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遗址保护与当地居民关系的伦理思辨
保护考古遗址的目标之一,是在实现遗址本体有效保护的基础上,促进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考古遗址往往具有较大的空间分布,并多被叠压于现代人类活动区域之下,因而在对遗址进行保护利用的过程中,往往会涉及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在实践操作过程中,遗址保护与当地居民之间常常会出现一些矛盾与冲突,一方面,是因为所采取的考古遗址保护措施使当地居民的生存空间、社区环境被动发生了急剧的改变;另一方面,也会因当地居民的行为失当而给遗址本体保护造成不利影响,乃至不可逆转的破坏。这些现象的产生原因,是在于遗址保护与当地居民的互动关系中,涉及若干主体之间的利益博弈与冲突。因此,我们有必要从伦理思辨的角度进一步思考两者间的关系,揭示现象背面的矛盾本质,厘清互动关系中的道德底线。
伦理思辨研究的几个维度
伦理一般是指一系列指导行为的观念,不仅包含着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而且也蕴涵着规范行为的深刻道理。其重要的核心价值包括“公正”“尊重”“不伤害”等等。考古遗址保护与当地居民关系中的伦理问题,是指遗址保护涉及与当地居民互动的行为或活动时,各利益相关主体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从伦理思辨角度审视两者关系,研究的维度主要包括双方权利的公平性(构建怎样的关系)、价值观念的自由表达(如何构建关系)、遗址文化再生产的道德重塑(如何维系关系)三个方面。运用伦理学的批判性和思辨性,有助于我们深入思考各利益相关方冲突的关键因素,以期化解其主要矛盾,促进各方利益趋向均衡。
首先,“公平”是伦理学关注的基础道德规范,而公平所涉及的权利关系正是协调遗址保护与当地居民关系的症结所在。当地居民作为社会学层面上的“人”,在遗址保护中的基本权益理应得到尊重,如平等生活发展权、知情同意权、资源使用权等。当我们回顾遗址保护行为和活动所引发的道德失范行为时,其中的伦理问题愈加鲜明:遗址保护限制当地居民生活发展,当地居民生活发展破坏遗址保护。因此,为缓解遗址保护与当地居民关系不和谐的问题,伦理思辨的介入有助于厘清双方应得的权利内容,进而确立双方各自应得权利的标准,探寻双方能够得到应得权利的制度保障。
其次,从伦理思辨的视角,还应关注考古遗址保护与当地居民在价值观念上的自由表达,具体包括当地居民的自我实现和遗址保护中多元意志的呈现。其中,前者是指当地居民在遗址保护行为或活动中如何发现自身的价值,并在认识自身价值的基础上实现自己的价值,从而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后者是指厘清遗址保护应体现谁的意志,分析多元意志如何达成平衡。
在现实实践中,遗址保护与当地居民的冲突常常来源于发展观念相悖:一方面,当地居民认为自身的生活发展游离于遗址保护事业之外;另一方面,政府和专业领域所形成的主流意志塑造了遗址保护的标准体系。从伦理思辨的视角来看,遗址保护包含着来自专家、政府、当地居民等多方的压力,在考古遗址保护的过程中,应当尊重各方意志,尤其要重视当地居民的价值和意志,并鼓励他们在不同阶段平等地参与遗址保护,帮助他们明确自身在遗址保护中的价值,探寻实现价值的路径,以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动关系。
第三,为了保护与传承考古遗址的文化信息,很多考古遗址运用了多种媒介向公众展示并阐释了其文化内涵。然而,如果我们从伦理思辨角度研究,这种遗址文化再生产行为也会引发诸如当地居民的个人隐私保护、媒体道德失范行为等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伦理学中一个重要的基本原则是“尊重”,集中表现为尊重当地居民的生活隐私。近年来,新媒体在考古遗址文化传播中的参与度日渐提升,在满足社会公众文化需求方面的作用也愈加明显。不过,在推动考古遗址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将遗址保护区内的当地居民进行过多的信息分享和展示,忽视了对个人隐私的保护,模糊了个人维持日常生活的隐私边界。此外,一些媒体在涉及遗址保护与当地居民关系的宣传时,往往侧重于美化现实情况,较少着墨于对当地居民真实境遇的揭示和深度探讨,一定程度上折损了媒体的公信力。从伦理思辨视角下,应辨清当地居民信息分享与隐私悖论的关系,并进一步明确媒体传播的道德原则。
伦理思辨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在考古遗址保护与当地居民关系的研究中,基于伦理视角的思辨研究对揭示问题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社会伦理将人的权利与责任、义务置于中心地位,对漠视或抹煞权利与责任的现象予以道德谴责。然而,在考古遗址保护与当地居民关系的现实境况中,当地居民往往处于妥协地位且游离于正常生活的边界之外,在遭受着被迫迁离居住地、限制生活发展水平、丧失地方归属感、对未来生活茫然等消极影响的同时,有时还阻碍着遗址保护的开展。这些现象与当前双方关系的物化、功利化倾向相关,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社会伦理,且问题的本质是缺乏人文关怀,致使双方信息和信任不对称持续扩大。伦理思辨有助于我们透过现象发现问题的本质,识别问题的道德症结,帮助双方化解矛盾。
