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342

佳作奏响思想的强音——2020年度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线上终评会侧记

我要新鲜事2023-05-07 12:48:010

作者:十佳图书办公室

2020年,在常态化疫情防控的背景下,人们的生活逐渐开始恢复原有的节奏并继续向前。这时,一本好书或许能够帮助唤醒思想上的活力,为更加坚强而积极地生活提供坚实的精神力量。

8月20日,由中国文物学会和中国文物报社主办的2020年度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推介活动终评会在京以视频会议的形式召开。此次推介评选不仅充分考虑图书的内容、质量,还兼顾编校情况、印刷装帧等方面,充分做到好中选好、优中选优。

“云”上的2020年度图书评选

按照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要求,图书评选继续采用线上会议的模式。两个半小时,针对入围终评的50种书,专家们相继发言,互相补充。由于已经是第二次举办线上终评会,专家和工作人员都更加熟悉流程规则,熟练运用设备,会场秩序井然,顺利地完成了评议和投票。

简易的线上会议背后是繁杂细致的准备工作。在1月份发出通知后,活动办公室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评图书,数量极大地突破了往年。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活动的参评范围是2020年1月至12月全国公开出版的文化遗产领域的专著、文集、研究报告、图录、译著和普及读物等。

令人惊喜的是,图书参评主体也比去年更加多样。去年以相关专业出版社和文博单位报送为主,而今年不少综合类出版社也参与了进来,文博单位的报送数量也增加了,还出现了非文博单位、社会媒体和个人报送的情况。这一方面可能缘于活动本身的参与方式易于操作,但更为重要的是本图书推介活动受到了行业和社会越来越广泛的认可,“朋友圈”扩大了。

为克服专家线上评选难以现场看到样书实物的弊端,工作组对参评图书进行了细致的整理,将所有图书分为考古、博物馆、工程与技术和文物文献四类,并附加了每个图书的基本内容信息,还特别给每类图书制作了短视频,增强了专家线上评选的直观性。经过专家们专业、规范、严格的评选,推出了一批高质量的年度文化遗产图书精品。

考古类图书中的守正创新

本次入围终评的考古组书目中,考古报告依旧占据了半壁江山,《大云山:西汉江都王陵1号墓发掘报告(全四册)》《临淄齐故城冶铸业考古(全三册)》《铜陵师姑墩:夏商周遗址考古发掘与研究(全二册)》《安阳孝民屯:(三)殷商遗存·铸铜遗物(全二册)》《武鸣马头先秦墓》《沅陵虎溪山一号汉墓(上、下)》《淅川下王岗:2008?2010年考古发掘报告(全三册)》《宝丰清凉寺窑(全二册)》《新郑郜楼两周墓地》,这些考古报告不仅是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成果公布的重要载体,也是考古学研究的基础材料。

考古报告对考古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回溯至1956年,科学出版社出版《辉县发掘报告》,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第一部田野考古报告,至今已有65年。随着中国田野考古工作水平的提高、考古学理论的发展、考古学科与自然科学学科的联系日益紧密。直至今日,已形成了考古资料发布、考古学研究、多学科研究并重的格局。考古学者在参与编辑考古发掘报告的过程中,逐渐对体例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从而试图对现有的体例和内容做一些调整转变。

此次入围十佳和优秀图书的《大云山:西汉江都王陵1号墓发掘报告(全四册)》《临淄齐故城冶铸业考古(全三册)》《铜陵师姑墩:夏商周遗址考古发掘与研究(全二册)》在严格按照应有的客观、系统、翔实等基本要求进行编写的同时,开创了新的发掘报告体例,即按照层或探方等单位完整公布考古发掘中的全部信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白云翔、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雷兴山、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考古系教授郭伟民等评委对此均给予高度评价。

