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现 | 晋东南史前考古新突破——山西泽州下町遗址发掘收获
泽州下町遗址,位于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周村镇下町村西南、沁河中游支流长河西岸一处三面环沟的台地上,地处南太行与沁河交汇片区。遗址北距长河干流圪套水库约2公里,整体地势北高南低,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曾采集到龙山时期陶片并做了登录。此次根据地表陶片及局部钻探确认,大致分布在东西250米、南北500米的范围内,面积约10万平方米,现晋城至阳城高速公路在遗址南部以下切方式穿过。

为配合省重点工程晋阳高速改扩建项目,2021年5月至2021年11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晋城市、泽州县文物部门,对该遗址涉建区域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共2000平方米,分东、西两区,沿征地地块走向,每区设10米×10米探方10个。
遗址发掘区现存地层堆积为:第①层为现代耕土,浅褐色,土质疏松,厚0.3米左右,包含大量植物根系、现代生活垃圾等,分布于整个发掘区;第②层为扰土,黑褐色,土质致密,厚0-0.8米,包含陶片、瓷片等,分布于除东部边缘的整个发掘区。第②层下即为生土。遗迹多开口于第②层下。
共清理房址1座、竖穴土坑墓8座、瓮罐葬1座、陶窑2座、灰坑150个,时代涵盖仰韶晚期、庙二、龙山、二里头、东周等多个时期,其中主体遗存为龙山时期。



出土遗物种类有陶、石、骨器等。以陶器为主,器类有仰韶晚期红陶钵、红陶碗、大口尖底瓶、小口尖底瓶口沿等,庙二时期缸、斝足等,龙山晚期侧装双鋬鬲、甗、敞口盆、大口尊、釜灶、圈足盘等,二里头时期刻划纹器座、兽面纹陶片等,东周时期陶鬲等。石器主要有石铲、石刀等。骨器数量较少,主要是骨针。兽骨种属主要有鹿、猪、狗、羊等。







此次发掘,填补了晋东南特别是南太行区域仰韶晚期、龙山时期两个阶段的文化空白,完善了考古学文化序列,意义不容忽视。晋东南区位特殊,考古工作基础薄弱,学界亦关注已久,特别是晋城地区,以往未开展过区域系统调查。从遗址规模及出土遗存情况看,下町遗址应当是沁河中游龙山时期一处次级聚落,非核心聚落所在。
晋城地区沁河流域史前遗址发掘目前仅有三次,其余两次分别是:2011年配合基本建设发掘的泽州和村遗址和2021年开始发掘的“考古中国: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项目沁水八里坪遗址。前者主体遗存是仰韶中期、二里头时期和周代,后者主体遗存在庙二至龙山早期。这三处遗址基本构建起晋东南地区特别是沁河中游仰韶中期以降的区域考古学文化谱系。
在龙山晚期这一阶段,西有临汾盆地陶寺文化,北有晋中盆地杏花文化,东有豫北地区后冈二期文化,南有郑洛地区王湾三期文化,晋城沁河流域正好地处勾连中原与北方的通道上,在四方文化辐辏下表现出较为复杂的文化面貌。
测年结果表明,该遗址龙山晚期遗存绝对年代落在公元前1900年前后,这也为深入开展夏文化研究、了解中原以北华夏化进程提供了晋东南片区的关键材料。与长治小神遗址相比,下町遗址含有更多陶寺文化、王湾三期文化因素,通过的系统整理研究,将对构建区域考古学文化谱系、明晰文化性质、了解晋东南地区在龙山时代文化互动与整合中的角色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晋城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 泽州县文化和旅游局
作者:武俊华 张清洋 王艳忠 赵慧鹏 陈小三
考古新发现投稿邮箱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来源 | “文博中国”微信公众号
编辑 | 张小筑
复审 | 郭晓蓉
监制 | 李 让
扎根田野,推本溯源——雷兴山:北京琉璃河遗址的文化、聚落与社会
为了更好地“学习考古、认识北京”,2022年8月6日,人大考古邀请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历史学院教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雷兴山老师,专题讲解《北京琉璃河遗址的文化、聚落与社会》(图一)。此外,还特邀北京市考古研究院琉璃河遗址考古工作队现场负责人、青年考古学者王晶老师,作为对谈人,分享琉璃河近来最新的发掘成果。我要新鲜事2023-05-06 20:06:160004农村抬棺下葬必带两样东西,老话说哪一样都不能少
传统丧事出殡风俗本文作者倪方六我在前面的“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已谈了不少有关过去丧葬风俗。这篇文章与前面一样,继续来说白事。出殡,是白事中最重要的程序。所谓“出殡”,就抬灵柩出去埋葬,俗称“出棺”,也叫“发丧”。只要亡人不死在“坏时辰”,出殡的时间一般都是正吊后次日上午完成。在将棺材从灵堂抬出大门时,杠夫要小心谨慎,棺材不能碰到门框、墙壁,否则对丧家不利,晦气。(出棺)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4:52:360000一千年古墓9次被盗,文物却一件未丢,专家:墓主真高明
中国古代的墓葬形式非常庄严和神秘,许多国王和臣子都会分阶段进行,他们非常相信重生和来世,认为只要他们的身体不腐败,那么肯定会有重生的一天,所以墓葬中大多都伴随着大量精美的文物,它们具有非同寻常的价值,作为重生以后的资本。我要新鲜事2023-08-15 19:42:150000还是东印度公司档案惹的祸,发现南海I号,意外中的必然
前文《荷兰东印度公司沉船满载中国瓷器,海底盗宝,催生中国水下考古》说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黑名单上的人--哈彻,通过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沉船档案,盗取海底文物,发不义之财的故事,今天咱们要说的事情还与荷兰东印度公司沉船档案档案密不可分,但半段剧情就彻底反转了。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4:20:49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