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盗墓者死心?有一古人想出了一个极简单的法子,墓竟然200年没人想挖
“哭穷”,一种简单的反盗墓手段
本文作者 倪方六
近来,盗墓话题又热了。
根据一些流行盗墓小说改编的电视好几个平台都在热播,我随便看了几眼,觉得挺好玩的。为什么觉得好玩?因为看这种电视,就像看赵本山的小品一样——随他胡嚼蛆,真实的盗墓不会是这样的!
(民墓,都堆有坟头)
研究了这么多年盗墓,我发现一个问题,“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反盗墓手段再好也会被盗掉。
何谓墓?民间又叫坟,但墓与坟之间在早期是有严格区别的。先秦时,不封不树、不留地面标记的才叫“墓”,意即“没”,埋到地下就没有了,这是古人下葬的本意。后来,当古人把“墓”理解为谐音“慕”、认为是“孝子所思慕之处”时,墓上便堆起封土,出现了“坟头”。俗话所说的“有坟头好哭”,就是这种葬俗的反映。
坟头的出现,可以说是古代中国丧葬观念的风水岭,随之厚葬之风渐起。所谓厚葬,就是事死如侍生,给死者随葬一些好吃好用好玩的东西,民间称之为“宝物”。墓中葬宝,主要出于窃宝目的千年盗墓恶俗,也因此形成。
(1993年发现的辽代张文藻墓室,发掘现场)
既然盗墓是因厚葬而起,“哭穷”自然是防止盗墓的最好办法,于是有人提出了“薄葬”的口号,以绝盗墓贼的非分之想——这是一种最简单的反盗墓手段。
古代提倡薄葬最著名的大人物之一,当是汉末魏王曹操。曹操在生前便留下遗嘱,要求死后 “无藏金玉珍宝”。这话表面上是当作家训、说给其儿孙们听的,实际上是告诉盗墓贼,请你们不要惦记我曹操的坟墓,里面没有随葬品,没啥好东西,不值得挖。
(西朱村曹魏大墓出土刻铭石牌)
从近年发现的曹魏墓葬来说,随葬宝物有,但确实不多,具有代表性的是用刻字石牌替代实物,就如以前真人殉葬,后来改为俑人、纸人一样。如在安阳西高穴发现的所谓“曹操墓”,就出土了很多这样的牌牌。2016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洛阳西朱村曹魏大墓,里面也出土了这种体现薄葬的刻牌,多达300多块。
刻牌埋在墓里,并不能断绝欲望,让盗墓者死心 ,像西高穴大墓、西朱村大墓都早就被盗墓者光顾,不同朝代的盗墓者都有。如果将薄葬刻字,放在墓外是不是更有效?汉魏时,还真的有人在碑石上刻下了这类文字。
(西朱村曹魏大墓考古现场)
据《荆州记》记载,魏征南将军张詹死后,葬在冠军县东(今河南邓州市境内),其墓碑的背面刻了一段文字,其中有几句是这样的——“白楸之棺,易朽之裳,铜铁不入,瓦器不藏。嗟矣后人,幸勿我伤!”
古代有条件的人家多用耐腐的楠木做棺材,白楸的木质很差,不耐腐,“白楸之棺”就是低档的棺材。张詹墓碑铭文的意思很明显:我是薄葬,棺材是做白楸木打的,穿的也不是金缕玉衣,不要说金银财宝,连铜器、铁器,甚至瓦器也没有随葬。所以啊,希望后世盗墓兄弟别惦记着,让我不得安宁!
(古墓盗洞)
如此哭穷,不少盗墓贼信以为真,长期没有盗墓贼光顾张詹的墓,真让忽悠住了。即便在晋末“八王之乱”期间、民间盗墓之风特别严重之际,张詹的墓也未遭挖掘,一直到南朝元嘉六年(公元429年)才被盗了。张詹是魏太和时人,被盗时距其下葬已200年。
当时正遇饥荒年,饥民们可不管张詹的哭穷是真是假,先挖开再说。打开墓室后,饥民大喜过望,眼前是十分豪华的墓穴和高档的棺材,里面藏满了宝物:“金、银、锡、铜之器灿然毕备,有二朱漆棺椁,棺前垂竹薄帘,金钉钉之。”
连打棺材的钉子都是金子的,可想张詹随葬宝物价值之丰厚。
张詹的墓虽然最后仍未能避免被盗,但在长达200年的时间里无盗墓者想挖,从反盗墓角度来说还是成功的。
(被挖开的古墓)
董楚平:汉代的吴越文化
过去,研究吴越文化,人们都把精力集中于先秦时期,那只是狭义的吴越文化。广义的吴越文化,应包括古今。作为广义的吴越文化,汉代是文化转型的关键阶段,非着力研究不可。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9:25:060000漆侠:论历史研究的方法
任何一门学问、学科,都是研究一种特殊的对象的,因而也都有它自己的特殊研究方法。自然科学是如此,社会科学也是如此。历史学研究是将人类社会发展演变作为对象,当然有它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除了这个最基本的研究方法之外,还有各种层次以及最高层次的研究方法。大体讲有以下几种:1、最基本的方法:搜集与考订材料的方法,即考据。2、历史比较法。3、统计方法。4、计量方法。5、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我要新鲜事2023-05-26 09:41:190000张荫麟:周代的封建社会·家庭
庶人的家庭状况自然不会被贵人身边的史官注意到,因此现在也无可讲述。只是这时代的民歌泄露一些婚姻制度的消息:伐柯如之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艺麻如之何?纵横其亩。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少年男女直接决定自己的终身大事的自由在这时代已经被剥夺了。在樊笼中的少女只得央告她的情人: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甚至在悲愤中嚷着: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0000【考古词条】铁器时代 · 元大都遗址
元代都城遗址。在北京市旧城的内城及其以北地区。始建于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至元十一年建成宫城,至元十三年建成大城。至元二十二年颁布从金中都旧城迁居大都新城的占地办法,开始全面营建大都。在元世祖忽必烈时期,大都城的规模已基本定型,成为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城市。其城市规划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都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直接为明清北京城所继承。我要新鲜事2023-05-25 21:34:510000过去男女结婚少不了大雁,古人为什么说雁是阳鸟,象征夫妻之道?
“鸿雁”到底是什么雁?本文作者倪方六“鸿鹄”是什么鸟?对于鹄,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为黄鹄,但南朝梁训诂学家顾野王持不同观点,其在《玉篇》中释“鸿”为“雁也”。这又牵涉到了另一个古今常用词语——“鸿雁”。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3:29:48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