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读·日课||No.4
论语(钱穆新解)
学而篇第一
(六)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谨而信:谨,谨慎。信,信实。弟子敦行,存心当如此。
泛爱众:泛,广泛义。如物泛水上,无所系著。于众皆当泛爱,但当特亲其众中之仁者。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文,亦称文章,即以读书为学也。有余力始学文,乃谓以孝弟谨信爱众亲仁为本,以余力学文也。
本章言弟子为学,当重德行。若一意于书籍文字,则有文灭其质之弊。但专重德行,不学于文求多闻博识,则心胸不开,志趣不高,仅一乡里自好之士,无以达深大之境。
白话试译
先生说:“弟子在家则讲孝道,出门则尽弟职,言行当谨慎信实,对人当泛爱,而亲其有仁德者。如此修行有余力,再向书本文字上用心。”
(七)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卜商字子夏,亦孔子晚年弟子。
贤贤易色:下贤字指贤人有才德者。上贤字作动词用,尊敬义。易字有两读:一读改易,谓以尊贤心改好色心。一读平易,谓尊贤心平于好色心。今从前读。或说此四字专指夫妇一伦言,谓为夫者能敬妻之贤德而略其色貌。
致其身:致,送达义。致其身,如致命致廩饩,谓纳身于职守。事父母能竭其力为孝,事君能致其身为忠。四句分言夫妇、父子、君臣、朋友四伦。
虽曰未学:其人或自谦未学,我必谓之既学矣。
上章孔子言学,先德行,次及文,故《论语》编者次以子夏此章。或谓此章语气轻重太过,其弊将至于废学。然孔门论学,本以成德为重,后人分德行与学问而二之,则失此二章之义矣。
白话试译
子夏说:“一个人能好人之贤德胜过其好色之心,奉事父母能尽力,事君上能奉身尽职,交朋友能有信,这样的人,纵使他自谦说未经学问,我必说他已有学问了。”
(八)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不重则不威:重,厚重。威,威严。人不厚重,则失威严,不为人敬。
学则不固:此句有两解。一,固者坚固义,人不厚重,则所学不能固守勿失,承上文言。一,固者固陋义,人能向学,斯不固陋,四字自成一句。
今按本章五句分指五事,似当从后解。若依前解,当云学而不固,或虽学不固,始是。
主忠信:此亦有两解。一,行事以忠信为主。一,主,亲义。如人作客,以其所投遇之家为主。与下文友字对照,谓当亲忠信之人。今按:当从前解。后解乃偶然事,分量与其他四事不相称。
无友不如己者:无,通毋,禁止辞。与不如己者为友,无益有损。或说:人若各求胜己者为友,则胜于我者亦将不与我为友,是不然。师友皆所以辅仁进德,故择友如择师,必择其胜我者。能具此心,自知见贤思齐,择善固执,虚己向学,谦恭自守,贤者亦必乐与我友矣。或说:此如字,当作似字解。胜己者上于己,不如己者下于己,如己者似己,与己相齐。窃谓此章决非教人计量所友之高下优劣,而定择交之条件。孔子之教,多直指人心。苟我心常能见人之胜己而友之,既易得友,又能获友道之益。人有喜与不如己者为友之心,此则大可戒。说《论语》者多异解,学者当自知审择,从异解中善求胜义,则见识自可日进。
过则勿惮改:惮,畏难义。过则当勇改,不可畏难苟安。
白话试译
先生说:“一个君子,不厚重,便不威严。能向学,可不固陋。行事当以忠信为主。莫和不如己的人交友。有了过失,不要怕改。”
河北老农挖菜窖,意外发现一口石棺,考古专家:埋好,再等13年
上世纪70年代,河北张家口的一个老农,想在院子附近挖出一个菜窖,用来冬天储存白菜,却不料在挖掘过程中起出了鹅卵石和砖块,老农觉得事情不简单,就选择立即上报文物部门,他猜测下方藏着一座古墓。我要新鲜事2023-05-18 21:07:510000裴李岗遗址:探寻早期中国根源文明
之前写过一篇《中原八千年文化之源——裴李岗遗址》,由于过去十多天再次到人家遗址考察学习,使自己对裴李岗遗址有了新的认识。裴李岗遗址位于新郑市西北约7.5公里的裴李岗村西地,双洎河在遗址的西边向南折向东流,在这里形成一个河湾。遗址位于河湾中部的岗地上,高出地面约3至4米,高出河床约25米。我要新鲜事2023-05-31 22:04:370000藏在2000年文物里的极致浪漫 原来古人这么会秀恩爱
我要新鲜事2023-09-20 22:51:210000「考古词条」新石器时代 · 秦魏家遗址
▲墓地北区墓葬分布图中国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齐家文化的墓地。位于甘肃省永靖县莲花城的西南部,与大何庄遗址隔沟相望。▲墓地南区墓葬分布图1959~1960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由谢端琚主持两次进行发掘,清理出138座长方形竖穴土坑墓。这是保存较好较完整的一处齐家文化氏族公共墓地。▲合葬墓我要新鲜事2023-05-28 10:37:420000新疆发现极不寻常古墓,墓主身高1米9已成干尸,身有“稀世瑰宝”
新疆尉犁营盘墓地第15号墓本文作者倪方六我在《民国盗墓史》(内幕卷)中专门谈了清末民初,外国“探险家”在中国盗墓的事情。可以说,那一批“探险家”就是到中国西域挖宝的,称之为盗宝人或盗墓者更形象和贴切。那些收藏在俄、美、英、瑞典、日本等国博物馆中的“发掘品”,当年是“探险家”们的东方探险成果,如今却成了他们来华盗墓劫宝的证据。营盘墓地,就是被这些“探险家”光顾过的地方。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0:23:49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