其次,伦理思辨有助于帮助双方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从伦理思辨的视角审视双方关系,就会发现考古遗址与当地居民之间既是一种社会关系,也是一种道德关系。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包含了对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关系的探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强调个人利益服从社会整体利益,并将此作为伦理学的最基本原则。与之相似的,考古遗址保护旨在为全社会所有群体保存文化遗产、传承文化记忆,集中体现了其公共性的伦理特点,而当地居民则被期待持有“大局为重 、大爱为怀”的道义观,共同参与遗址保护。但当考古遗址保护工作无法真正满足当地居民的需求时,当地居民自然会更加看重其自身功利目标的实现。伦理思辨视角的研究,有助于引导双方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为考古遗址保护与当地居民互动关系的建构提供道义上的认知。
第三,在考古遗址保护与当地居民关系的研究中,伦理思辨还可为双方构建和谐关系提供基本的价值共识,有助于揭示遗址保护与当地居民冲突的内在道德症结,正视双方的意志与合理权益,超越“非此即彼”的零和思维与功利的自我中心主义,为两者互动关系的建构找到道德归宿。
总之,在构建遗址保护与当地居民和谐关系的进程中,运用伦理学的一些理论、思路与方法所开展的伦理思辨研究,不仅可以揭示双方冲突关系的本质原因,还可为形成和维系两者间的良性互动关系探寻可行路径,并使考古遗址的本体保护和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共生共荣。
作者:张颖岚 李珂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宁夏发现殷商古遗址 颠覆考古界一个论断 专家:建议修成公园
姚河塬商周遗址的发现,为人们揭开了西周文化在宁夏地区的新篇章。在这座遗址中,专家们发现了墓葬、马坑、车马坑、铸铜作坊、制陶作坊、路网、壕沟等遗迹。其中一座深度可达十六米的墓葬更是令人惊叹,出土了四辆青铜马车,旁边有两座殉葬的马坑,所有的马车的马头都是朝着北方的。这些发现不仅证明了西周文化的传播方向,也颠覆了学界普遍认为的周人文化未过陇山的论断。我要新鲜事2023-05-18 21:32:000000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巡礼—宋辽金元(一)
10月18日,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开幕式上公布了“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详细名单戳~重磅!“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揭晓!考古遗址保护展示优秀项目公布!我要新鲜事2023-05-07 10:15:410006蓓天翼龙:最原始的翼龙目(长60厘米/出土于意大利)
蓓天翼龙是一种最古老的翼龙目动物,诞生于2.1亿年前的三叠纪末期,翼展最多可以达到60厘米,不过相对于其他的翼龙来说,它的翅膀比较短且小,只比它的后肢长2倍而已,目前蓓天翼龙已知的三具化石都是在意大利发现的。蓓天翼龙的体型我要新鲜事2023-05-10 08:52:410001北京的电灯最早安在慈禧卧室,民间哪家最早用上电灯的?
电灯,曾被当成西洋“妖术”本文作者倪方六吴甜甜电,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如果没有电,眼下炎热的夜晚怎么能睡上安稳觉?夜幕降临时,不是璀璨灯光的点缀,夏日城市的夜晚哪能如此美丽?但是,电来到中国,进入中国人的生活,过程相当不容。1.在甘肃的盐池博物馆中,最出名的清朝文物大概就属一台发电机了。这台发电机不是普通的发电机,它是来自宫廷,是中国如此珍贵的发电机,相当有来历。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3:13:500000海外国宝:弗洛伦丝在芝加哥艺术博物馆的墨留丹青
#2022生机大会#弗洛伦丝·惠洛克·艾斯科夫(FlorenceWheelockAyscough,公元1878~1942年)的经历、学识与收藏在众多博物馆捐赠者中最为特别。弗洛伦丝生于上海,其父为加拿大商人,经营航运贸易。在波士顿受教育后,她于1897年重返上海,学习中文、文学与历史,并写下一篇颇具先锋意义的汉代墓葬文章。在上海,她还邂逅了英国商人弗朗西斯·艾斯科夫并与其成婚。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3:56:19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