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现丨薛城遗址发现南京地区最大规模史前墓地 出土“龙形”蚬壳堆塑遗迹
薛城遗址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淳溪街道薛城十村,南距高淳市区约4公里。遗址原处在石臼湖南岸,本为一岛形台地,当地人俗称“小岗头”,最高海拔14米。现在遗址东南面大部仍临水,西北部为鱼塘。遗址平面大致呈椭圆形,南北宽约210米、东西长约330米,北部因早年防洪取土略遭破坏。经初步勘探,遗址总面积约6万平方米。薛城遗址是1997年8月薛城乡卫生院新建办公楼挖房基沟槽时发现的。文物部门获悉后,组织考古队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后在2010年又经历了第二次发掘。
2021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市考古研究院、高淳区博物馆联合对薛城遗址进行主动性考古发掘。南京师范大学在薛城遗址公园内建立了田野考古实习基地,作为南京师范大学2021年度本科田野考古实习地点。
2021年9月,联合考古队启动薛城遗址发掘工作,迄今仍在持续之中,布方发掘加扩方面积计160平方米。联合考古队按照象限法系统布5x5探方,布置A、B两处发掘区(图一),A区发掘100平方米,目前发现新石器时代墓葬60余座、蚬壳堆塑遗迹1处、红烧土遗迹1处;B区发掘50平方米,共发现明清墓葬7座。A、B两区共发现新石器时代灰坑20余座,出土陶器、玉石器和骨器100余件。
本次考古发现对于探讨宁镇地区新石器时代生态环境、生业经济、墓葬习俗、社会复杂化等具有重要学术意义,尤其是最新发现的“龙形”蚬壳堆塑遗迹十分罕见,具有重大学术价值。下文就2021年度的发掘情况与收获简要介绍。

图一 2021年薛城遗址发掘区示意图
01聚落墓地
2021年度薛城遗址发掘中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墓葬全部位于A区,将第①层揭去后,即发现墓葬遗迹。
依据地层关系和出土遗物判断,已经发现的墓葬大致可以分为早、晚两期。早期墓葬以第②层下为主。晚期墓葬分布于第①层下,打破②层。早期墓葬形制为竖穴土坑。晚期墓葬墓圹不明。墓向普遍北偏东,一例西南向。墓葬绝大多数为单人葬,男女两性皆有。葬式中仰身直肢占多数,二次葬发现4例。
墓地人骨保存较好,为体质人类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遗憾的是,墓地曾被20世纪70年代修建的卫生院食堂基槽打破,故凡是靠近基槽的墓葬均被不同程度的破坏,有的缺头和脚,有的缺身体部位(图二)。偏离基槽的墓葬中,也有少部分墓葬存在人骨移位、缺失的现象。从现场看可以排除埋藏后遭受扰动的可能。

图二 M10
墓葬中的随葬品包括陶器、石器、玉器和骨器。陶器组合有鼎、釜、豆、罐、壶、盆、杯、纺轮、网坠等。早期墓葬以鼎、釜、豆、罐、壶为主要组合;晚期墓葬以鼎、豆、罐、壶、杯为主要组合。陶器质地以夹砂、泥质为主。陶色主要有红、褐、黑。出土两件完整彩陶器(图三)与白陶片。纹饰包括镂孔、弦纹、按捏纹、戳印纹等。

图三 彩陶瓶 M16
石器有石锛、石凿、石钺、石斧;玉器有玉环(图四)、玉坠、玉玦、玉芯等6件。

图四 玉环 M23
骨器5件,包括骨指环、鹿角靴形器、骨锥等。随葬品中动物遗存包括猪獠牙、猪下颌骨、狗骨、鱼骨、鳖甲、龟甲等。随葬品数量方面,各墓总体上没有明显差异,一般5~6件居多。但也有个别墓葬,如M65随葬陶器10件,石器9件(图五),反映了墓主不一般的社会地位,同时显示了贫富分化已经出现。

