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丨《拼合的石器——高星考古论文选集》

作者:高 星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2月
ISBN:9787030713537
定价:298.00元
作者简介
高星,考古学家,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郑州大学特聘教授,吉林大学、西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历史研究院学术咨询委员。
主要研究领域为东亚人类起源、演化,现代人类起源与适应,旧石器时代人类技术与生存方式等。提出中国—东亚旧石器时代“两期断代”模式,现代人类演化的“区域性多样化模式”,有关东亚旧石器时代文化特点成因的“旧石器时代东方行为模式”等学说。
目前担任亚洲旧石器时代考古联合会名誉主席、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专业委员会主任、周口店古人类研究中心主任、旧石器时代人类演化与遗传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主任、《史前考古》主编、《人类学学报》执行副主编等职。

内容简介
本书是高星先生从事考古工作以来发表科研成果的选集。文集共收录37篇论文,分为三个部分:理论篇、方法篇、发现与研究篇。
内容既包括对人类起源与演化、旧石器时代人类行为模式、中华民族远古根系等问题的宏观思考,也包含对旧石器时代人类用火研究、年代分析、技术-类型学研究、微痕分析等方法的讨论,同时还有对周口店、水洞沟、泥河湾等区域重要旧石器时代遗址的案例分析。
文集系作者从事考古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荟萃,对于启发后学及推动旧石器考古学深入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学术意义。本书适宜考古学、历史学、古生物学、第四纪地质学等专业研究人员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阅读、参考。


