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现 | 山西稷山东渠遗址新发现夏时期东下冯文化遗存
2020年6月,为配合稷山县体育场项目建设,在用地范围内勘探发现夏时期文化遗存。地点位于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稷峰镇东渠村北部,是一处新发现的遗址,遂命名为东渠遗址。遗址地处汾河下游,地势平坦,南距汾河约2公里,北距吕梁山约7公里。
遗址紧靠稷山县城,周围多为村庄、道路或建筑。通过调查与零星的勘探,遗址残存面积约2万~3万平方米,主要分布在东渠村以北与涧东村东南之间的区域。发掘区处于遗址的西部边缘。
2021年4月~8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运城市文物保护中心联合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下面简要介绍发掘收获。
#1 发掘概况
根据勘探情况共布5×5米探方33个,加上扩方以及对现代墓群迁坟暴露灰坑的清理,发掘面积约1000平方米。共清理房址1座、陶窑2座、灰坑36座。

发掘区地层简单:①层为表土层;②层为明清文化层,厚约0.1~0.4米;③层为夏时期文化层,厚约0.3~1米,呈灰褐色,较致密,包含有少量陶片,遗迹均开口于此层下。③层下即生土。
房址1座。因破坏严重且被晚期墓打破,仅残存地面,平面大致呈圆形,直径约3米,地面有3个柱洞。
陶窑2座。大小、形制相同,均为结构简单的小型竖穴窑,自上至下由窑室、窑床、火塘组成,周围有操作间。Y1位于发掘区西南部,窑室呈馒头状,上半部被破坏,窑床直径东西1.57、南北1.35米,有12个火眼,操作间呈椭圆形,东西长约5米,南北宽约2.6米。因搬迁保护,火塘部分未发掘。

Y2位于发掘区东北部,东半部被现代墓破坏,恰露出陶窑完整的剖面,窑室为馒头状,残长1.2米,残高约1米。窑床上残存火眼7个,火塘整体呈圆球形,高约1米,火塘口宽约0.27米。Y2操作间平面呈长条形,开口长约11米,宽约4.3米,深约2.4米,虽被5座现代墓打破,仍出土了大量的陶片和动物骨骼。


灰坑36座。除个别小浅坑之外,以不规则东西向长条状椭圆形为主,坑壁粗糙,坑底不平整,多口大底小。灰坑分布较零散,很少有叠压打破关系。下面介绍几座代表性灰坑:
H10是此次发掘规模最大的灰坑,东部被现代墓和水井破坏,开口呈东西长条形,坑壁不规整,坑壁粗糙内收。开口东西长约21米,南北宽约5.6米,深2~3.5米。填土呈灰褐色或灰土,土质较致密,有进水痕迹,发现有较多的陶片、动物骨骼以及石块,出土小件有骨镞、骨簪、骨针、骨锥、石刀、石铲等,还有零星的彩绘陶残片。
H33呈东西圆角长方形,底部平整,直壁,是此次发掘较规整的灰坑。东西长9米,南北宽2~2.6米,深约1.3米。出土陶片不多,发现少量石器。

H34位于发掘区北部,开口呈不规则南北向椭圆形,斜壁内收,底部不平整北高南低。口径南北长5.6米,东西宽3.4米,深近2米。我们对该灰坑进行了初步整理,可辨认的器物有高领双鋬鬲、深腹罐、蛋形瓮、陶甗、带鋬罐、单耳罐、陶钵、贯耳罐、敛口瓮、尊等。陶器以夹砂灰陶为主,褐陶占比不到20%。纹饰以绳纹为主,压印“S”纹、附加堆纹、旋纹、弦纹、划纹、篮纹等只有零星发现。除陶器外,还发现有石铲、石刀、骨镞、纺轮等小件,还出土了1件玉钺。经过对灰坑填土的浮选,初步鉴定包括有粟、黍、小麦,以及黍亚科、豆科、藜科等非农作物遗存。

H40、H41、H42位于发掘区西北部,南北并列,彼此相距约30米。这3座灰坑形制相近,大小也相仿,均为东西向不规则椭圆形,底部不规整,呈斜坡状。H40东西长约7.3米,南北最宽约3.5米,深0.5~1.2米;H41东西长约5米,南北宽约2.6米,深1.1米;H42东西长约5米,南北宽约2.7米,深约0.9米。修复器物有小口鼓肩罐、小口尊、盘、鼓腹罐等,还发现有石铲、石镞、蚌环等小件。