诚如雷兴山教授所言“《临淄齐故城冶铸业考古(全三册)》是多学科集体合作成果的体现,也是手工业考古特别是冶金考古的典型代表作,近乎完整、全面地将传统信息、多学科信息刊布出来。有了这本报告作为范例,值得后来者学习与参考。”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刘海旺评价该书“全方面科技考古首次在冶金考古方面应用,综合研究同样令人印象深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施劲松表示该书“在科技考古方面不光提供检测报告,还将科技的方法与考古的方法结合起来,共同对考古资料进行具体研究。广泛深入开展了以科技考古为重点的多学科交叉研究和综合研究,是一部田野考古、科技分析和综合研究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性报告。”在评价另一部有新意的考古报告《铜陵师姑墩:夏商周遗址考古发掘与研究(全二册)》时,郭伟民认为该报告采用以探方为基本单位全面公布材料的发表方式,从以往考古报告的举例体到区位体,体现了报告编写的新理念。“遗址虽揭露面积不大,但在报告编写中付出了理论方法的创新,很有意思也很好!”而《凤舞潇湘:桂阳千家坪出土陶器》则在收录文物线图的同时配以一个二维码,收录了部分典型标本的全信息数字化内容的重点资料,供读者扫描并全方位观看文物的3D效果。故宫出版社总编辑宋小军对该书的这一特点印象深刻,评价该书同样是科技手段之于考古利用的一则成功范例。而发掘报告的创新不止于以上内容。刘海旺指出,《安阳孝民屯:(三)殷商遗存·铸铜遗物(全二册)》一书在首次对殷墟丰富的铸铜遗物进行发表同时,“匡正了部分冶金考古名词与相关概念,为冶金考古奠定新的学术基础。”

研究著述方面,前辈们的综合性文集或专题性研究论著集不仅至今仍具有较强的经典性、代表性,还给人以常读常新的深切感受,常回顾经典也能明显体会到前辈知难而进、勇敢开拓、辛勤耕耘的精神,感受到何为学者,何为研究的典范。

2020年10月,夏鼐先生博士学位论文中文版《埃及古珠考(全二册)》首度出版。“又专又深”,白云翔研究员用这四个字来形容此书,他还表示“七十多年前夏先生的论文汉译版出版意义重大,这本书读起来难度不小。运用材料分类法并尝试利用统计学整理串珠材料,该书所体现的一系列研究方法与模式对今天仍然具有重大的意义。”严文明先生在《长江文明的曙光(增订版)》一书中对稻作农业到玉器,再到整个长江文明物质文化所反映的文明的曙光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论述,白云翔在分享该书的阅读体验时真情流露:“其中的一些文章到现在仍属于经典。”而近年来学术界对于良渚的讨论愈加热烈,对此他进一步说明道:“严文明先生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已经于该书中展开了对于良渚文化的研究。”有关良渚,苏秉琦、张光直、俞伟超等前辈学者同样提出过相关重要论述。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陈胜前在评议《苏秉琦、张光直、俞伟超论良渚》时强调“在文明研究热之下,老先生们的研究是奠定的基础。”除上述图书外,《最早的农人:农业社会的起源》一书通过多学科融合探讨全球农业起源与发展,其中涉及我国黄河与长江流域的早期农业考古。总体而言具有较大的国内与国际影响。陈胜前补充说明其中部分内容“对于南岛语族人群扩散研究有参考价值。”对于《秦汉文明:历史、艺术与物质文化》一书他还表示“现在考古比较强调复原过去,对物质文明的意义探讨相对少,这本书对这两方面做了很好地结合。”

博物馆类图书中的新知新思

2020年博物馆类图书无论从主题内容还是编辑印刷方面都有不少佳作出版,主要分为展览图录与研究专著两大类。

其中,《彩陶·中华:中国五千年前的融合与统一》等展览图录不仅制作精美、学术研究价值高,还反映出一定新意与导向性。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宋向光谈到认为该书“通过对彩陶文物的纹饰、类型等研究具象地呈现中华早期文明发展,强调中华五千年文明历程。”而《大美亚细亚:亚洲文明展》《山高水长:唐宋八大家主题文物》《衣冠大成——明代服饰文化展》等展览图录同样反映出上述特点。可见目前博物馆展览图录在形式与内容等方面的发展趋势,愈加成为博物馆研究与博物馆展览相结合的具象体现。的确,图录早已“今非昔比”,如今它不仅全面准确地反映展览的内容,还能对展览构成补充、阐释和延伸,承载展览及博物馆的研究成果,兼具大众传播、专业探索与研究等多种功能。

