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平岸阔 风正帆悬——新时代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孙周勇
2020年9月28日,十九届中央政治局专门以考古为主题举行集体学习,对我国考古工作的成就和意义进行了高度评价,阐明了考古工作的发展目标与任务,这是引领新时代文物考古事业的战略指南。中国考古学迎来了百年发展历程中的高光时刻,考古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新机遇,考古工作者备感自豪,深受鼓舞。
面向新征程,一年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坚持“强化科研、规范管理、服务社会”的工作思路,求真务实,积极谋求陕西考古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在机构扩编、基础设施建设、考古发掘研究及出土文物现场保护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壮大人才队伍,开创考古工作新局面
2021年6月4日,陕西省委编办批复同意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加挂陕西考古博物馆牌子,增加事业编制105人,增设1名副职领导职数。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陕西考古博物馆)现共有事业编制235名,领导职数1正5副,未来将按照“院馆一体”的组织构架运行,承担“考古发掘与研究、文物修复与保护、博物馆展示与利用”三大核心职能。
面对机构职能的扩展及人员结构的调整,我们将持续跟踪、培育重大考古发现,依托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平台,通过对承载中华文明基因的重要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把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将古遗址保护展示利用纳入社会文明建设。
一是立足重点区域与重点遗址,突出优势,布局沿黄区县考古工作,推动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围绕“中华文明起源与综合研究”“考古中国”等重大学术课题,提高规划水平,深入挖掘石峁、周原、澄城刘家洼、秦咸阳、汉霸陵等承载中华文明基因的重大考古新发现,阐释好我国文明起源和发展以及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多学科研究方法,开展考古现场信息采集、文物保护、价值挖掘以及展示利用等几个方面的综合研究与实践,推动考古遗址博物馆建设,探索史前城址、大型都邑及帝王陵等不同类型重大考古发现与地方经济建设两位一体的保护方式及展示利用的有效途径,实现文化遗产惠民。
二是深入推进周、秦、汉、唐大遗址考古,挖掘其文化精神内核,促进展示利用,延续中华文脉。重点开展周文明起源与发展综合研究项目、秦都邑考古发掘与研究项目、汉唐都邑与帝陵考古项目。着重于讲清楚中华文明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道路,讲清楚中华文明的基本特征及其在人类文明中的独特贡献,讲清楚中华文明优秀基因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业中的当代价值。
三是做好基本建设工程中的考古及文物保护工作。随着“先考古,后出让”用地政策的全面推行,我院承担的基建考古项目数量暴增,上半年已达300余项,同比增加三倍以上。而现有人员组成中,一线考古业务人员不足50人,致使专业人员长年奔波于野外,大量考古资料积压。为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及考古力量严重不足等突出问题,我们适时提出了“基地 ”的考古工作新模式,新建扩建了石峁、渭南、榆林、芦山峁、周原、秦汉、空港、白鹿原等8处区域考古基地(中心)。区域考古基地(中心)以核心遗址或大型基本建设考古项目为依托,推行人员配置“老、中、青”,业务工作“传、帮、带”结合的模式,辐射所在行政辖域考古及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形成了考古、文物保护与文化遗产保护协同发展的新格局,有效地缓解了基本建设考古工作压力。
四是发挥考古在人文交流中的独特作用,依托“陕西省丝路考古研究中心”,继续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联合考古,加强国际考古合作研究。自2017年开始,我院与哈萨克斯坦伊塞克博物馆、吉尔吉斯斯坦国家历史研究所开展了拉哈特古城遗址及楚河流域及塔拉斯河流域古代城址考古调查与发掘。拉哈特古城考古成为我院首次主导的境外考古工作,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2019年6月,习近平主席在吉尔吉斯斯坦《言论报》发表题为“愿中吉友谊之树枝繁叶茂、四季常青”的署名文章,特别提到中方愿同吉方扩大人文交流及联合考古等领域合作水平。上述合作打破了现代国家边境对古代文化造成的割裂与隔阂,也将中国文明起源嵌入世界发展的脉络。
保护文化遗产,助力陕西经济发展
“十三五”以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始终秉持经济建设与文物保护的“两利”原则,主动对接支持中省大型建设工程,配合西安咸阳机场扩建、西咸新区、铁路公路、油田水库等建设项目,开展考古工作近千项,有力地促进了工程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服务陕西经济发展,保护文化遗产安全,陕西考古从未缺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新时代文化遗产价值的挖掘与保护利用,备受社会各界关注。我们深刻认识到考古工作者的任务不再只是如何发掘解读辉煌灿烂的古代物质遗存,同时应更多地关注和解决考古遗址保护利用问题,探索如何在考古工作中焕发地方政府的积极性,考虑考古成果创造性转化。
