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有故里——丝路少年大唐行”展览在西安博物院开幕
大唐长安,中国古代最大的都城,人口近百万,纵横八十余平方公里,海纳百川、咸聚四海。她是万邦来朝的政治中心,众商辐辏的经济中心,文明交融碰撞的文化中心,张扬着兼容、博大、开放、进取的大唐气象。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她的魅力吸引着各国使节、商人、留学生、僧侣、传教士汇集于此。天马常衔苜蓿花,胡人岁献葡萄酒,她的魅力吸引着各种文明在这里交融,汇聚成恢宏壮丽、繁盛热烈的大唐文明。
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见证了“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繁荣景象。持续不断的丝路贸易不仅带来了远方的物产奇珍,还带来了异域的多彩文化,无数被长安文明吸引的追梦人从西域纷至沓来,最终长居长安。长安以她自由、开放、包容的胸怀气度接纳他们成为新长安人,而他们也在这座异彩纷呈、多元文化汇聚的理想之城逐梦而行。
展览概况
西安博物院原创展览“长安有故里——丝路少年大唐行”即将在博物馆一层临展厅开幕。
展览的策展灵感来源于西安博物院藏唐代三彩腾空马,以马背上的胡人少年为原型,演绎出蓝衣少年这一人物角色。通过胡人少年在大唐长安游历所见、所闻、所感,围绕“长安市”“长安寺”“长安郊”“长安居”四个集中化的场景单元,以“大唐金市”“胡姬酒肆”“禅茶之风”“百戏杂技”“狩猎出游”“水边丽人”“宅居庭院”“陈设器用”八个小节,勾勒出繁盛、热烈的唐代世俗生活百态,描绘出长安人多姿多彩的生活画卷。通过异域来客的内心体悟与文化认同,展现作为丝绸之路起点的长安文明与世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彰显中华文明的感召力、凝聚力,增强文化自信,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展览在内容设计上采用故事性叙述手法,借用了蓝衣少年的“他者”视角;在空间表达上将文物展品与半实景化场景相互交融,辅以国风手绘插画、复原舞蹈动态展示、互动体验、多媒体交互等多种方式,让观众在参观过程中移步换景,重回历史寻找盛唐时光,聆听文物背后的故事。
第一场景“长安市 商与肆”,通过丝路驼队、商贸器物,辅以大量史料、图版,再现了大唐金市的繁华景象。胡旋舞纹玉?尾、萨珊八曲长杯等文物,则再现了盛行饮酒之风的长安城中胡姬酒肆浓烈的异域风情,“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正是这一幕的真实写照。
第二场景“长安寺 茶与戏”,选取寺院这一场景,展示类型多样的茶器、杂技俑,以唐代茶饮和百戏盛行两个点展现大唐异彩纷呈的娱乐文化生活。茶饮在唐代开始普及并逐渐精细化,举办茶会、茶宴、茶集十分流行。除了能够以茶会友,茶已经成为人们寄托情感、表现自我的理想载体,从物质需求提升为精神文化需求。大唐时期上至宫廷,下至民间社会风气开放、艺术氛围浓郁,传统百戏杂糅胡伎,“拿来”和创新共存,使唐代百戏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盛局面。
第三场景“长安郊 游与猎”选取侍女俑、女性饰品、狩猎俑等文物,从“水边丽人”“郊游出猎”两个场景,高度还原了大唐春时长安郊外、曲江池边唐人踏青赏春的悠然场景。有少年呼鹰逐兔、驱马游猎,有女子临水照花、迤逦而行,大街上熙熙攘攘、热闹非凡。“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兔起马足间,苍鹰下平畴。喧呼相驰逐,取乐销人忧。”无不洋溢着唐人对生活的自信和热爱。
第四场景“长安居 宅与器”回归大唐长安人的宅居日常,庭院模型、生活用品、日常陈设等文物展现了唐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器皿审美的追求,这儿既有栾栌宏敞、帷幙鲜华的宅邸花园,又有精雕细琢、巧夺天工的生活器皿,每一个细节都映射着唐代强盛的国力和先进的工艺技术。
本展览由陕西省文物局、西安市人民政府主办,西安市文物局、陕西省博物馆协会承办,西安博物院、西安市博物馆协会协办。
展品撷萃
展览共展出175件(组)唐代精品文物,包括陶俑、瓷器、金银器、玉器等,这些精美的展品是唐代制造业与手工业高质量发展的直接印证,不仅展现出大唐王朝的时代特征,也能深刻感悟到东西方文化交流、浸润产生的多样性。
三彩腾空马
1966年出土于西安市莲湖制药厂的一座唐墓中,主要由骑马俑和腾空马俑两部分组成,骑马俑是一名胡人少年,表情恬静自信,胯下飞马跃动潇洒,一动一静的碰撞产生强烈艺术视觉效果。