图五 M65 陶器组合
02“龙形”蚬壳堆塑遗迹
本次发掘发现一处“龙形”蚬壳堆塑遗迹(DSYJ)(图六)。位于A区TN10E11内,开口于第②层下,叠压于③层表。该遗迹由水生贝类的外壳堆塑而成,外形酷肖趴伏的扬子鳄。蚬塑自东-西南方向铺陈。遗迹主体为河蚬,杂以少量螺壳、蚌壳以及零星鱼骨。软体动物壳体大部分完整,少数残碎。龙身表面可见若干处蚬壳堆塑非常紧实,尤其是头部位置,应是堆塑制作者将蚬壳紧密连接,进而镶嵌于土层表面。“头部”用两颗大蚌壳表现“眼睛”,吻部也以蚌壳呈现。“颈部”位置被基槽打破,仅余少量蚬壳痕迹;尾部也有多枚大蚌壳点缀铺垫。

图六 蚬壳堆塑遗迹与M32
同时,在堆塑遗迹的东侧,有一座墓葬,编号M32,开口于第②层下,打破③层。该墓葬被基槽打破。人骨头部右侧有石钺随葬,风化较甚。人骨下体皆被破坏,在大约死者脚部位置出土一件长条形石锛。堆塑遗迹与M32之间可见零星的蚬壳连接。M32与堆塑遗迹有较为密切的联系,可能属于大致同一时期,并且应该与在墓地进行的丧葬习俗有关。
03居住遗存
B区地层叠压关系及出土物表明,第④层进入新石器文化层,出土较多的刻划纹侧扁足(图七),系崧泽文化晚期鼎足风格。④层下分布若干柱洞和灰坑,柱洞通常为斜壁圜底,内部填灰褐色松软黏土,夹杂细小的红烧土颗粒。受发掘面积所限,居住面、灶、墙壁等关联遗迹尚未发现。B区日常生活遗存的发现,可与A区相当于崧泽文化时期的墓葬相对应,分属于当时先民们日常生活空间和死后埋葬空间。

