种“死人刑”,专门惩罚死人的。人死了还怎么惩罚?直接对尸体动刑。如东汉要奸臣董卓,被杀死后也不解恨,要陈尸街头示众。董卓生前肥胖,守尸的士兵在董卓肚脐眼中插上灯芯,点燃照明,竟然持续数天。下葬了则要掘墓刨坟,挖出尸体惩治,古称“戮尸”。我要新鲜事2023-05-26 22:29:130000重大考古新发现 西周历史彻底改写 周原遗址宗周地位终于确立
最新考古发现将中国历史中西周时期的都城彻底改写。曹大志先生的论文《周原与镐京——关于西周王朝的都城》通过详实的考古材料,揭示了西周历史中国都宗周的具体地理位置。传统认知中,宗周一直被误认为是西安丰镐遗址,但曹大志的研究表明,宗周实际上位于宝鸡的周原遗址。我要新鲜事2023-10-01 18:34:27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