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考古百年 | 追祭仰韶先民 致敬考古前辈——《河南史前遗址》译后记
作者:王涛
一百年前,1921年10月,北洋政府农商部矿政顾问安特生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开始了中国的第一次考古发掘,仰韶遗址从此被载入史册,中国现代考古由此起步,仰韶文化因此命名。
二十七年前,1994年9月,我无意间踏入考古学大门,开始了和仰韶文化的不解之缘。1997年,我在仰韶村东北40公里的河南省新安县盐东遗址参加考古实习,在这里发现了丰富的仰韶文化遗存;这是我的第一次田野考古经历,那些经我一铲一刷清理出来的精美彩陶,成为我穿梭时空,与古人对话的密钥。
1998年,我在西北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开始较为系统地学习新石器时代考古,导师王建新教授开设仰韶文化研究研讨课,并指定严文明先生所著《仰韶文化研究》为必读书,其间我还参加了渑池班村遗址庙底沟时期遗存的发掘工作。参加工作后,我整理并撰写的第一篇考古简报也和仰韶文化有关(《洛阳市南陈遗址仰韶文化遗存的发掘》,《中原文物》2008年2期)。以上或理论学习、或田野实践,让我对仰韶文化的认识逐渐深入。
2013年10月,趁着首届中国公众考古·仰韶论坛会后参观,我终于有机会来到仰韶村遗址进行实地踏查。记得那是一个雨天,我和同行的友人走散了。我并未急于追赶,索性一个人在路上徘徊;看着断崖上的灰坑、白灰面等丰富的遗迹,不由想起安特生在《黄土的儿女》里的描述,这时恍然有种穿越的错觉,仿佛穿越到五千年前,与仰韶先民擦肩而过;又仿佛穿越到一百年前,与安特生瞩目同样的人与物。事后得知,我走的这段小路,正是安特生当年走过的。由此,我对安特生和仰韶文化的相关研究更加关注。
仰韶村,中国考古学史上的圣地,安特生,仰韶文化研究的拓荒者。无论是人还是地,我皆景仰之。所以,当渑池县杨拴朝先生委托我翻译这本安特生所著《河南史前遗址》时,我虽然知道是个苦差事,但还是欣然同意。
研究生求学期间,曾拜读过安特生的《黄土的儿女》和《甘肃考古记》,那种流畅的叙事方式记忆犹新。不过,这本《河南史前遗址》的风格似乎很不相同,更像是一本传统意义上的考古报告,较为详细地记录了安特生在河南地区仰韶村、不召寨和河阴县等地的考古发掘与调查收获,其中既有工作方法介绍,亦有大量细致入微的地层和遗迹、遗物描述,还别具特色地包括不少遗址地貌环境背景记述与分析。
如果依王巍先生对中国考古学从科学化、国际化和大众化三个层面的概括,结合本书,回望安特生的田野工作,我们会发现,仰韶村遗址的第一次发掘无疑是中国考古学科学化、国际化和大众化的重要起点。
就科学化而言,仰韶村遗址无论是发掘还是测绘,都极具科学性。遗址发掘期间,安特生、袁复礼及其助手在河南新安县和渑池县做了大量工作,系统了解了遗址所在地的自然环境状况。他们对仰韶村遗址地形环境的分析,对地貌演变和人地关系的推断,对发掘区域地形图的绘制,对发掘地点的划分,都是在科学规范的准则下完成的。发掘结束后,他们按照质地、色泽、形制等内容,对出土遗物进行了科学分类和描述,这种记录方式至今大多仍在沿用。
就国际化而言,仰韶村遗址是中外学者合作开展考古发掘工作的典范。仰韶村遗址的发掘团队中,安特生、袁复礼分别是瑞典和中国地质学专家,师丹斯基是奥地利古生物学博士,布达生是加拿大解剖学家。这样一支各有专长、分工有序的队伍,保证了中国第一次科学考古发掘工作较为圆满的开展。除了国际化的团队,安特生还带来了一套当时欧洲较先进的田野考古发掘工具。此外,安特生还在《中华远古之文化》《中国史前史研究》等多部著作中提到了仰韶村遗址的相关考古发现,促进了中国考古工作的国际化传播。
就大众化而言,仰韶村遗址发掘成果的文字描述十分通俗易懂。安特生多次提及他在仰韶村工作期间的情绪变化,乐于分享他或困惑、或失落、或欣喜的心情,更乐于展示他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对初读考古发掘报告的研究者而言,无疑具有很好的启发作用。他在描述一些遗迹或遗物的时候,更青睐于用轻松、活泼的词汇,如袋状灰坑写作“Pockets”,箭镞写作“Heads”,等等。在描述一些特殊社会现象时,他还会谈古论今,抨击时政,表达对中国老百姓的同情。这种撰写风格让我在阅读《河南史前遗址》时,有身历其境之感,安特生等前辈好像就在面前,与读者亲切交谈和分享他在发掘期间的收获与感悟。
一百年倏忽而过,但却没有改变考古工作者对仰韶文化的追寻。目前,仰韶村遗址的发掘重新启动,仰韶文化的研究不断深入。2021年4月,我带领学生来到河南荥阳市,亦即《河南史前遗址》中提及的河阴县,也开启了另一处仰韶文化遗址——楚湾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从1997到2021,从盐东到楚湾,从学生到老师,我用二十多年的时光,换来与五千年前仰韶先民和一百年前研究仰韶先民的先驱安特生的不期而遇,这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喜悦。
如果从1921年仰韶村遗址的发掘算起,今年是中国考古的第一个百年,也是仰韶文化发现的第一个百年。恰在今年,我带领学生发掘了一处仰韶文化遗址,翻译了一部仰韶文化著作,很有纪念意义。谨此追祭仰韶先民,致敬前辈学者!