马在古代军事、农业、交通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三彩马是唐代陶器的代表之一,遗存数量较多,色彩一般由“白、黄、绿”组成,常见造型有立马俑、载人马俑、踢腿马俑。这件三彩马少见的腾空造型需要匠人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艺术造诣,同时又使用了当时珍贵的舶来品蓝钴为釉料,更加突出其罕见性。
骆驼俑
骆驼因其耐渴耐热、行走速度快等特点成为古代丝绸之路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被誉为“沙漠之舟”,大量唐墓都曾出现骆驼俑。
西安博物院院藏唐代骆驼俑包括彩绘胡人骑卧驼俑、彩绘小憩骑驼俑、三彩骑驼奏乐俑等,骆驼俑造型一般为站立或坐卧状,背上驼鞍、驼囊、驼载物等,骑驼俑、牵驼俑多为行走、休息或奏乐状等。随着丝路文明交流的频繁与深入,骆驼俑艺术加工成分增加,形式更加丰富多样,骆驼俑既是现实与艺术的产物,也是这一时期东西方文明交流、丝路兴盛的缩影。
胡旋舞纹玉䤩尾
1981年出土于陕西省唐昭陵,䤩尾呈圆首矩形,玉质白润,正面雕刻出一名男子在圆毯上跳胡旋舞,舞者长发卷曲,高鼻深目,面带微笑。
唐代乐舞文化高度发达,以胡旋舞、胡腾舞、柘枝舞为代表的西域乐舞盛极一时,胡旋舞以起舞时急速旋转而得名。“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羌儿吹玉管,胡姬踏锦花”,唐诗中的胡姬,皆明朗洒脱、歌舞飞扬,充满神秘的异域风情。
鎏金仕女狩猎纹八瓣单柄银杯
1983年出土于西安市马旗寨,通体为八瓣花形,八条内凹线将杯体分成外鼓的八瓣花形,四瓣为男子狩猎图,四瓣为仕女戏乐图,杯把为单柄环形,此杯纹饰精美、工艺精湛,在金银器中是不可多得的艺术品。
随着东西方陆上贸易的频繁往来,带把多曲银杯于初唐传入中国,为中亚粟特人使用的典型器物,杯身錾刻的仕女戏乐与男子狩猎图纹却是典型的唐代本土题材纹饰,东西方文化艺术的交流与融合在这件银杯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关琳 卢颖
本文刊登于《中国文物报》5月12日第7版
编辑 | 张 怡 实习编辑 | 杨晓雅
复审 | 冯朝晖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似花君龙:南非大型剑龙科(长5米/仅发现颅骨碎片)
似花君龙是一种剑龙科恐龙,诞生于1.5亿年前-1.45亿年前的侏罗纪末期,体长可达5米,属于大型恐龙的一种,颅骨非常细长,背部沿着脊椎长有几排尖刺,第一批似花君龙是在南非境内发现的,其中仅仅只包含了一个颅骨碎片。似花君龙的体型我要新鲜事2023-05-10 07:36:430000王子今:汉代关中竹林
0000丘刚:开封宋城考古述略
北宋时期,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作为北宋王朝国都的开封,经过宋太祖、太宗等九帝168年的大力营建,使开封不仅成为当时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而且一度成为“人口上百万,富丽甲天下”的国际性大都会,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0000裴学松:石峁文化墓葬初探
近年来,河套地区龙山时代的遗址中陆续发现了一些石峁文化墓葬,尤其是府谷寨山遗址庙墕墓地的发掘,使系统研究石峁文化墓葬成为了可能。本文系统梳理了石峁文化墓葬的资料,并对墓葬其进行了分类,进而分析了石峁文化墓葬殉葬女性、随葬猪下颌骨及墓地祭祀等葬俗问题。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6:20:160000近年来西周考古的发现(上)
夏商周是中国早期国家的阶段,商代最有名为殷墟,武王伐纣建立西周,西周之后出现东周。西周是承前启后的阶段,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国家角度讲,是文献记载夏商之后第三个具有全国性政权的国家,建立了一系列封国,如燕国、楚国、郑国等。这个时期也是中国考古上的重要阶段,有一系列重要的发现。西周的年代从武王伐纣开始算起(现在主要的观点是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犬戎入侵,平王东迁到洛阳。我要新鲜事2023-05-31 22:17:24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