自 序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不觉间,自己的生命年轮已经进入第60个圈层。
去年的某段时日,隐约察觉学门弟子在为我即将到来的本命虎年做庆生的准备,于是告诫他们不要刻意提醒我已经“耳顺”,不要浪费时光,把精力好好用在学术上。后来李锋研究员请我写个自序,我方知道他们是在与科学出版社的樊鑫编辑等朋友策划出版一本我的文集。既心存感念,又深觉不安!一则深知发表过的作品都是“遗憾的艺术”,回头审视遍布短板,还不如抽时间写部新作;二则他们要组织力量去编辑,费时费力,耽误学业和科研工作。但学生们很坚持,大多稿件已经排版,我只好从了,任其作为。
给同仁、学生写过多篇序言,似乎顺手拈来,有话想说;但给自己写序,笔触突然生涩起来。1981年入学北京大学考古专业,1985年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1988年留所工作,1992年去美国做访问学者,翌年在亚利桑那大学人类学系转入博士生身份,1999年底答辩毕业,又做了一段时间的博士后研究,直至2000年5月底回国、回所。现在回首这段时光,大脑中似乎只剩年份,少有内容,流淌的岁月将学习、工作、生活的大部分经历洗涤得苍白、支离破碎了。
依稀记得,回国后正逢所里旧石器时代考古领域新老交替,青黄不接,贾老、张先生、所领导多次谈话,赋予重任。当时尚未“不惑”,壮志凌云,想法盈脑,干劲冲天,满身心都是“继承”“振兴”“创新”,像一台钟表上足了发条不停地摆动。经历了很多,忙碌了很多,但停下来回望,却找不到可以称为“里程碑”的标记;如果不是翻看过去的日记,诸多细节都不能记忆、无法回味了……
弟子们收集、选定的文章倒是给了我一个回溯、整理自己学术历史的机会。1988年开始发表科研论文、杂文至今,粗略数下已有300余篇(部)付梓,涉及旧石器时代考古调查、遗址发掘,旧石器时代人类工具技术、功能与用火行为,远古人类的演化、生存模式和东亚现代人起源与扩散、适应等方面。开始是在先生的指导下发表习作或与老师们合著文章,后来很多是与学生们共同署名发表。本文集收录了37篇文章,也算是对自己和团队学术经历的小结和所谓研究成果的缩影吧。
回看早期的几篇稿件,很有些惨不忍睹,但还是同意被选编进文集,毕竟是初学起步的实录,让后来者看到所谓“成功人士”当初的蹒跚和稚嫩,提升走进学术大门的勇气和信心,也该算是有功德的事情。后来发表的文章也多有缺憾,有些观点表述和材料使用被同行、后学质疑和商榷,自己也能拉开距离审视,吸取新的材料和不同意见,不断思索和深化。虽然到现在也没能写出鸿篇巨著、精理高论,但还是尽量笔耕不辍,把所思所想记录在案,供学人评判。
由于中国科学院的评价体系导向和占据国际学术话语权的考量,我和团队的多数文章用英文发表在国外的期刊上,国内考古界的朋友们很少去查找、阅读,这次有几篇文章被编选小组遴选并译成中文,无形中做了一次“出口转内销”。
这部文集被编选者分成“理论篇”“方法篇”和“发现与研究篇”,应该是为了有个条块纲目吧。但所谓“理论”与“方法”鲜有创新,更多是汇总与模仿,“发现”也多是转述同行、学生的成果,但这些信息和研究心得若能起到标记30多年来我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科发展的历史轮廓,也算是有所贡献,没有浪费笔墨。我更希望旧石器考古行业之外的考古大家和学人、爱好者们能翻翻这本文集,了解一下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内涵和外延,哪怕对其中的文章及观点提出质疑、订正谬误,也是在扩大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关注度与影响力,也是在打破学科间画地为牢的藩篱,使旧石器考古人及其从事的工作不再继续被漠视和冷藏,那我会觉得功德无量!
这部文集取名“拼合的石器”,有些土气,但确实是拼凑的一些内容与文字,好在没有脱离旧石器时代考古学这个核心。另外还想借机表达:考古是一项集体、团队的事业,每个人从一个遗址、一个领域、一个思路尽一份力量,做一份贡献,拼合起来成就了中国百年考古的伟业!这部书含有同事、学生和编辑们的很多心血与汗水, 是大家合力打造的一个旧石器时代考古“盲盒”。希望打开者、鉴读者能从中得到些许有用的信息,能说一句“旧石器时代考古,还有点儿意思……”
高星
2022年1月26日于北京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来源 | “文博中国”微信公众号
编辑 | 张小筑 实习编辑 | 刘婧涵
复审 | 郭晓蓉
监制 | 李 让
孙媳妇以不雅事要挟祖母得家传青铜之宝,后因恃宠被皇帝下令斩首
被诅咒的“方罍之王”(1)文/倪方六【名称】皿天全方罍(léi)【年代】商代晚期【出土地】湖南省桃源县漆家河(一说是湖南省桃源县立女子中学)【收藏地】湖南省博物馆(器盖),法国收藏家(器身)【文物价值】珍贵文物,“方罍之王”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7:31:260001三星堆面具为什么像外星人:可能是蚕丛形象(第一代王)
三星堆出土的面具引起了大家的广泛讨论,很多人都表示三星堆出土的面具很像是外星人?难道是外星人几千年前就来过地球?然而这种传言并没有得到证实,那么为什么三星堆面具像外星人呢?接下来大家就跟着小编一起去看看吧。三星堆面具为什么像外星人三星堆出土的面具之所以像外星人,可能是因为古蜀国第一代王蚕丛的形象。面具的特征我要新鲜事2023-05-10 23:21:070004之江轩|“让文物‘活’起来”背后的故事
《习近平浙江足迹》中有这样一个故事。2003年7月16日,习近平同志视察良渚,工作人员向他汇报“影响遗址安全的湖州德清县6家石矿场,关停有困难”。“明天,就去湖州。”习近平同志当机立断。次日,他就赶赴湖州调研。很快,这几家石矿场彻底关停。2008年9月,良渚博物院向社会开放。约1个月后,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再次来到良渚,嘱咐良渚博物院院长:“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我要新鲜事2023-05-06 21:31:280001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丨湖南益阳兔子山遗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物考古工作高度重视,我国文物考古工作取得巨大进步和辉煌成就。这十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推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田野考古发掘项目。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1:15:320000荐书:《许宏的考古“方”》
《许宏的考古“方”》是河南文艺出版社新近出版的许宏新著。《装作有闲》《透物见人》两册一函,装帧设计别致考究。作为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的研究员、二里头考古队队长的许宏,在繁忙的学术研究和田野考古之余,出过多种学术随笔。因受到公众的喜爱,被称为网红学者。他的《何以中国》,剖析中国文明的起源及中国古代文明的特质。我要新鲜事2023-05-26 08:23:16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