本书是河南省渑池县资助出版的仰韶百年系列丛书之一,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先生审定。本书原为远东古物博物馆馆刊第19号,1947年在瑞典出版,全书包括文字124页、地图4张、图版149张,共277页,英文。
本次翻译工作由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专业教师王涛和新石器考古方向研究生秦存誉、徐小亚合作完成。全书共分三章,第一、二章较为详细地记录了仰韶村、不召寨遗址的考古工作,第三章则要记录了河阴县秦王寨、牛口峪、池沟寨、王家沟等遗址的考古工作。第一章由王涛、徐小亚翻译,第二、三章由秦存誉翻译。随后历经三次校对,三人轮流通读订正;最后由王涛通稿、定稿。
翻译虽然枯燥,但并非毫无收获的复盘前人成果,其实也是不断学习的过程。书中多有专业词汇,文中原有中文为威妥玛式汉语拼音,还有部分德语,我们反复核对,列出绝大多数地名、遗址名,制成译名对照表。所有专有名词,也在文中第一次出现时标注英文,以免翻译时词不达意。限于水平与条件,书中错漏不当之处,还请读者见谅并指正。
本书在翻译过程中,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先生、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秦岭老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薛新明、张光辉先生指导帮助,谨此衷心感谢。文物出版社李睿、吕游二位编辑细致入微且高效的工作使得本书得以顺利付梓,深致谢忱。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河南史前遗址》
作者:[瑞典]安特生
译者:王涛、秦存誉、徐小亚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9月
定价:180元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编者说 |《海纳百川——青海历史文物展》:让图录传递更多历史文化信息
青海省博物馆编著的《海纳百川——青海历史文物展》一书已于2023年5月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为青海省博物馆“13”系列展览“青海历史文物展”展览图录,分为“源远流长”“汉治河湟”“鲜卑西迁”“吐蕃东进”“青唐风云”“多元一统”六部分。青海是东西方文化交汇区,自古多民族汇聚于此,本书全方位展示了青海的历史沿革和人文变迁,是一本介绍青海历史文物的好书。《海纳百川——青海历史文物展》我要新鲜事2023-05-06 09:58:570000查晓英:地质学与现代考古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
我要新鲜事2023-05-25 21:31:080001工地上挖出清朝女尸 让专家一头雾水(不腐女尸)
工地上挖出的清朝女尸不腐烂让专家找不到理由。在湖北荆州雄楚大道东侧一处名为鲁阳工业园的建筑工地,工人在挖地基的时候无意中挖出来一座古墓。考古队得知消息以后立马赶到现场,古墓已经被围观群众团团围住,棺材盖板也不知去向。墓中躺着一具没有腐烂的女尸,从穿着的衣服可以看出,这是一座等级并不高的清代古墓,女尸浑身被红色绸缎包裹,只有一条手臂露在外面。百年不腐我要新鲜事2024-01-18 20:07:330004十大考古参评项目 | 贵州普安大坡遗址
发掘单位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项目负责人彭万大坡遗址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普安县青山镇范家寨村铜鼓山组,处在南北盘江流域中心青山镇东北3.2公里,东北280米为铜鼓山遗址。为了推进夜郎文化研究,完成夜郎考古规划任务,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21年7月15日,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启动了该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5:44:5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