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旧址的故事……
安源是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中国工人运动的摇篮,秋收起义的主要爆发地和策源地。安源位于湘赣边界罗霄山脉的一个小山窝,距离萍乡市中心六公里。这里蕴藏着丰富的优质煤,采煤历史久远,文献记载始于宋代。安源路矿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以股份制组建的新式机械设备生产的大规模的钢铁煤联合企业汉冶萍公司创办的萍乡煤矿和株萍铁路的合称。
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是20世纪20年代安源工人革命活动的中心,也是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的指挥部,也是中国共产党廉政建设最早的探索和实践地。

▲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旧址外景
建造背景
1921年冬,毛泽东偕李立三等来安源考察时,与工人们“谈及工人受痛苦受压迫及有组织团体之必要等情,于是大得工友欢迎”,并提议以解除工人所受压迫与痛苦为宗旨,将路矿工人组成一个团体,叫作“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1922年2月,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在产业工人中的第一个支部——中共安源路矿支部。党支部成立后,即集中力量组织工人俱乐部(即工会)。1922年3月至4月间,先后召开了三次筹备委员会会议,选举筹委会主任,加紧发展部员。
会议通过了俱乐部总章和部员公约,确定俱乐部的宗旨为“保护工人利益,减除工人的压迫与痛苦”,选举李立三为主任,朱少连为副主任,并选出评议、干事若干人;组成俱乐部的领导机构——干事委员会,还设立了文书股、宣传股、游艺股、会计股等办事机构,组织工人纠察队;部员也发展到三百多人,俱乐部以“十人团”为基本组织,十个十人团选一名代表,每工作处选一名总代表统辖本工作处各十人团。工人加入俱乐部需交自己的一天工资为入部费,作为俱乐部的活动经费。
5月1日,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向社会各界宣告正式成立。当时的部址设在牛角坡52号“湖北同乡会”内,是一座五栋四间砖木结构平房,面积仅266平方米。1922年9月初,毛泽东来安源视察,在听取各方面情况后,果断作出组织工人举行大罢工的决定。俱乐部发表了《萍乡安源路矿工人罢工宣言》,提出保障工人权利、改善工人福利待遇等正当要求,要求路矿当局予以答复。因为有毛泽东同志的策略指导以及刘少奇、李立三等同志的卓越指挥,再加上工人的齐心奋斗,大罢工取得圆满胜利。

▲安源路矿工人庆祝罢工胜利大会盛况
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胜利后,俱乐部组织迅速发展,部员由700多人发展到13000多人,并建立了紫家冲、湘东、株洲、醴陵四个分部。随着组织的壮大与发展,俱乐部各种机构也逐步得到健全和完善,原有的办公地点已不适合俱乐部组织的发展。1922年底,路矿当局按照《十三条协议》的规定给工人们发放了第一次年终加薪,大家兴高采烈地拿出了一半钱捐给俱乐部用来建设活动场所。在俱乐部总主任刘少奇的主持下,工人捐款筹集资金,建造新的办公楼和活动场所。
建造过程
“讲演厅”的外形是仿照苏联莫斯科大剧院的样式设计的,设计人是机械工人金春海。1923年10月18日动工修建,次年5月1日竣工,整个建筑费花费洋元一万元。楼房为砖木结构,轿顶式四层楼房,顶高17米,第二、三、四层外墙均为玻璃装潢,楼内每层四角的栏杆上雕刻有花果绿叶,十分精美。厅内长23米、宽18米,正面筑讲演台一座,台前正厅可容坐800人,并制有靠椅226把。台对面及左右,共建通楼三层,第一层可坐300人,第二楼可坐150人,第三楼可坐100人,楼上楼下全部装有电灯。讲演台上悬挂横匾和幕布,整座楼房油漆一新,十分壮观。枣红色的外墙、延伸出的屋檐、轿式的吊顶并建有小阳台、栏栅院,是典型的中西合璧的建筑。

▲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讲演厅内景
在兴建讲演厅期间,建筑委员会将各项施工计划安排得有条不紊。工人们自己设计,绘制图纸,丈量建筑尺寸,亲力亲为,忙得热火朝天,厅中的这八根大柱子,就是刘少奇当年亲自到株洲堆木厂挑选的。
1924年12月,负责俱乐部演讲厅工程建设的建筑委员会主任朱少连向俱乐部作《建筑委员会报告》,公开报告了该工程建设的各项事宜、委员会组织机构,对实际施工中工程设计图纸调整做出说明,特别是对整个工程的各项经费开支,逐项公布,做出了“预算总额一万银元,现工程将竣,其决算不致超过预算”的结论,清晰明确的办事界限和手续,遵循了当时总主任刘少奇对俱乐部反腐倡廉工作整顿的规则。
俱乐部里的故事
工人俱乐部作战时是工人的指挥机关,平日里即是工人的教育机关,是安源工人革命运动的活动中心。俱乐部经常组织工人在此集会,举行游艺、化妆讲演,举行辩论会、时事讨论会等活动。当时,我党著名的革命家刘少奇、李立三、李维汉、陈潭秋、萧劲光等在这进行过演讲或演文明戏。