近五年来,我院不断转变思路,利用多年积累的考古调查和发掘成果,协助地方政府编制了城市发展规划、文物保护规划、展示利用规划,助力提升改造和新建遗址博物馆(梁带村芮、石峁、统万城等),向宝鸡、韩城、靖边、宜君、黄陵、凤翔等地方博物馆移交出土文物4380组(6986件),丰富了区县博物馆展览和藏品,为当地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改善硬件设施,建设陕西考古博物馆
基于中国考古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2010年前后,在陕西省文物局的支持下,我院适时提出了建设陕西考古博物馆的设想。2019年9月,陕西考古博物馆破土动工。
陕西考古博物馆占地250亩,净用地面积约116亩,总建筑面积约3.6万平方米,包括博物馆、科研楼、信息中心、科技考古中心、公众考古中心、游客中心及后勤动力中心等7个单体建筑。博物馆建筑采用唐风园林风格,总面积10227平方米,其中室内展陈面积5800余平方米,室外文物及考古场景展示区约10000平方米。此外,还规划建设了陶瓷、金属、丝绸、动物、人骨等实验室,总面积3000余平方米。
陕西考古博物馆以“考古圣地 华章陕西”为主题,设置了考古历程篇、文化谱系篇、重大发现篇、文物保护篇等四个相对独立的展厅,通过陕西案例讲述中国考古从孕育发轫到扬帆起航的千年酝酿、百年发展历程,创新地解读最新重大考古发现,全景式展示考古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生动实践和艰辛探索。
作为全国首座系统展示区域考古史、方法理念和重要发现的专题性博物馆,陕西考古博物馆计划在2021年内对外开放,为迎接中国考古学百年献礼,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添砖加瓦。
打破发展瓶颈,迎接考古事业高质量发展
当然,与全国考古机构一样,陕西的考古事业发展同样面临着无法回避的行业困境。随着“先考古、后出让”考古前置的全面推广,作为文物资源“富矿区”的陕西,基本建设工程中的考古任务呈井喷式增长,但基本建设考古取费性质不清晰、财政资金管理收支失衡、资金使用周期过短等问题仍严重制约考古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基本建设考古项目被视为一般的工程建设,在不具备市场竞争氛围下被动响应招投标程序,这不但严重违背了考古工作的公益性质,同时也导致了工程建设与文物保护之间的尖锐矛盾,行业信誉面临极大挑战。
我们期待,在全面推进考古工作前置、实现净地出让的同时,能够进一步完善考古专项资金管理制度,足额保障考古费用并适当延长专项资金使用周期,取消考古勘探发掘招投标制度,保持考古工作的科学性和纯洁性。同时,切实改善一线科研人员待遇,让考古事业“后继有人、人才辈出”。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在积淀着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的三秦沃土上,陕西考古工作者将一如既往地以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探索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为推动陕西文化遗产事业高质量发展,为推动中国考古事业高质量发展再谱新篇,再续华章。
作者单位: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霸陵是哪位皇帝的陵墓:汉孝文帝刘恒陵墓(也称灞陵)
自古以来墓地都是最神秘的地方,古代对于墓葬十分讲究,虽然普通老百姓并没有太多陪葬品,但是那些达官显贵就十分讲究了,其中皇帝的陵墓更是十分用心,许多皇帝的陵墓都有自己的名字,那么历史上有名的霸陵到底是哪位皇帝的陵墓呢?接下来我们就去一起去了解一下吧!霸陵是哪位皇帝的陵墓我要新鲜事2023-05-11 00:51:080000安徽芜湖一个小山洞,曾发现远古人类活动遗址,距今已有230万年
人类起源的问题,历来争论很多。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其中阐明了生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规律,只是并未言明人类的起源问题。后来达尔文又出版了《人类起源与性的选择》一书,正式提出人类是由已经灭绝的古猿进化而来,这也成为了人类起源诸多争议中最能让现代人接受的一种说法。我要新鲜事2023-06-06 20:32:060000郭静云: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
2016年7月4日下午2:00-6:00,整整4个小时的时间,郭静云教授为中山大学历史、考古与文明研究生暑期学校的学员们做了主题为“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的报告,讲述了其著作《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的主要内容。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2:20:190001布拉塞特龙:三叠纪最大植食动物(长3.5米/有一对尖牙)
布拉赛特龙是一种远古爬行动物,诞生于2.21亿年前-2.1亿年前的三叠纪诺利阶时期,体长普遍可达3.5米,属于当时环境中最大的植食性动物,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嘴巴呈现鸟喙状,并且长有两颗向上弯曲的大尖牙,能够拔起植物的根,第一批布拉赛特龙化石是在美国加州发现的。布拉赛特龙的体型我要新鲜事2023-05-10 07:05:1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