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现 | 三门峡小交口遗址考古收获
小交口遗址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交口乡小交口村北,地处东青龙涧河北岸的黄土台塬边坡上,向南隔东青龙涧河与南交口遗址相望。1998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发现了该遗址。
2021年6月-12月为配合209国道改道项目,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郑州大学、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三家单位联合对小交口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并进行了系统的田野调查。本次田野发掘及调查发现了丰富的考古资料,明确了发掘区域在整个遗址中的位置,对于研究三门峡及豫西地区的龙山文化以及早期文明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调查收获
2021年7月11日-24日,受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委托,郑州大学考古专业对该遗址进行了系统的田野调查,目标是搞清楚遗址的基本范围、209国道占压面积以及发掘区域在遗址中的位置。
本次调查主要使用GPS、BIGEMAP软件记录断崖上露出的遗迹现象,共发现灰坑80个、白灰面房址28座、陶窑2处以及墓葬4座,同时采集了大量的陶器、石器以及骨器等遗物。

图1 209国道占压小交口遗址位置及调查遗迹分布图、发掘位置示意图
根据遗迹、遗物分布的地点推测该遗址面积约124万平方米,是豫西地区目前所发现的龙山时期遗址面积最大的,也是三门峡地区龙山时期的中心性聚落之一(图1)。
发掘收获
此次发掘面积共约850平方米,共布探方、探沟9处。已清理出灰坑30个(包括袋状窖穴4个)、房址16座(暴露房址22个)、陶窑4处、墓葬1座。其中,以T101、T102遗迹分布最为密集(图2)。

图 2 T101、T102 遗迹分布图
遗 迹
小交口遗址共发现房址22座,已清理16座,根据房屋结构可分为窑洞式、半地穴式两大类。

图 3 F5 剖面照片示意图

图 4 F3、4、5 位置关系
此次发掘区域内,共发现窑洞式建筑3座。仅清理F5,F5残高1.5米,底部残宽1.3米,长3.9米。现存墙壁弧度较大,从剖面形状推测应该为窑洞式房屋,地面和墙壁均经过多次修整(图3)。另同F5在同一高度,且剖面形状大体一致的F3和F4同样应为窑洞式房屋(图4)。

图 5 F6 平面照片(白:室内灶 黑:“亞”字形结构 红:社石)
半地穴式房屋共清理13座,大部分在居住面涂抹有白灰。保存状况较好的仅4座,根据形制可分为2座“吕”字形,1座“亞”字形、1座“凸”字形,其余均保存较差。其中,平面呈“亞”字形的F6形制较为特殊,房屋内部由两层人为加工的硬面构成,且较高一层西侧含室内灶一处。另F6门道南部立有社石,与房址的“亞”字形布局相呼应,增强了其祭祀功能色彩(图5)。
半地穴式“吕”字形房屋共4座,分别为F13、F17、F18、F19。

图 6 F13 平面照片
F13与F17为“一室一厅”的前后室布局,且均在房址北部的生土二层台西侧有一室内灶。其中F13灶址附近摆放有较多的生活、生产工具,如鬲、罐、瓶、纺轮、石斧等(图6)。

图 7 F18 平面照片
F18同样为前后室布局,屋内的其它组成设施包括窖穴2处(编号为H29、K1)、性质不明土坑以及火塘各1处(图7)。H29位于H18后室西南部,形制规整,内含大量动物肋骨,且其东北处遍布有小范围红烧土;K1,位于前室东北,口小底大的袋状灰坑,内含大量陶片。另东北部发现有一个小坑,编号为K2,坑壁经火烤,内置石斧1件。火塘,位于前室中部,为一十分规整的圆形烧结硬面,厚约6厘米。

图 8 Y3 平面照片
发掘区内共清理4座陶窑。其中Y1、Y2、Y3相距甚近,且处于同海拔高度的阶地上。4座窑址形状结构较为相近,均为横穴窑,且Y4为双窑室结构。另Y1、Y2、Y3周边均有与之相关的房址、窖穴、工棚以及灰坑,共同组成了遗址内的陶窑手工业作坊区。四座陶窑中,Y3保存的较好,主要由窑室、4条火道以及火膛构成,另在其西南置有社石(图8)。

图9-1 H14平面图

图9-2 H14剖面图

图9-3 H14 平剖面以及工具痕迹细节图
此次发掘共计灰坑29个,包含袋状窖穴4个。如H14为口小底大的袋状灰坑,坑内堆积共分为三层,厚约3.5米,从其剖面推断其堆积是由中间向四周倾斜。另在H14内壁有涂抹草拌泥的迹象,其南部留有工具加工痕迹,根据其大小以及形状推测可能为木叉(图9)。


