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202

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巡礼—三国至隋唐(二)

我要新鲜事2023-05-07 10:17:560

10月18日,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开幕式上公布了“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详细名单戳~重磅!“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揭晓!考古遗址保护展示优秀项目公布!

“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证明了中华民族璀璨悠久的文明,更见证了一代代中国考古人执着的探求精神。这100个项目反映了中国考古学在人类起源、农业起源、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中国早期国家诞生、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等重要学术研究的成果,都在各自领域解决了重大的学术问题,实现了新突破。具有重大科学价值和意义、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中国考古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文博中国”微信公众号将陆续推送“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巡礼”专题!

(专题文字内容根据申报材料整理)

陕西法门寺遗址

遗址简介

法门寺遗址位于陕西省扶风县法门镇。1981年8月,法门寺明代砖塔坍塌。1981年至1987年,因保护和维修需要,先后对法门寺残塔、塔基进行清理与科学考古发掘。发现了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佛塔地宫,出土了目前唯一被佛教界认定的佛祖真身舍利。

出土的121件(组)金银器多为唐皇室供奉,数量大、品类多、等级高、制作精美,大部分有确切的铭文记载。出土的14件秘色瓷揭开了“秘色瓷”之谜,为秘色瓷的鉴别提供标准器。出土的700余件丝绸堪称“唐代丝绸宝库”。而出土的20件琉璃器为伊斯兰玻璃考古的重大发现。出土的一套唐代宫廷茶具展示了制茶工序及饮茶的全过程,为目前发现时代最早、等级最高的宫廷茶具。这些珍贵文物为佛教考古和唐代文化研究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法门寺文物珍品曾多次走出国门,先后到日本、韩国、德国、瑞士、英国、美国等国家展出,成为连接中外文化交流的纽带。

陕西法门寺遗址远景图

法门寺塔地宫发掘情景

佛指舍利

鎏金银捧真身菩萨

迎真身银金花双轮十二环锡杖

历年主要发掘单位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宝鸡市文化局、扶风县文化局、西北大学、法门寺文管所

历任发掘领队及主持发掘者、主要参与发掘人员

石兴邦、韩伟、曹玮、王占奎、任周方、淮建邦、付升岐、王仓西、罗西章、王保平、韩金科、柏明、杨绳信 等

陕西唐大明宫遗址

遗址简介

唐大明宫作为我国规模最大的宫殿群,是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的巅峰之作。唐大明宫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区,面积约3.5平方公里。对唐大明宫遗址开展的系统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始于1957年,至今已经持续不断地历经六十余年,可谓我国考古百年史上最重要、独树一帜的考古工作之一。

历年考古工作确定了包括城墙、城门在内的唐大明宫遗址的范围和平面形状,搞清了大明宫殿前区、宫殿区、后宫园林区三大组成部分,以及纵贯丹凤门、含元殿等三大殿、太液池的中心轴线,全面发掘了含元殿、麟德殿、三清殿、清思殿、翰林院、中书省、太液池等宫殿、官署、园林建筑遗址,了解了其建筑内涵及主要特点。这些科学工作所取得的丰富而又扎实的考古资料,不仅验证了古代史料的相关记载,也大大地弥补了史料记载不足的缺憾,为隋唐长安城遗址乃至中国古代都城宫殿史的研究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实物资料。同时,考古工作也揭示出了唐大明宫宫殿建筑的对称有序和恢宏大气以及皇家园林人工山水的精致华丽等,形象地体现出唐代宫殿建筑的作风特点。

唐大明宫遗址的考古成就,为大明宫遗址的完整保护、西安市的城市建设做出了不朽的贡献。1961年,在考古基础上,国务院把大明宫遗址列为全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10月,唐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成和开放。2014年6月,联合国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唐大明宫遗址纳入“丝绸之路:长安至天山廊道的路网”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陕西唐大明宫遗址远景图

含元殿遗址出土的圆雕石螭首

透雕走龙石栏板

大明宫宗教建筑三清殿遗址出土的鎏金铜狮像

大明宫右藏库出土的封泥(印文“云南按抚使印”)

历年主要发掘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市大明宫遗址保管所、日本奈良国立文化财研究所

历任发掘领队及主持发掘者、主要参与发掘人员

马得志、安家瑶、冯孝堂、龚国强、何岁利、李春林、唐龙、高本宪、张元中、张关心、甘洪更、刘勇、师文博、韩海梅 等

甘肃敦煌莫高窟

遗址简介

敦煌莫高窟是位于甘肃省敦煌市的佛教石窟遗址,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连续修建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宝库,具有珍贵的艺术和历史、考古价值。在藏经洞发现之后,大量的古代文献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重视,逐渐形成了以敦煌藏经洞文献、敦煌石窟本体、西北出土古代简牍和敦煌史地为研究对象的国际“显学”——敦煌学。

