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巡礼—宋辽金元(二)
10月18日,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开幕式上公布了“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详细名单戳~重磅!“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揭晓!考古遗址保护展示优秀项目公布!
“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证明了中华民族璀璨悠久的文明,更见证了一代代中国考古人执着的探求精神。这100个项目反映了中国考古学在人类起源、农业起源、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中国早期国家诞生、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等重要学术研究的成果,都在各自领域解决了重大的学术问题,实现了新突破。具有重大科学价值和意义、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中国考古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文博中国”微信公众号将陆续推送“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巡礼”专题!
(专题文字内容根据申报材料整理)
河南许昌白沙宋墓
遗址简介
河南许昌禹州白沙宋墓是北宋流行于中原和北方地区的仿木结构砖雕壁画墓中保存最好、结构最为复杂、内容最为丰富的一处墓葬遗址。白沙宋墓是北宋元符二年(1099)创建的赵大翁家族墓葬,共3座。一号墓墓主赵大翁,为前、后双室墓。前室平面扁方形,后室平面六角形。前室东西壁绘制墓主夫妇对坐宴饮和散乐内容壁画,是典型的开芳宴题材。二、三号墓位于一号墓以北,均为平面六角形单室墓,墓内壁画题材与一号墓相近。白沙宋墓这组北宋晚期仿木结构砖雕壁画墓,不论在墓葬的形制上,还是仿木结构和彩画制作上,以及壁画的题材和内容上,都是空前的发现。半个世纪以来,此种类型的宋墓再未发现可以超过它的实例。
《白沙宋墓》考古报告于1957年出版,是考古学家宿白的第一部学术专著。作者将三座北宋砖雕壁画墓的发掘资料和研究成果编撰成《白沙宋墓》书稿,除详细介绍了这三座墓葬的墓葬形制、墓葬装饰及随葬品外,还利用大量历史文献、传世绘画及其他文物考古资料,在书中做出了大量说明性注释,阐释历史背景,比对同类资料,从建筑、绘画、服饰、器用、民情、风俗等方面,多角度再现了宋代的日常生活图景。该书成为中国历史考古学田野报告的经典之作。这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著作也在研究方法和治学理念方面影响了几代考古学者。

白沙第一号墓墓室后室北壁壁面妇人启门图

第一号墓前室西壁壁画
历年主要发掘单位
中央文化部文物管理局、北京大学 等
历任发掘领队及主持发掘者、主要参与发掘人员
裴文中、谢元璐、宿白、郑海沅、赵俊峰、刘慧达
广东“南海I号”沉船
遗址简介
“南海Ⅰ号”沉船位于广东省台山、阳江交界海域,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发现。该沉船是迄今中国水下考古最为重要的发现,亦是海上丝绸之路上非常重要的遗迹。沉船的船体结构基本较好地保存于海泥之下,船载货物非常丰富,发现时即出水大量精美瓷器和金银器等遗物。同时其作为一个相对独立而又结构完整的水下遗存,在相关的文物、船体、社会关系、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蕴藏的极其丰富的古代信息,对于开展我国古代造船技术、海外航运、对外贸易中的物质文化交流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碰撞研究等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同时,“南海Ⅰ号”是广东也是中国珍贵水下文化遗产,更是全人类重要水下文化遗产。因此,从“南海Ⅰ号”早期的发现和水下考古调查工作开始,“南海Ⅰ号”考古队就已有意识开展跨国交流展示。从20世纪90年代中日合作调查、展览,到后来整体打捞后的韩国、德国等都有陆续的交流合作,此后也将有更多的海外交流计划。

“韩四郎”金叶子

“南海I号”整体打捞出水

广东“南海I号”沉船全景图

金缨络胸佩

刻花螺壳
历年主要发掘单位
中国历史博物馆、日本国水中考古学研究所、中国国家博物馆、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广东省博物馆、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等
历任发掘领队及主持发掘者
俞伟超、田边昭三、张威、孙键、魏峻、刘成基、崔勇
贵州遵义海龙屯城址及播州杨氏土司墓群
遗址简介
贵州遵义播州杨氏土司遗存是始于唐而终于明的中国土司遗址。杨氏土司遗存大规模的考古工作始于2012年,包含播州杨氏土司司治、关囤、墓葬、庄田四套遗存体系共存的格局,特别是海龙屯、养马城遗址和其司治的两套城池体系,均兼具军事和行政功能。
考古工作者以海龙屯为切入点展开对遵义播州境内山城遗址的调查,全面了解播州杨氏土司治下的军事防御体系,及其与中央王朝之间政治演变关系。不仅如此,考古工作者还展开对播州土司墓葬的重新梳理,结合播州土司社会生活对其社会的整体丧葬习俗进行了解,进一步深化对播州土司文化的认识,同时以播州杨氏土司墓葬习俗为桥梁了解中央王朝对边疆文化的影响,并对播州杨氏庄田进行系统梳理,了解播州土司时期的社会经济结构,综合播州杨氏土司遗存、社会文化、经济结构,深化对播州土司社会体系、社会生活“阴”“阳”二界的总体认识,为进一步开展土司考古提供基础资料,也帮助了解其时西南边疆乃至整个国家边疆与中央王朝的关系的历时变迁,深化对羁縻土司制度的认识。