而青年学者对于博物馆领域的思考与研究同样值得关注。王思渝、杭侃主编的《观看之外:十三场博物馆展览的反思与对话》一书得到了诸多评委认可。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段勇表示这是一本典型的博物馆学研究论著,思想新锐,由此可见青年博物馆学者正在为博物馆研究带来新气象。谈到此次入围的博物馆类书目,段勇略感遗憾地表示“此次入围终评的博物馆类学术论著较少,未来希望在此方面有所平衡。尤其是博物馆教育方面也值得关注。”

文物文献类图书中的专深与简明

2020年文物文献类图书一方面仍有不少专业性较强的新作出版。文物出版社总编辑张广然指出《敦煌谈艺录》一书以专业的视角“解决对敦煌壁画的误读。”而《纸上吉金:钟鼎彝器善本过眼录(全三册)》一书不仅是“稀见拓本首次公开发表”,还收录铭文拓与全形拓以及多类器型,“传拓收藏保存信息丰富全面”。

另一方面,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社长魏崇、故宫出版社总编辑宋小军等评委从出版者的角度强调这一类图书愈发关注到社会公众这一读者群体,并注重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向社会公众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如《单霁翔带你走进故宫(全三册)》图文并茂,以展示、普及故宫文化为核心。《十二生肖中国年》则主要针对年文化进行普及。

工程与技术类图书中的总结与探索

2020年工程与技术类图书密切围绕相关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及其现状,既进行梳理与总结,又进行反思与探索,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一阶段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情况与总体趋向。

2020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周年的重要年份。《故宫营建六百年》《故宫古建筑保护工程实录:宝蕴楼》两书的出版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百年间相关建筑的营建与保护工作的总结。“相比于故宫文物研究,建筑方面的研究偏少,这两本书对故宫建筑研究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吕舟表示“《故宫营建六百年》是晋宏逵先生在明代故宫营建长编整理的基础上进行的总结与提炼,对于营建历史进行细致整理,学术价值高。”而《故宫古建筑保护工程实录:宝蕴楼》则是聚焦宝蕴楼这一特殊时期具有中西结合特殊性的建筑所进行的保护维修总结报告。同时他还提示读者这一建筑“修复后的利用、使用值得关注。”

对于文物保护修复技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杜金鹏在评议时指出,《金属文物修复工艺学》一书“理论阐述深入,工艺介绍详细,是近年来文物修复专业中较为实用的一部著作。”而《析情探路: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与改革发展》相对则是讨论中国文物保护利用的案例探索的大报告。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吕舟同样表示该书“具备一定的轮廓性,是对文保思想、实践探索的总结。”

以上图书主要侧重于梳理与总结,而《文化遗产价值论探微——人是文化遗产的灵魂》一书则主要展现出对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价值问题的最新反思与探索。这一新的思想探索为工程与技术组的评委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文化遗产和人的关系经历了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的转变,二者关系中人的重要性和所受关注也越来越多。“见物见人,这本书反映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该怎么体现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值得关注。”杜金鹏评价道。

2020年所涌现出的优秀文化遗产图书不仅包括资深学者的经典再现,还包括青年学者的新作速递;不仅反映出一些经典研究内容的延伸思考,还反映出一些理论方法实践的探索创新。这些图书共同谱写出了我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的蓬勃乐章,奏响文化遗产领域思想阐发的强音。经过多年的品牌积累,推介活动所表现的水准及价值得到文博界的认可,在读者与业内已拥有广泛影响和良好口碑,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推介活动会一如既往,将更多的好书推荐给广大读者。

(撰文:张小筑、刘潞欣、张怡)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