▲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内裁判委员会旧址

▲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内纠察团团部旧址

▲工人俱乐部内刘少奇与何宝珍卧室
俱乐部内部设有主任团、纠察团,裁判委员会、会计股、庶务股等办公室、代表会议室和职员卧室等,在俱乐部二楼刘少奇与何宝贞在安源时的卧室也在这里。房间整洁明亮,墙上挂着刘少奇和何宝贞的照片,简单的木板床上陈列着两床手工印花棉被,桌子上放着刘少奇用过的文房四宝。刘少奇和何宝贞的婚礼就是在这举行的。
罢工胜利后,俱乐部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在团结、组织、带领和管理工人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同时,处于幼年期的俱乐部在机构设置、制度建设、干部教育、经济管理等方面都缺乏必要经验,致使工作秩序和经济管理一度出现混乱。以代理主任刘少奇为首的俱乐部领导层敏锐地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开展了作风整顿和我党最早的廉政建设探索。召开了组织生活会,查处了服物股经理陈梅生贪污挪用公款一千余元的腐败案件,制定了《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办事公约》,堵塞可能出现的漏洞,这些在我党廉政建设史上均是首次,为加强党内监督和自身建设提供了有益经验和借鉴。
俱乐部采取的一系列的有力措施,在短时间内有效遏制了不良风气和不端行为的蔓延,使得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有了普遍提高。这座由安源工人凑钱捐工兴建、并拥有产权的工人俱乐部讲演厅,它见证了整顿后的俱乐部各项事业达到了全盛发展的辉煌时期,见证了中国共产党早期在安源开展的廉政建设工作实践,开创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廉政建设的先河。
维修情况
新中国成立初期,安源镇工会在此办公。1954年,国务院拨款对俱乐部进行了一次大的维修,使其基本保持了原貌。1956年,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成立,在此楼中陈列展出部分照片和文物。1957年7月1日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1968年又经过修整后,作为毛泽东1930年9月率红军来安源召集军民干部联席会议旧址陈列开放。1980年,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又将整座楼房维修,作为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旧址重新陈列开放。2012年,对该旧址进行了全部翻新、加固墙体、重刷油漆,门前大坪整理,整修排水系统等一系列保护措施。1982年2月23日该旧址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里曾经风云激荡、波澜壮阔。回望百年峥嵘历史,信念如炬,初心不忘。历史虽远离我们,但红色革命建筑却永远矗立在那,它是共产党信仰和初心的真实见证,谱写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安源工人英勇奋斗的壮丽篇章,诠释了革命精神的力量,它所承载的红色基因生生不息、历久弥新,激励着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作者:丁煊淼 李安萍
作者单位: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农民工捡到的一块破铁 居然是中华第一龙(国宝文物)
农民工捡到的C字型铁块是龙纹玉。内蒙古的农民张凤祥在后山挖坑种树的时候无意中发现一个C字形状的铁块。起初,张凤祥以为挖到了一块破铁,想着拿回家卖给废品站,说不定能给弟弟换两块糖吃。结果小弟弟却看上了这块破铁,于是把它当做玩具,用绳子拴起来,放到地上拖着玩。就这样,小弟弟拖着铁环在村子里头到处跑。铁块变玉我要新鲜事2023-12-20 18:25:0000001945年清东陵盗出宝物上交人民政府,最后都不见了,谁贪了?
原题:二盗清东陵(七)本文作者倪方六对于1945年发生的民间大规模盗掘清东陵一事,有许多疑问至今没有搞清楚。前文说了盗墓贼分赃内幕令人痛心,为公平起见,竟然将御用怀表砸碎,极品金如意折断。而这些东西最后都弄哪弄去了?倒卖了,还是贪了?谜题至今无解。图:东陵黄昏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6:02:450001从方法到理论:考古碳十四年代学的若干问题
我要新鲜事2023-05-06 21:51:270000李学勤:出土文物与《周易》研究
本文主要讨论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为何要用考古资料来进行《周易》研究。第二个问题讨论近年出土的与《周易》有关的材料,分四点,一是长沙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二是安徽阜阳双古堆汉简《周易》;三是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周易》;四是和《周易》有直接关系的湖北江陵王家台秦简《归藏》。一、为什么要用考古的材料来研究《周易》0000山西元以前木构建筑分布及区域特征
上图牛力绘制山西,是中国文物大省,所遗存的古建筑序列完整、品类众多,现存元代及以前木结构建筑518座,居全国之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古建筑的发展演化过程。这些建筑遗产分布全省各地,形成了不同区域的文化特征。本期推出的是,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院李会智撰写的文章:山西元以前木构建筑分布及区域特征文章对山西元代及以前木构建筑数据及分布进行统计,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6:28:0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