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 |《中国东北与东北亚古代交通史》:一部有理有据、载纵载横的交通史力作
作者:董学增
从网上得知2008年由国家文物局批准立项的研究课题《中国东北与东北亚古代交通史》,由老友王绵厚与朴文英二人圆满完成,2016年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荣获第七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在对老友获此殊荣表示祝贺的同时,重新拜读了这部巨著。深感这是王先生在先前出版的十几部有关东北考古、历史、地理、民族、文化专著基础上的凝练之作,是研究东北边疆考古与历史的必读之作,是研究东北亚走廊与丝绸之路的经典之作,是作者大半生甚至一生心血的结晶,值得向业界大力推介。

《中国东北与东北亚古代交通史》
作者:王绵厚、朴文英
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1月
定价:98元
关于本书的特点,著名考古学家信立祥研究员,在本书的序言中已经做了准确精辟的评介。他指出本书有四个特点,兹摘要如下:
第一,体例严谨,论证严密,图文并茂。阐述了中国东北与东北亚地区的交通从“自然交通”向“部落交通”再向“社会交通”的发展演变顺序,时代脉络清晰。在重要章节都附有交通路线图。在各水(海)陆交通路线中,不仅有起点和终点,而且有中间的山川关隘和郡县城邑,并且引相关文献阐述当时的历史事件。
第二,充分利用了已有的考古学成果和历史典籍,对交通路线上的史迹做了令人信服的考证,书中有多处纠正了前人研究中的讹误和历史文献记载的错误。
第三,高度重视东北少数民族对交通史的贡献。古代东北少数民族众多,郡国交通与部族交通长期共存互补,汉魏晋以后先后出现了一些少数民族政权和建立的一些隶属于中央王朝的地方王国。该书阐述了他们之间的交通往来、向中原王朝朝贡和融入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
第四,重视与交通史迹相关的社会人文内涵的发掘与阐释。在论述重要的交通遗迹时,与相关历史人物、历史文化和历史文物一并揭示,极大地丰富了全书的人文内涵,读来使人兴趣盎然。
下面笔者再补充几点:
这部书在广度和深度上远远超出了1990年由沈阳出版社出版的王绵厚、李健才所著《东北古代交通史》。该书为小32开,平装分9章32节,约22万字,研究地域主要限于中国东北。而新著则为16开,精装,全书分11章,60节,60万言,研究地域从中国东北扩展到中国河北、山东一带以及朝鲜半岛、俄罗斯远东滨海和日本海两岸。历史跨度从上古到明清,以历史发展序列(史前和历史时期各朝代)为纵线,以各时代交通地理、交通遗迹、交通文化为横线,载纵载横,层次分明,史论结合,内容丰富。读者可以深切地感受到这一地区交通线上所反映出来的行政、军事、经济和文化的历史信息。
该书两位作者模范地做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个人层面的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在他(她)的著作和为人上。特别是王绵厚先生有很高的学养和很好的治学方法。王先生196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专业,1983年至1984年就读于吉林大学古文献研究班,并有几十年的考古调查实践经历(见本书所附1970年至2015年《作者历史考察交通史迹和考古调查等主要活动大事记》),曾历任辽宁省博物馆馆长、辽宁省博物馆学会理事长,兼任东北师范大学“东北民族与疆域研究中心”、辽宁大学、大连大学兼职教授,辽宁省文物保护专家组专家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等职。“三十年磨一剑”,才能写出中国边疆史地专著中学术含量如此高的著作。
本书的创意和对先贤成果的新见颇多,仅举几例列举于下:
一是20世纪80年代初,作者就提出“辽西大凌河古道”的概念,此道同辽西走廊并行的卓见。考证魏国曹操北征乌桓的交通道和大凌河古道上的商周青铜窖藏并非西周祭祀的遗留,而是战国燕太子丹北逃避乱时所埋藏。
二是大凌河古道上的文物遗存,形成于青铜时代的夏家店下层文化。该文化不是“先商”,而是夏商北土“燕亳方国”的遗存。解决了考古界的世纪之争。