#2 初步认识
东渠遗址发现陶窑2座,均为结构简单的小型竖穴窑,先在生土面上下挖一条沟槽,再在生土壁上掏挖火塘和窑室,同时沟槽成为烧制陶器的操作间。这与东下冯遗址发现的陶窑无论是在大小还是形制上均如出一辙。
灰坑是发现最多的遗迹,但遭破坏严重,除一些规模小、较浅、出土物不多的灰坑外,发现的一些较大规模的灰坑最能代表东渠遗址的特点,主要特征有:灰坑多不规整,开口呈东西不规则椭圆形或长条形;口大底小,坑壁斜内收,底部高低不平,呈斜坡状。这些特征与东下冯、大柴遗址所发现的同时期灰坑特征相似,但像东渠遗址H10那样规模大的灰坑,同时期罕见。
出土遗物以陶器为主,灰陶居多,褐陶占一定比例。纹饰以绳纹为主,还有少量压印“S”纹、附加堆纹、旋纹、弦纹、划纹、篮纹等。典型器物有高领双鋬鬲、单把鬲、陶甗、带鋬罐、单耳罐、深腹罐、平底浅腹盆、双鋬深腹盆、盘、钵、小口鼓肩罐、折肩罐、大口尊、小口尊、蛋形瓮、敛口瓮、器盖、豆、四足方杯、爵、盉等。








除陶器外,还发现有较多的玉石器、骨器、蚌器,包括玉钺、石铲、石刀、石纺轮、石锛、石凿、石箭镞、骨簪、骨锥、骨镞、骨针、骨铲等。灰坑内还发现的大量石料残块,为研究石器加工制作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东渠遗址所发现的遗迹与遗物特征,均与夏县东下冯、襄汾大柴遗址等晋南所见的夏时期遗存有极强的一致性,应属典型的东下冯文化。从陶器特征来看,其年代大致相当于东下冯遗址二、三期。
此外,还发现大量的动物骨骼,经初步鉴定有猪、牛、羊、鸡等。植物考古的初步研究表明,粟、黍是稷山东渠遗址基本的作物种类,同时先民可能采集马唐、豆科等野生植物作为动物饲料,利用藜科等植物的嫩叶作为食物的补充。综合来看,东渠遗址先民可能是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的混合生业模式。
东渠遗址是近年来晋南地区少有的夏时期考古新发现,是继东下冯遗址、古城南关遗址之后发掘面积最大的夏时期遗址。发现大量的遗迹、遗物,采集到大量的动植物标本、测年样品及石料残块,为全面系统的研究东渠遗址的文化内涵、手工业生产、生业模式等提供了材料支撑。东渠遗址的考古发现和研究,势必会对晋南地区沉寂已久的夏时期考古研究起到推动作用,进而为持续火热的夏文化研究与探索作出新的山西贡献。
作者: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崔俊俊
运城市文物保护中心 段建设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大型剑龙科:西部龙 体长7米(尾巴长有4个尖刺)
西部龙是一种大型恐龙,属于最原始的装甲亚目剑龙科恐龙,诞生于1.5亿年前的侏罗纪末期,西部龙的第一批化石是在美国怀俄明州的杰克逊县发掘的,当时这批化石正好埋藏于莫里森地层中。西部龙是一种植食性恐龙,主要以低矮的植物为食,最大的特点就是背上沿着脊椎长有多个骨刺和板甲。西部龙的外形特征我要新鲜事2023-05-08 20:42:480000简繁:我所认识的范曾
2002年春节,我是在中国过的。肖寒也从德国回来了,他住在北京,张罗元宵节在中国美术馆开幕的个人画展。肖寒请我年后尽快去北京,除了给他助阵,另有两件事。一是帮他请史国良出席剪彩,再是范曾请他约我见面。2002年2月26日,正月十五,上午,肖寒的“积彩色调水墨画展”开幕。我和肖寒吃过早饭就来到中国美术馆,做最后检视,候迎客人。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2:59:540004穿越千年的文明,如果在古埃及你该怎么过?
你可曾想过,某一天穿越到公元前1250年的埃及,进行一场为期不短的古埃及之旅?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外族人”,你该怎么做?莫慌张,这本名为《古埃及:每天五德本》的“古埃及旅行指南”可助你一臂之力。我要新鲜事2023-05-28 06:48:240001朱凤瀚:试论中国早期文明诸社会因素的物化表现
经过近年来热烈的讨论,大家对中国文明起源这一重要学术课题已有了较深入的认识,但在一些问题的看法上仍有较大的分歧。这其中,我以为如何科学地认识与理解中国早期文明(按:这里指社会已进入文明阶段,但处于早期)的物化表现可能是一个比较关键的问题。本文仅就此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一我要新鲜事2023-05-25 21:34:100000短冠龙:北美洲大型食草恐龙(长7米/距今7500万年前)
在七大洲中,北美洲生活过的恐龙是大家最熟悉的,这里不仅出土过恐龙之王霸王龙,还出土过剑龙等。今天小编要介绍的就是来自北美洲的一种大型食草恐龙,它就是短冠龙,其体长可达7米,生活在7500万年前的晚白垩,接下来一起去认识看看。短冠龙基本资料我要新鲜事2023-05-09 22:2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