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考古参评项目 | 山东滕州岗上遗址
发掘单位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项目负责人 朱超


岗上遗址位于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东沙河街道陈岗村东部漷河两岸(图一),2018-2019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遗址进行了系统勘探,探明遗址总面积约80万平方米,时代以大汶口文化中晚期为主。遗址北部偏西位置发现了面积约40万平方米的大汶口文化晚期城址(图二)。

2020年9月至今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遗址南部高岗(南区)上的一处小型墓地及城址内东南区域(北区)居址区进行了系统发掘(图三),发掘总面积1100余平方米,发掘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收获。

南区墓地墓葬分布非常集中,共发现大汶口文化墓葬16座(图四),均为竖穴土坑墓,除1座为二次葬外,其余皆为一次葬。一次葬中,四人合葬墓1座,其余均为单人仰身直肢葬。现存墓葬均开口于表土层下,残深最大不超过0.8米,最浅的仅几厘米。墓地性质单纯,少有同时期其他遗迹。
墓葬整体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空间布局上,虽发现墓葬不多,但分布集中,有明显成列排布规律,每列墓葬数量不等,个别墓葬间存在打破关系。
2
墓葬结构相同,均为东西向竖穴土坑墓,头向东,墓向多介于90-100度之间。多数墓葬带有生土或熟土二层台,绝大多数使用木质葬具,一些木棺带有头箱、脚箱或边箱等器物箱结构,椁不甚流行。
3
墓葬规模差异大,主要表现在墓葬体量、葬具结构及随葬品等方面,可划分为大、中、小型三类,大、中型墓与小型墓等级分化异常明显。

其中,大型合葬墓长3.3米,宽3.2米,随葬陶器数量超过300件(图五),而小型墓仅能容纳1人,无葬具及随葬品。



大型墓葬随葬较多玉器(图六),男性大墓均随葬玉钺,有明显砍砸痕迹。合葬墓4人均为男性,自北向南年龄呈递减之势,而随葬玉钺从类型、数量、玉质及大小等方面也表现出递减趋势(图七),体现出同一墓葬内不同墓主间也存在明显的等级差异。女性大墓随葬玉器以饰品类为主(图八),其中又以绿松石最多。
4
大、中型墓随葬品明器化异常突出(图九),以杯、壶、豆、小鼎为大宗,器型偏小,多轮制而成,制作规整,标准统一,同一器型往往整齐放置于一处。

5
时代上,除小型墓年代稍早外,大、中型墓葬年代相近,测年表明墓葬年代为距今约4700年,大致处于大汶口文化晚期早段。

北区发掘以大汶口文化中期墓地及房址为主,发现大汶口文化房址7座,竖穴土坑墓10座,瓮棺葬3座(图十)。


大汶口文化房址多呈方形或长方形,错落分布于发掘区中西部。依房屋建造形式大致可分为基槽式(图十一)、基槽柱坑结合式(图十二)、柱坑式及柱洞式四类,除柱洞式房址面积仅10余平方米外,其余房址面积多在25-35平方米左右,一座超过四十平方米,可辨的门道多为西开或北开。较为特殊的是,房址基槽、柱坑的体量及深度远超普通房址规格,性质及用途可能有别于一般居住址。时代上,除柱洞式房址年代较早外,其余房址基本同时,但不早于北区墓地。


10座大汶口文化竖穴土坑墓集中分布于发掘区西部。墓葬皆有葬具,均为一棺。其中,双人合葬墓7座(图十三),单人葬墓3座(图十四),合葬墓与单人墓有分群埋葬特征。

合葬墓方向多介于75-90度之间,墓坑口小底大,普遍深约150-210厘米之间。墓葬有随葬龟甲、猪、狗的现象(图十五)。合葬墓由于多数被盗,人骨上半部扰动严重,通过对盗洞及残存人骨进行鉴定,可鉴别的6座墓葬均为成年男女二人合葬墓,且墓主年龄相近。单人葬方向为80-88度之间,深度略浅于合葬墓。


单人葬出土有彩绘陶器(图十六)。依随葬品形制判断(图十七),单人葬略早于合葬墓。

除成人墓葬外,3座胎儿瓮棺葬是本次发掘另一个重要发现,瓮棺葬分布于成人墓葬东侧,葬具均为倒扣的陶鼎。人骨经鉴定,均为六至七个月左右的不足月胎儿,可能为自然流产或早产所致(图十八)。依陶鼎形制判断,时代与竖穴土坑墓一致,而其分布一线即为墓地东侧边缘。整体而言,墓地时代为大汶口文化中期早段。

