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考古参评项目 | 西藏拉萨当雄墓地
发掘单位 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
项目负责人 李林辉
当雄墓地位于西藏拉萨市当雄县当曲卡镇当曲居委会,县政府驻地西北约2公里处,念青唐古拉山脉的果瓦那布山东侧平缓坡地上。为配合基本建设项目,2020、2021年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联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墓地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共清理了6座大型和30座小型封土墓,当雄县文化和旅游局全程配合参与。
墓葬基本由地上封土和封土下墓室结构组成,封土平面基本呈近圆形或圆角梯形,立面均呈覆斗状。大型墓葬形制主要为竖穴土坑石室墓和圆形穹窿顶石室墓两类,均为多室墓,基本由墓道、主墓室和侧室构成。小型墓葬形制主要为竖穴土坑石室墓和竖穴土坑墓,均为单室墓,个别有墓道结构。墓室外围基本有梯形茔墙结构。大型墓葬出土金银器,各类珠饰,陶器(陶片),铜器,铁器残件,擦擦,织物,以及石质黑白围棋子等。小型墓葬基本无随葬品,仅出土少量铜器、铁器、陶片、珠饰和皮革制品等。出土人骨基本零散且不完整,可能为二次捡骨葬,未发现葬具痕迹。随葬动物骨骼现象较多,主要有狗、马、牛、羊等。
当雄墓地年代为公元7至9世纪,属唐(吐蕃)时期文化遗存。当雄墓地考古学文化面貌显示出其与中原文化,以及与周边其他地区考古学文化特征的相关性,展示了早期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同时为进一步了解西藏唐(吐蕃)时期考古学文化面貌、丧葬制度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对于研究唐王朝与吐蕃关系史,探讨物质文化交流史等具有重要意义。
01
墓地概况与以往工作
当雄墓地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当雄县当曲卡镇当曲居委会,当雄县政府驻地西北约2公里处,念青唐古拉山脉的果瓦那布山东侧平缓坡地上,海拔约4300米。当雄墓地为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发现,共登记有6座大型封土墓和33座小型封土墓,现为当雄县文物保护单位。经此次实地调查,共发现6座大型封土墓和47座小型封土墓,按地理位置可将当雄墓地分为南北两区,南区分布有6座大型封土墓,北区分布有47座小型封土墓。
为配合国家大型基本建设,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联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20年和2021年对当雄墓地进行了两个年度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
2020年6月至10月,重点清理了墓地南区5座大型封土墓,依次编号M1、M2、M3、M4、M5。2021年7月至10月,共清理了31座封土墓,包括南区1座大型封土墓M6和北区30座小型封土墓,编号为M7、M8、M9、M10、M11、M12、M13、M14、M15、M16、M17、M18、M19、M20、M21、M22、M23、M24、M25、M26、M27、M28、M29、M30、M31、M32、M33、M34、M41、M53。
墓葬基本都由地上封土和封土下墓室结构组成,个别小型墓葬地表未见明显封土。大型墓葬的墓葬形制主要为竖穴土坑石室墓和圆形穹窿顶石室墓两类,以圆形穹窿顶石室墓居多,均为多室墓,基本由墓道、主墓室和侧室构成。小型墓葬的墓葬形制主要为竖穴土坑石室墓和竖穴土坑墓两类,以竖穴土坑墓居多,均为单室墓,个别有墓道结构。墓室外围基本有茔墙结构,茔墙平面呈梯形。主要出土有金银器,狗头金,青金石,玛瑙、珊瑚、绿松石等饰件,陶器(彩绘赭面人物陶片),铜器,铁器残件,漆器残片,贝类制品,擦擦,织物,以及石质黑白围棋子等。提取检测分析标本人体40份,动物100份,测年50份,土样80余份。基础资料整理文字40份,表格36份,绘图80份,影像资料上百份。
02
遗迹与遗物
01地层堆积
通过探方发掘法和解剖法,结合周边大地层情况,发现①层为表土层,②、③层及向下为生土层,无人类活动迹象。封土墓葬基本均开口于①层下,打破生土层构筑。初步推断营建方式应为在当时地面根据地势经过削平或垫土等平整工作后,在中央位置挖出墓圹营建墓室,再对墓室进行填土,而后留出墓道位置,同时在填土外围垒起相同高度的石墙基,以保护内部填土,至一定高度后对局部进行夯打,再向上封土至一定高度后对石墙范围内整体进行封盖夯实,防止雨水渗透,再进行整体封土包住外围石墙,完成封土墓葬的营建。墓葬内部除对局部填土进行夯打外,无明显分层。
02墓葬形制与结构