1957年杨粲墓发掘

高坪五室墓出土镶宝三龙五凤冠

杨粲墓出土铜鼓

海龙屯遗址新王宫木栈道全景图

杨价墓出土金杯盘一副
历年主要发掘单位
贵州省博物馆筹备委员会、贵州省博物馆考古组、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遵义县文管所、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杨粲墓博物馆、红花岗区文管所 等
历任发掘领队及主持发掘者
周必素、李飞 等
宁夏西夏陵
遗址简介
西夏陵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部贺兰山下,是留存至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最完整的西夏时期文化遗存。自1971年对西夏陵调查确认伊始,先后对西夏8号陵(现编6号陵)地宫、2号陵(现编7号陵)碑亭、108号陪葬墓(现编MⅢ-107号)、101号陪葬墓(现编MⅣ-001号)、3号陵东西碑亭、北端建筑遗址进行了调查试掘,逐渐厘清了陵区布局和分布特点,进入21世纪以来,对3号陵和6号陵地面遗迹的清理,更清晰地呈现了西夏陵独特的文化面貌。西夏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古代文化中较为独特的一支,西夏陵是业已消失的西夏文明最有力的见证,陵区遗址及出土文物揭示了西夏王朝在社会制度、宗教信仰、丧葬习俗以及诸多文化与技术方面的特征。是西夏文明与周边政权和民族在长期交流与影响的见证,西夏陵所展示的西夏文化的兼收并蓄和独特创新,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进程。

1986年西夏陵区北端陵夷遗址发掘现场

鸱吻

迦陵嫔伽

鎏金铜牛

宁夏西夏陵远景图
历年主要发掘单位
宁夏博物馆、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
历任发掘领队及主持发掘者、主要参与发掘人员
钟侃、许成、杜玉冰、孙昌盛、余军、王昌丰、马晓玲、马强、王晓阳、陈晓华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2020年游学:甘肃省博的佛教造像与壁画
甘肃地区是古代佛教东传至中原的重要通道,所以历代均在甘肃各地留存有大量的佛教遗迹。所以此次参观的《庄严妙相——甘肃佛教艺术》也是甘肃省博物馆的一大特色基本陈列展览。该展览从甘肃省博物馆的丰富藏品中精心挑选出来的一百余件(组)佛教文物,从十六国时期至明清,跨越了近1700年的历史,全方位展示了绚丽多彩的甘肃佛教文化,可以让观者沉浸于于佛教文化的殿堂,品味佛教的学术、宗教和艺术价值。我要新鲜事2023-05-31 22:07:150001似提姆龙:大洋洲小型食肉恐龙(长3米/距今1.06亿年前)
在七大洲中,亚洲是发现恐龙最多的地方,而大洋洲和南极洲则出土恐龙最少的地方,今天小编将为大家带来的是似提姆龙,它就发现于大洋洲,一起去认识看看吧!似提姆龙基本资料体型:似提姆龙是一种大洋洲的小型食肉恐龙,它体长3米,与白魔龙、孤独龙差不多大,体型在已知774种恐龙中排第457位,生活在距今1.06亿年前的早白垩世。我要新鲜事2023-05-08 13:03:300000古代公务员提高待遇奇葩,盗墓搞创收,把当地的墓都挖了
古代公务员的工资本文作者倪方六新《公务员法》已于2019年6月1号开始实施,公务员比较关心的一是升迁机会,一是工资福利。在古代,公务员如何调工资?各朝的情况是不同的,而且要看朝廷的财政收支。古代公务员涨工资,享受对象通常级别较低的官员和普通公务员为主,减少高官俸禄,增加基层、低级公务的薪金,一直贯穿于古代社会,让高氏级别公务员之间的薪资分配趋向合理。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8:18:270000陈淳:文明与国家起源研究的理论问题
一前言前不久,我国“九五”国家重点科技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通过验收,并被评为1999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夏商周断代工程》通过了9个课题和44个专题的多学科联合攻关,制定了一份有科学依据的夏、商、周三代年表[1]。与此同时,国内一些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相继成立,有关中国文明起源的著作频频问世,成为当前学术界的一个亮点。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7:12:5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