三是廓清了汉玄菟郡北行的扶余道和肃慎道。以扶余道为例,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夫燕亦勃、碣之间一都会也。南通齐、赵,东北边胡。……北邻乌桓、扶余。”;《后汉书·东夷传》记载:“扶余国,在玄菟北千里。南与高句丽,东与挹娄,西与鲜卑接,北有弱水,地方两千里,本濊地也。”燕北邻之乌桓在辽西塞外“白狼水”(今大凌河)以北,扶余在辽宁东长城以北,“玄菟郡”(指第三玄菟郡,治所在今沈阳市上柏官屯古城)之北千里(注:约合今七百华里)的“濊地”(今北流松花江中游)。经多年考古调查、发掘,近年已确定扶余国的王城在吉林市东团山麓的“南城子”,都城在东团山麓和龙潭山麓之间2.5公里范围内的岗地之上,使扶余王国不在扑朔迷离。
四是对辽东高句丽南北二道,经几十年多次调查,作者认为高句丽的南北二道应是从今辽宁新宾县旺清门(第二玄菟郡治)到“丸都”(今集安)的南北两条道路。而不是过去有人认为是从今辽阳或沈阳到集安,也不是从浑江到集安,更不是“南陕”“北置”分野。《晋书》将南道记为“南陕”,北道记为“北置”。《资治通鉴·晋纪》“咸康八年(342年)冬十月”条载:前燕慕容皝“将击高句丽,高句丽有二道,其北道平阔,南道险狭,众欲从北道”。以上诸说皆误,作者根据两条路上的域址关隘,结合历史文献,有根有据地确定了“南北二道”,令人信服。
五是对域外朝鲜半岛乐浪郡的交通道,苍海郡在东秽说,新罗―日本道等,作者都以充足的理由加以论述。限于篇幅,恕不详述。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北京十三陵当地村民偷盗明长陵大殿,锯断珍贵木构件,事发何时?
民国对明十三陵的保护本文作者倪方六在中华帝陵中,位于北京昌平的明“十三陵”保护是最好的,除了第13位皇帝——神宗朱翊钧(万历皇帝)的陵墓“定陵”被考古发掘外,大都是完好的,未遭盗掘。即便在南京、北平沦陷后,日本人也没有破坏明陵,这实在是奇迹。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1:04:580001宝墩:探索三星堆与古蜀文明的源头
中秋节一过就真的到了丰收的秋天,而金色的秋天也是国内各支考古队收获的季节,前一阵#三星堆再曝新发现#引发举国关注。可以看出三星堆所表现的应该是一个区域内比较成熟的文明国家,而成都平原地区进入文明国家的门槛显然不是起于三星堆文化时期,而是在三星堆之前相当于中原龙山文化时期,与石峁、陶寺和良渚并称为史前四大古城的宝墩古城。我要新鲜事2023-05-31 21:18:330002商朝与羌人的关系,甲骨文揭开了残忍的一幕,难怪姜子牙投靠周人
在中国历史上的古族群中,羌人是一个非常特别的族群,与汉族同源共祖,且在中国文献中出现得非常早。现代考古学和语言学研究的主流观点,在距今6000年前,现代各个说汉藏缅语族的民族很可能是拥有共同祖先,在距今5900年时汉藏语系出现了分化,当时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古汉藏人,一支向东迁徙成为了后来的汉人,一支向西迁徙成为羌族、藏族、缅族等,因此汉族与羌族同源共祖。我要新鲜事2023-09-25 19:29:170000诸葛亮死后秘不发丧,“诈尸”吓司马懿后退50里,更奇是下葬方式
诸葛亮死后传奇本文作者倪方六三国时期,传奇的人多事多,我前面老是说刘备(见《民间发现刘备真身葬地》一文),这篇“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来说说刘备的军师诸葛亮。刘备的葬事是丞相诸葛亮操办的,中规中矩,他自己的后事则是杨仪、姜维一班他身边的蜀臣办的。据说如何办,葬哪里,要注意什么,都是诸葛亮死前卜算好的,把老对手司马懿都骗过了。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0:34:390000他在教科书中被称为圣人,却沉溺美色,问柳烟花地,拒绝付款
被人称为近代圣人,却嫖娼不给钱,娶妻必须十八,还对妻子提出这样无耻要求在历史课本上,康有为是戊戌变法的领导者,是一个试图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爱国者。但真实历史上的康有为真的是这样的圣人吗?其实不是,康有为只能说是戊戌变法的参与者,而且康有为是彻头彻尾的伪君子,做了不少虚伪无耻的事情。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7:17:4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