图 10 M1 平面图(上)及与 F15 位置关系示意图(下)
发掘范围内仅发现墓葬1座,墓主人为未成年男性,仰身直肢葬,人骨保存情况较差。由于M1位于F15南侧,且相距甚近,推测其为F15 的奠基人骨(图10)。
遗 物
小交口遗址的田野调查及考古发掘工作,发现了较多的陶、石(玉)、骨(角、蚌)器(图11)。陶器以灰陶为主,纹饰以绳纹、篮纹居多,另含少量网格纹、方格纹、刻划纹等,大部分器物在领部及肩部施旋纹,少量素面陶磨光,另在1件陶盉上发现有刻划纹饰(图12)。

图 11-1 小交口遗址出土石器

图 11-2 小交口遗址出土陶器

图 12 陶盉刻划纹饰拓片
主要器形有侈口罐、深腹罐、小口高领瓮、缸、蛋形瓮、深腹盆、折腹盆、鬲、斝、豆、鬶、盉等。发掘范围内出土较多的石制品及毛坯、废料。器形以石斧居多,另有石刀、石镞、石纺轮、石拍等;玉制品有玉璧、玉纺轮;骨制品以骨(角)锥居多;另发现蚌刀1件。
资源利用方面,浮选工作和动物骨骼鉴定工作还未结束,动物骨骼大体上是以家养的猪和狗为主,另有鹿、狍子、鼠等野生动物,但骨骼均较为破碎,可能显示了对动物资源的利用方式。
结 语
此次系统调查显示遗址范围逾120万平方米,是目前河南省内面积最大的龙山遗址之一,也是该地区的区域性中心遗址。遗迹和遗物丰富,但目前受生产、建设破坏情况较为严重。系统调查时发现的遗迹均是暴露于断崖的,但每层阶地内的遗迹现象未进行详细的勘探工作,聚落布局情况尚不清晰,需要进一步系统勘探,搞清楚遗址结构、布局和性质。
根据发掘出土遗存来看,带白灰面的窑洞式建筑、半地穴式的吕字形房屋、陶窑、直口鬲、肥袋足鬲等无疑具有陶寺文化风格,对研究以陶寺遗址为代表的早期国家形成、中原地区夏文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发掘区域及调查发现的屋前立石、窑前立石、房屋奠基用人牲M1、灰坑葬等祭祀现象为探讨早期祭祀传统提供了新的科学资料。
同时该遗址还出土有王湾三期文化、山东龙山文化风格的折沿罐、矮足鼎、圈足盘、高柄豆、蛋壳陶等器物。这些遗存对研究龙山晚期豫西、晋南、海岱地区间的文化交流和互动具有重要意义。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 三门峡文物考古研究所
执笔:崔天兴、王肖、姚宗禹、张小虎、郑立超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妖族始祖是谁 上古四大妖皇是谁(女娲)
妖族始祖是女娲,上古四大妖皇分别是天帝帝俊、东皇太一、羲皇伏羲、娲皇女娲。传说帝俊是太阳当中孕育出来的三足金乌之一,也是太一的哥哥,后来帝俊和东皇太一两个人一起创造了古时候的天庭,而帝俊自然成为了天帝,帝俊当时的实力是非常厉害,听说在世间有上古神宝,于是想要去得到他,但最终在巫妖大战的时候,和十二祖巫同归于尽。我要新鲜事2023-08-23 17:59:050004重要通知 | 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推介活动启动
2022年度(第33届)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推介活动,自本通知发布之日起正式启动。根据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推介活动章程,凡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于2022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在中国境内进行的考古发掘、调查等项目,请将相关资料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发送至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推介活动办公室(中国文物报社),即可获得参加初评资格。请各考古发掘资质单位支持推荐,报送2~3项符合条件的重要项目相关文字、图片资料。我要新鲜事2023-05-06 17:42:490000郭子林:古埃及:一个不重视历史的文明
古埃及是世界四大古文明之一,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为人类社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随着古埃及语言文字的终结,传统宗教信仰的消失,阿拉伯人统治埃及的开始,到公元7世纪中期,古埃及文明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成为失落的文明。直到1822年,法国语言天才商博良释读象形文字成功,才揭开了古老文明的神秘面纱。我要新鲜事2023-05-29 22:22:500000软萌的硬知识 | 2192个考古盲盒里,都有啥?
来源|众望新闻编辑|张怡实习编辑|王雨莹复审|冯朝晖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我要新鲜事2023-05-06 10:47:070002俄罗斯找到的千年古墓 居然是中国将领(外国古墓)
俄罗斯找到的一个千年古墓,埋葬的是汉武帝时期的一个将领。在古代的很多时期都会有着战争的出现因为在那个时候我国还是被很多势力所分割,就算是已经被统一之后其实也时不时的就会有一些叛乱。所以在古代武将的地位还是比较高的。有很多将领在死亡之后也无法回到家乡,反而是埋葬在了自己所戍守的边关。俄罗斯古墓我要新鲜事2023-05-05 20:31:47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