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 到访呼和浩特白塔车站旧址想到的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呼和浩特市,拥有大窑文化遗址、长城遗址、云中古城、昭君墓、万部华严经塔、大召、席力图召、清真大寺、天主教堂、将军衙署、公主府等百余处文化遗存,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1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59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77处,涵盖了各个历史时期,涉及史前遗址、摩崖石刻、宗教寺院、近现代建筑等多个门类鲜明的遗产系列,体现出这一地区长期以来多民族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正是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才让这座城市有了历史厚度和文化丰富度。
位于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巴彦镇罗家营村的白塔火车站旧址,与现在的白塔火车站相邻,是1921年京包铁路建成通车时修建的一座三级火车站,因其附近的万部华严经塔(俗称“白塔”)而得名。1938年,侵华日军占领绥远后,对车站进行了扩充,由日本兴业株式会社设计承建,并形成了现在的格局。旧址由站房、信号房、其他公用房和碉堡等多座建(构)筑物组成,站房、信号房、其他公用房为砖木结构,碉堡为混凝土结构。站房上嵌有据说是由民国时期福建籍海军名将陈世英(后改名陈季良,1883-1945年)书写的匾额“白塔车站”,有待进一步考证。
白塔火车站作为京包铁路集包段(集宁-包头)办理旅客和货物运输的基层单位,在归绥地区城市发展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白塔火车站旧址是一个历史沧桑的百年老站,是内蒙古地区保存最好、最完整的民国时期的火车站,见证了呼和浩特近代铁路工业发展史,是内蒙古地区重要的近现代建筑和工业遗产。2019年10月7日,白塔火车站旧址被列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1年9月底我们专程来到这里。已经完成修复的白塔车站旧址尚处于封闭状态,不对公众开放。我们注意到,位于城乡结合部的白塔车站旧址处于罗家营村的居民区,周边环境比较杂乱,附近还有一个露天垃圾场,临近还有可能是为拆迁补偿建的尚未完工的二层民居。村里路面不平整,道路缺乏指示,修葺一新的白塔车站旧址伫立其中,与周边的环境氛围显得格格不入。只有紧闭着的门前设立的几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治区级文保单位的石碑表明了这里的价值。顺便问了几位路过的村民,一名40岁左右的村妇摇头说自己不知道这里是做什么的,另一位路过的60岁左右的男子虽说知道这里是一处文物遗址,但问到为什么要修复保护似乎也不清楚。尽管我们没有做进一步的调查了解,但是这也让我们看到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由此,我们不得不再次回归到“对为什么要保护文化遗产”和“为谁保护”等这些最本质问题上的探讨。
《文化遗产价值论探微》一书中强调,人是文化遗产的灵魂,人是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核心。文化遗产应该首先满足的是人类的精神需求,其承载着的是人们的想象力与前进的信念。所以,文化遗产不仅要注重对其外在形态和风貌的保护,更要关注它对当地居民和社会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就不能单纯看作是文物保护技术的实践过程,而应充分考虑其背后所包含的广泛而深层的社会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必须要考虑文化遗产地利益相关者的态度和需求。遗产地利益相关者主要是指各级政府、遗产管理机构、遗产拥有者、遗产地民众和组织团体,他们是和遗产保护、遗产利用和发展息息相关的群体,并有着不同诉求。所以,在文化遗产的整个保护与利用的实施过程中,遗产地的利益相关者的参与是不可或缺的。
21世纪初以来的一个时期,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迅速推进,城市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但是,不少城市在改造中过分追求经济利益,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街区和文物建筑在旧貌换新颜中遭到了破坏。例如,呼和浩特市大召附近的大西街一带的重建改造,今天的大西街地区虽然保留了部分原有建筑,但多数是仿旧的新建筑,并没承载着那个时代的文化信息,这一街区已经完全失去其本来“十八道半街”的历史格局和风貌,无法传递出真实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也不可能成为有价值的“城市记忆”。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工作也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保护文化遗产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从中了解来时的路,不会在继续前行的道路上迷失方向。
历史经验也多次告诉我们,只有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才可能处理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之间关系。仍以白塔车站旧址为例,目前虽然已经完成了文物本体的修复工程,但这只是保护利用的基础,仅仅是走出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而如何让利益相关者都能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来,让周边居民认识到文化遗产的价值和保护意义,让文化遗产成为推动社会进步与文明的重要因子,成为人民增进文化认识、提升文化自信、增强获得感幸福感的有效途径,在当下和未来发挥应有的价值是一个更为复杂的课题和挑战。
今天,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已成为一门涉及门类多、领域广的综合性学科。所以,在完成了文化遗产本体的修复保护之后,还要在充分考虑其文物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与其相关的诸多问题,如这一地区的发展定位、周边的文化资源、产业特点、历史传统、人文性格等,同时还要在规划时考虑周边的设计建造与其形态、形制相符合,从而形成较为完整的建筑风貌。此外,还要结合文化创意、旅游发展来带动遗产的发展,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与乡村振兴和社会民生事业改善相融合,推进与产业转型升级、城乡建设和环境改善相统一,让文化遗产保护在发展社会经济和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上发挥积极作用,从而真正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地区发展的共赢。
本文作者:杜晓东
作者单位:中国文物学会古村镇专业委员会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明朝“官倒”招生录取指标内幕,西门庆山东老家的学子主动加价
明朝“上大学”的特殊通道本文作者倪方六2019各省高考录取分数线都公布了,又到“录取季”。如果穿越到古代,如何上大学?古代虽然没有“大学”这个词汇,一样有大学这样的高等学府,其生源也是靠录取来的,有名额限制。那么,除了成绩、关系,古代上大学有捷径吗?肯定地告诉你,有!这篇“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以明朝为例,来说说古代上大学的特殊通道。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8:52:530000近年来西周考古的发现(下)
文章较长分成两部分,继上篇的近年来西周考古的发现(上)之后,本文继续介绍近年来西周考古的周公庙遗址、封国遗址和周边其他地区的考古发现。我要新鲜事2023-05-31 22:17:200000山东发现5000年前的遗址 居然有人在做开颅手术(古代医学)
在我国古代可能就有了开颅手术这么一说。自从进入到现代之后我觉得科技发展非常快,尤其是在医疗方面引入了很多的国外药品和器械,如果医生的技术也是在逐渐的提高,有不少人都觉得手术这种东西在国外来,因为根据人研究欧洲在7000年前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开颅手术的先例。人们一直都认为手术是西医所研究出来,而中医则是用药草来治病,但其实这是一种比较偏颇的说法。带刀的中医我要新鲜事2023-03-02 19:00:070000大型学术画册《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出版
《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编者:中国文物报社中国考古学会出版社:文物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年11月定价:600元★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致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贺信精神,推动中国考古事业在新的起点上继往开来、再创辉煌,中国文物报社和中国考古学会在遴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的基础上,联合编辑的大型学术画册《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日前由文物出版社出版。我要新鲜事2023-05-06 14:47:000000中国盗墓史上最长一次盗墓,在屋里挖20年,考古证明墓确有盗洞
中国盗墓史跨度最长的一次活动本文作者倪方六盗墓,都讲一个“快”字,以免被人发现,但也有相反的情况,“慢工出细活”,一起盗墓活动持续数月,甚至数年的并不罕见。更有一次盗墓活动持续时间长达20年,这就罕见了——应该是是中国盗墓史上持续时间最长、跨度最大的一次活动。现在考古已经证实,这次盗墓活动确实存在——盗墓时间:元朝组织者:贾胡被盗墓葬:亚父冢墓葬地点:徐州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3:46:04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