图七 B区④层刻划纹侧扁足
03居住遗存
过去二十年中,考古学界主流课题“文明探源研究”在江浙地区主要聚焦于环太湖地区。地处长江下游且占据重要区位的宁镇地区,在文明起源浪潮中被遗忘太久了。
2021年薛城遗址的发掘,对于探讨宁镇地区社会复杂化进程有着重大意义。薛城遗址具有迄今为止发现的南京地区最大规模的史前墓地,是姑溪河-石臼湖流域相当于马家浜-崧泽文化时期的一处中心聚落。A区墓地的揭露不仅进一步扩大了薛城遗址墓地分布范围,而且也初步搞清了墓地的堆积形成过程,同时根据墓葬的形制、大小、葬式和各类随葬品,对相当于崧泽文化时期薛城遗址的社会结构、社会分工、贫富分化、生业经济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根据地层关系和器物类型,墓葬大致可以分为早、晚两期。早期相当于崧泽文化早期,距今5900~5600年。晚期相当于崧泽文化晚期,距今5600~5300年。B区的发掘,对薛城遗址聚落功能分区的研究有所促进,揭露了与A区墓地文化面貌相似、时代相同的日常生活空间的冰山一角。
通过观察墓葬随葬品,薛城遗址文化面貌兼具区域地方特色和外来文化因素。例如,带把鼎、多种类型的红陶釜极具地域特色。觯形杯、假腹杯形豆则在太湖地区同时期文化中也常见。另外,两件彩陶具有庙底沟文化风格,反映了距今五千多年前的高淳地区已经与中原地区有交流往来。多元文化在古中江和丹阳大泽交汇处融合发展,在环太湖马家浜、崧泽,安徽凌家滩、薛家岗、宁镇北阴阳营等文化圈的相交区域又形成新的“亚文化区”。薛城遗址文化面貌的多元特征,很可能与薛城遗址的“过渡带”地理区位有关,与东周时期“吴头楚尾”的历史地理特征也吻合。因此,“兼容”、“混合”是“薛城文化类型”的核心特点。
五千多年前的长江下游,各区域文化发展均衡,文化中的审美和信仰相对多元。薛城遗址的文化面貌也不例外,薛城先民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亲近自然、敏于观察,将日常世界中所见之物随机融入审美和信仰的表达。涂彩的陶龟、殉葬的猪犬皆可如是观。
本年度发掘出土的“龙形”蚬壳堆塑遗迹则可谓薛城先民审美和原始信仰表达的亮点,极富学术价值。迄今为止,史前时期的堆塑龙遗迹不超过5处,薛城遗址蚬壳堆塑遗迹的发现,对于探讨史前薛城地区的生态环境、原始信仰、动物崇拜、龙形象的起源,以及宁镇地区文明化进程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性。该龙形蚬壳堆塑遗迹体现的是五千多年前薛城先民精神信仰领域的发展,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凸显了薛城遗址在区域聚落格局中的地位。2021年薛城遗址的发掘无疑会成为宁镇地区早期文明化进程研究中新的起点。
作者:徐峰 陈曦 孟诚磊 周保华 周苏梁 王志高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南京市考古研究院 高淳区文管所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安徽挖出战国双墓 墓主人的头颅离奇消失(战国古墓)
墓穴的主人没有头颅是因为被斩首。在2011年安徽的某个地方在进行厂区建设的时候就找到了一个战国时期的古墓,在前期的调查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到了考古专家们进入到墓穴之后,却发现了十分严重的问题,因为这个墓穴里的墓主人居然没有了头颅,这甚至可以说是一个鬼故事了,在经过检查之后,专家们也终于找到了这个墓穴的主人。双墓葬我要新鲜事2023-05-11 08:33:280000专家意外发现宋朝机关墓 居然找到了一对男女尸体(合葬古墓)
专家意外发现宋朝合葬古墓见证了古代人的爱情。我们现在发现的绝大多数墓穴都是在无意当中才找到的。就比如说在2019年,在我国的陕西就出现了一个古墓,再经过专家大概一个半月之后的抢救才慢慢的把这个墓穴给人重现人世,当考古学家们把墓穴的大门打开之后,出现了令他们惊讶的一幕。墓穴里的发现我要新鲜事2023-05-11 08:26:090000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终极预测(先秦篇)
#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昨日《中国文物报》官方已经把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进入终评的22个项目的详细信息公布完毕,明天便开始终评会。每年的这个时候,大家就像抓彩票似得会猜一下究竟有哪十项能够最终摘得桂冠。虽然已经是22选10,但是大家运气好的往往只能猜对六七个,一般也就四五个,因为总有那么几个是没悬念的,比如郧县人头骨,比如南佐,而其他究竟谁能入选那影响因素可就多去了。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6:42:3600002022年游学:青州云门山及石窟
#挑战30天在头条写日记#随着疫情结束,今年过年之后,山东地区众多景点都开始免费开放。对于我们这些常年挖土的人,过年之后也难得有机会有短暂的修整时间。趁这个时间,我们几个小伙伴就一起去青州的云门山走走。选这个地方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近,二是据说这个山上的神据说比较神,附近很多人都上山去拜,三是上面有传说中的云门山石窟。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1:20:520000巨脚龙:印度巨型食草恐龙(长20米/距今2亿年前)
在恐龙时代,因为气候适宜,植株茂盛,世界各地都有巨型恐龙出现,比如世界上最大的恐龙阿根廷龙,还有今天要介绍的巨脚龙,它体长可达20米,是种性情温和的恐龙,主要以植物为食,为了维持体型它一天到晚都在寻找食物,接下来一起去认识看看。巨脚龙基本资料我要新鲜事2023-05-09 21:01:49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