1963年至1966年和1979年至1980年为配合莫高窟南区崖体加固工程,潘玉闪、马世长、樊锦诗等人对莫高窟窟前遗址进行了清理发掘,发现了一批殿堂遗址和一些新的窟龛,为研究莫高窟的营建与变迁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1988-1995年由彭金章领队的考古工作者对莫高窟北区243个洞窟进行了全面科学的清理发掘,发现了不同类型和功能的洞窟,出土了大量珍贵的遗物,基本弄清了北区石窟的全貌和内涵。在宿白先生的指导下,樊锦诗、马世长、关友惠、刘玉权等人对莫高窟的北朝、隋代、唐前期、吐蕃占领时期、西夏、沙州回鹘洞窟的考古分期研究,对敦煌石窟的年代序列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樊锦诗等编著的《敦煌石窟全集》(第1卷)《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于2011年出版,该报告资料详尽而准确,得到了学界的好评。这些考古工作在中国石窟考古研究方面均具有开创意义。

莫高窟窟前遗址考古发掘

加固莫高窟第428~412窟

回鹘文木活字

北魏刺绣供养人残片

北宋景教青铜十字架

历年主要发掘单位

敦煌研究院(敦煌文物研究所)等

历任发掘领队及主持发掘者、主要参与发掘人员

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潘玉闪、马世长、彭金章 等

青海都兰热水墓群

遗址简介

热水墓群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热水乡境内察汗乌苏河两岸,1982年发现并发掘了著名的血渭一号墓及周边50座小型墓。据不完全统计墓葬总数达300座左右。

2018血渭一号墓西距血渭一号墓400米,是8世纪中期吐蕃统治时期的吐谷浑王陵。于2018年开始,历时三年发掘,积极开展多学科合作,采用RTK、全站仪、无人机等技术手段,树木年轮、三维建模、动植物考古、DNA、金相分析等检测鉴定方法。墓葬为木石结构多室墓,由地上和地下两部分组成。地上为墓园建筑,平面呈方形,由茔墙、祭祀建筑,以及封土和回廊组成。地下部分由墓道、殉马坑、照墙、甬道、墓门、墓圹、墓室组成。2018血渭一号墓的考古发掘,是多单位、多学科合作的成功典范。

通过科学发掘,确认该墓为热水墓群发现的结构最完整、体系最清晰、墓室最复杂的高等级王陵,是热水墓群考古研究的重要发现。其中发现的墓园祭祀建筑、殉牲坑、五神殿的墓室结构、壁画、彩棺,还有出土的大量精美遗物,特别是“外甥阿柴王之印”印章等,为研究唐(吐蕃)时期热水地区的葬制葬俗及唐帝国与少数民族关系史、丝绸之路交通史、物质文化交流史等相关问题具有重要价值。

血渭1号墓墓园高空全景

血渭1号墓墓园高空全景

鋬指金杯

双狮日月金牌饰

银印章

历年主要发掘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等

历任发掘领队及主持发掘者、主要参与发掘人员

许新国、林梅村、齐东方、任晓燕、韩建华、郭晓涛、白文龙、刘勇、刘大玮、甄强 等

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

遗址简介

阿斯塔那古墓群位于吐鲁番东南火焰山南麓冲积地带,占地约10平方千米,是3-8世纪高昌城官民的公共墓地。墓群发现于1898年,现存墓葬500余座,1959年以来发掘400余座,出土以文书、墓志、丝织品为代表的文物上万件及大量干尸。

墓葬分属晋至十六国(高昌郡)、麹氏高昌、唐西州三个时期,依姓氏家族分区埋葬,基本为斜坡墓道洞室墓和斜坡墓道偏室墓:前者为大型墓,多夫妻合葬;后者多属单人葬。总体上前者渐为主流,唐代的该类墓葬还出现了天井。墓中多葬汉人,也不乏车师、匈奴、昭武九姓等人群,高昌郡太守沮渠封戴、高昌国名将张雄、唐北庭副都护高耀等显赫人物亦魂归于此。

阿斯塔那古墓群是新疆地区发掘晋唐墓葬数量和出土文物最多的遗存,对完善新疆地区历史时期考古学文化序列、丰富新疆地方史研究乃至更深广的中国中古史和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该墓群为新疆晋唐时期墓葬建立了年代标尺,文书、墓志等文字材料不仅给墓葬定年提供了绝佳参照,更极大推动了吐鲁番学的发展,丰富的织物遗存具有极高的文物与艺术价值,与河西乃至中原一脉相承的墓葬形制与聚族而葬的丧葬方式,更是西域各族居民深度交往交流交融及对中华文化深刻认同的生动展示。

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一区局部图

阿斯塔那墓群二区局部图

唐景龙四年《论语·郑氏注》写本

高耀墓志

伏羲女娲图

历年主要发掘单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吐鲁番学研究院 等

历任发掘领队及主持发掘者、主要参与发掘人员

沙比提、吴震、李征、穆舜英、王炳华、柳洪亮、王明哲、岑云飞、阿吉、伊弟利斯、张玉忠、伊斯拉菲尔、李肖、张永兵、鲁礼鹏 等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