两个年度发掘的36座墓葬,基本都由地上封土和封土下墓室结构组成。封土平面基本呈近圆形或圆角梯形,立面均呈覆斗状,局部被取土破坏,但未见明显的塌陷现象。大型墓葬边长(直径)20-42米不等,高2.7-6.9 米不等;小型墓葬边长(直径)6-18米不等,高0-1.2米不等,部分地表未见明显封土。
大型墓葬的墓葬形制主要为竖穴土坑石室墓和圆形穹窿顶石室墓两类,均为多室墓,基本由墓道、主墓室和侧室构成。其中M2为竖穴土坑石室墓;M1、M3、M4、M5、M6均为圆形穹窿顶石室墓。小型墓葬的墓葬形制主要为竖穴土坑石室墓和竖穴土坑墓两类,均为单室墓,个别有墓道结构。其中,M7、M8、M9、M10、M13、M14、M19、M20、M21、M23、M41、M53为竖穴土坑石室墓,其余为竖穴土坑墓。墓室外围基本有茔墙结构,茔墙平面呈梯形,由石块和片石垒砌而成,大型墓葬基本有1-2圈,最大的有4-5圈;小型墓葬基本仅见1圈,有的较为规整,有的局部缺失,有的仅存一些乱石。
03遗物
大型墓葬被盗扰情况较为严重,仅结构保存较好,出土遗物普遍较少,小型墓葬未见明显的盗扰痕迹,但随葬品极少。出土遗物主要有金银器,包括雄狮鸟纹金耳勺、植物纹金饰件、铜镀金覆面、阴刻花纹银饰件、银带扣和金珠、银珠等;狗头金;青金石、玛瑙、珊瑚、松石、珍珠等饰件;陶器(陶片),包括1件鸭嘴流单耳平底罐和若干彩绘赭面人物形象的陶片,属青藏高原首次发现;铜器,包括铜镜、铜铃、铜杯、铜勺、铜锥状器等;铁器残件,可辨器型有铁箭镞等;漆皮残片;贝类制品;纺织物;擦擦;石质黑白围棋子等。
04葬式葬俗
墓葬出土人骨基本零散且不完整,葬式可能为二次捡骨葬,个别有烧骨现象,未发现葬具痕迹,部分墓室四壁和底部进行了硬化处理,个别见铺有碎石和木炭等现象。随葬动物骨骼现象较多,主要有狗、马、牛、羊等。
05墓葬年代
根据碳十四测年结果和考古类型学研究,墓葬年代为公元7-9世纪,属唐(吐蕃)时期文化遗存。
03
发现意义
当雄墓地考古发掘是近年来在西藏境内首次对结构完整、形制复杂的唐(吐蕃)时期大型封土墓进行正式的大规模发掘的一项考古工作。
1、发掘的大型墓葬均在封土部分发现了盗洞,表明被早期盗扰较为严重,仅结构保存较为完整,出土遗物普遍较少;小型墓葬未见明显的盗扰痕迹,但出土遗物亦极少。墓葬形制和出土遗物均显示出其唐(吐蕃)时期文化特征,结合碳十四测年数据,当雄墓地年代为公元7至9世纪,属唐(吐蕃)时期文化遗存。
2、地处唐蕃古道上的当雄墓地考古出土的石质黑白围棋子、雄狮鸟纹金耳勺、漆皮残片、纺织物等显示出其与中原文化,以及与周边其他地区考古学文化特征的相关性,展示了早期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
3、当雄墓地保存较为完整的封土墓葬形制和出土的雄狮鸟纹金耳勺、鸭嘴流单耳平底罐、石质黑白围棋子、玛瑙、珊瑚、绿松石等各类珠饰、各类铜器、铁器金属器,以及青藏高原首次发现的彩绘赭面人物形象的陶片等文化特征均为进一步了解西藏唐(吐蕃)时期考古学文化面貌、丧葬制度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同时对于研究唐王朝与吐蕃关系史,探讨物质文化交流史等具有重要意义。(执笔:李林辉、扎西次仁)
考古新发现投稿邮箱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来源 | “文博中国”微信公众号
编辑 | 张小筑 实习编辑 | 刘婧涵
复审 | 郭晓蓉
终审 | 李 政
考古学家称进入古墓后,患上神秘疾病
美国考古学家拉米·罗曼尼近日表示,2019年,他在阿玛尔纳市为发现频道拍摄电视节目“木乃伊揭秘”,进入一座尘封已久的古埃及古墓后,出现了咳血和幻觉。医生给他注射了抗生素,认为他是从灰尘或动物身上感染的,他过了四天才完全康复。拉米·罗曼尼为拍摄电视节目“木乃伊揭秘”,进入了600年未被触动的墓穴。我要新鲜事2023-05-23 19:33:400000荐书 |《中国考古学:走近历史真实之道》
我要新鲜事2023-05-06 19:12:040000最原始的似鸟龙恐龙:似金翅鸟龙 拥有罕见四脚趾
似金翅鸟龙是一种似鸟龙下目恐龙,诞生于8900-83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被认为是杂食恐龙的一种。根据似金翅鸟龙的化石来看,在它之前很可能再没有出现其他似鸟龙科的分化,因此它很可能是最原始的似鸟龙类恐龙之一,第一批化石出产自蒙古。似金翅鸟龙的外形特征我要新鲜事2023-05-08 16:04:370000唐晓峰:美国文化地理学的奠基者
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5:07:240000还有2天,截止报名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2019年中山大学“历史、考古与文明”研究生暑期学校还有2天截止报名关注我们,进入公众号点“暑校专区”或在后台发送“2019”可获取暑校最新消息!(封面来自GotCredit.com)(本号编辑:散步君)长按指纹一键关注我要新鲜事2023-05-26 05:51:06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