除此之外,早前通过对城墙和壕沟进行勘探及解剖,发现城址平面近似长方形,东西长约800,南北宽约550米,面积约40万平方米,为海岱地区目前已知面积最大的大汶口文化城址。城墙紧挨城壕内侧,城墙有较明显的夯打加工痕迹,宽度在10-22米之间,残高0.5-0.8米,夯层厚约8厘米。城壕宽10-60米,最深处约2.8米。此外,不同区域城墙结构不尽相同,其中西墙、东墙、北墙高于外侧壕沟而未高出城内地面(图十九);南墙则为平地起筑而成,高出城内外两侧,不见基槽迹象。城墙形态的差异,与其所处区域地形地貌关系密切。城墙的解剖使我们对当时岗上大汶口城址的城墙结构、建造方式等有了初步了解。
2020-2021年度通过对岗上遗址南北两区的发掘,获得了一批非常重要的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绝对年代5000年前后)房址、墓葬材料。南区高等级墓葬随葬品中红彩陶、觚形杯等礼制陶器的发现,以及作为王权或军权象征的玉钺在男性墓葬中的普遍出土,表明了该墓地性质可能为聚落社会中一类权利人群的专属墓地。大型墓葬随葬大量陶器及较多玉器,是目前已知的大汶口文化墓葬中随葬品数量最多的墓葬,大量明器化陶器批量化生产反映出中心性聚落社会发展程度、生产力及制陶业的成熟。木质葬具中的三联棺、头箱、脚箱及边箱等葬具结构均是海岱地区发现的最早和大汶口文化仅见的实例,显示出岗上遗址在鲁南地区的区域中心地位。大墓无椁与鲁北地区中心性聚落焦家遗址棺椁俱全的特征形成鲜明差异,这为不同区域文明进程的对比研究提供了新的内容。
北区居址区及墓地的发掘有助于对城内区域聚落演变过程的认识。房址分布错落有致,规模大小相当,是居址区内人群生产、生活状况的真实反映,为认识居址区内部布局、家庭单位规模及组织形式提供了新材料。大汶口文化中期成年男女二人合葬墓的集中、成片发现,在已知的大汶口文化同时期墓地中非常罕见,此类合葬现象值得深入探讨,对于研究大汶口文化家庭组织形式及婚姻制度的演变意义重大。首次发现的多座保存较好的胎儿瓮棺葬,为了解该时期墓地结构、规划及分区情况提供了新的信息,也为了解当时人口生育状况及对待早产胎儿的丧葬观念提供了难得的新资料。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土葬风俗中,棺材放入坑中后阴阳先生最后须做一件事,否则不能埋
棺材下葬时的讲究本文作者倪方六在前面的“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中,我谈了“土葬墓穴位置安排”、“土葬挖坑的讲究”,这篇来说一下整个葬礼中最关键的过程——棺材坐堂。这所谓“坐堂”,就是将棺材放进挖好的坑中,堂谐音“塘”,塘即“坑”。坐堂虽是降棺入坑,但不能说“降官(棺)”或是“落官(棺)”什么的,那样晦气,官哪能降呢。而“坐堂”则是当官的意思,讨个口彩。(棺坐堂)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3:46:040000中国考古百年|带你回顾半坡遗址的发掘
作者:贺卫良半坡遗址的考古发掘在中国考古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77年改属中国社会科学院)将陕西列为开展考古工作的重点区域。1951年初春,苏秉琦先生带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调查发掘团来陕西进行考古调查,石兴邦先生为成员之一。调查团主要在西安南郊丰镐一带进行调查和试掘,在工作结束前曾到西安东郊做了短期的调查工作。我要新鲜事2023-05-07 13:04:310001湖南发现14座墓葬 时间从东汉到明朝(湖南墓葬)
湖南郴州发现了14座从汉朝到明朝时期的墓葬。从古代开始,湖南就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一个省份,尤其是湖南北部,湖南的考古工作其实并不太复杂,毕竟当时湖南居住的人相对来说比较少,而在2022年就在湖南的郴州发现了一个古墓群,在这个古墓群当中发现了14座墓葬,不过这14座墓葬并不是同一时期的,而是从东汉时期到明朝时期跨越了上千年的时间也出现了各个朝代所有代表性的陪葬品。墓葬分配我要新鲜事2023-05-14 16:19:190000陈志华:乡土建筑保护论纲
一、前言在我国广大的农、林、牧业地区的乡间,存在着多种类型的民间古建筑,它们体现着和它们的类型性相应的地方传统和民族特色,饱含着乡土社会的历史文化信息,可以称为我国的乡土建筑。它们是认识我国几千年农耕时代文明史的实物见证,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因此,应该选择其中一部分予以严格保护。0001“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孔子为何气急败坏地骂用陶俑陪葬的人?
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孟为首的儒学高速发展,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为经典的学说思想之一。在这期间诞生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话语和成语,“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就是其中之一。这句话是孔子原创,意思是第一个用陶俑作为陪葬品的人,应该断子绝孙。那么孔子这样一个极为重视礼仪的人,为什么说出如此狠毒的诅咒呢?这是因为用陶俑陪葬违背了儒家“厚养薄葬”的思想,破坏了现有的礼乐制度,引起了文化的退化。我要新鲜事2023-06-13 20:56:56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