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让韩休墓壁画中的历史场景“动起来”
侯宁彬
5月17日,一款由陕西历史博物馆和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推出的“妙手回春——韩休墓壁画玄武图修复虚拟展”被刷屏,给以“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为主题的第45个“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

“妙手回春——韩休墓壁画玄武图修复虚拟展”欢迎界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打卡”博物馆,强调:“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从博物馆的角度来说,让文物活起来,包括了几个层次的含义:一是将博物馆的收藏、保存、研究、传播、展示、教育等功能有机融合,深入挖掘文物背后历史信息、哲学思想和时代价值,让文物真正成为国家记忆、民族烙印的物化载体;二是让文物突破时空界限,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展示方式,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让公众从各种媒介便捷地获取信息,增强直观性和体验感,使博物馆真正成为公共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让文物回位考古发掘现场和历史场景,通过“互联网 ”新业态,成为引领时尚生活的重要元素。这些转变,需要博物馆人转变理念、拓展思维,真正实现从数字化到智慧化的转型升级。
2014年3~11月发掘的唐开元名相韩休与夫人柳氏合葬墓,位于著名的西安南郊少陵塬上,是一座长斜坡墓道5天井单砖室墓,出土随葬器物186件(组),墓中发现的21处精美壁画:朱雀、玄武、高士、山水、乐舞、星象等内容,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设立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馆藏壁画保护修复与材料科学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对包括《玄武图》在内的珍贵壁画进行了保护修复或保护性复原,并结合田野考古、文物保护修复等各个环节中采集的大量高精度数据,利用虚拟建模、模拟动画、游戏式互动等多种手段,打造了韩休墓系列虚拟展,让公众在疫情笼罩的特殊时期以全新的方式领略文化遗产的魅力,这也是我们探索和创新展陈方式的一次尝试。

馆藏壁画保护修复与材料科学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虚拟实验室
虚拟展完整模拟复原了韩休墓的全貌,还原了考古发掘的原始信息,避免了文物与考古的割裂。公众既可以近距离地欣赏文物的微观细部,又可以身临其境从宏观上了解文物之间的相互关联,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和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妙手回春——韩休墓壁画玄武图修复虚拟展”前言

“妙手回春——韩休墓壁画玄武图修复虚拟展”墓室全貌

“妙手回春——韩休墓壁画玄武图修复虚拟展”墓室全貌
我们在虚拟复原韩休墓的空间结构时,针对不同文物的具体特征综合运用了多模式多层次的展示和互动手段,在尽可能全面展示文物丰富细节的前提下,满足不同类型观众的需求。观众在语音、文字等辅助导览的引领下,沉浸式步入韩休墓,轻点触发即可获取包括墓葬、文物、壁画的详细介绍和背景知识;利用虚拟建模等方式来展示墓葬结构及墓志等内容,通过触屏等简单操作对虚拟模型进行旋转,丰富观众的观展体验;综合利用各种手段动态展示唐代壁画之美。例如《乐舞图》,对壁画中所有人物图像信息完整提取,强化修复壁画纹理等细部。利用骨骼绑定等多种插件,让图像中的人、物、景都动起来,增加辅助动画、配乐、调色等内容,让原本静止的《乐舞图》随着唐乐变成一场富有生命力和流畅美感的唐代乐舞表演。我们利用游戏式互动方式完整再现了《玄武图》从发现、整体搬迁到保护修复的全过程,观众在各种不同类型的终端上,利用触屏、鼠标等简单操作,在语音和菜单提示下即可参与体验壁画修复工作的各个步骤。混合模式的展示和互动,让文物的展示更加生动、立体。寓教于乐的展示方式,让知识的传播更具趣味性和参与性,使不同受众都能寻找到自己的兴趣点。

“妙手回春——韩休墓壁画玄武图修复虚拟展”进入修复界面

“妙手回春——韩休墓壁画玄武图修复虚拟展”壁画修复操作界面

“妙手回春——韩休墓壁画玄武图修复虚拟展”壁画修复操作界面

“妙手回春——韩休墓壁画玄武图修复虚拟展”壁画修复操作界面

“妙手回春——韩休墓壁画玄武图修复虚拟展”壁画修复操作界面
韩休墓虚拟展以墓中出土壁画为展示主题,但却不局限于单体壁画或者壁画群,而是把它作为一种介质,去探索更多的展陈可能性。展览从空间、方法、步骤等角度,全面解析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方方面面,让普通观众既了解文物从考古发掘到提取、运输、保护、展示、研究等全过程,也增进或提高了公众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与此同时,线上的互动参与平台及后台对观众观展的回访统计,为我们更加准确把握观众的兴趣点,提升虚拟交互与体验设计水平提供了依据。

“妙手回春——韩休墓壁画玄武图修复虚拟展”韩休墓发掘现场环境
后续我们还会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度开发,更深层次地挖掘文物的历史、艺术、科学及社会价值,把韩休墓虚拟展打造引领时尚的展陈新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端口下移,人们越来越崇尚便捷时尚的数字生活。传统博物馆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将更多的互联网思维、数字技术手段、智慧化方式融入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这不是某个展览或某个博物馆的任务,而是整个博物馆行业甚至文化遗产保护事业需要共同面对和思考的问题。博物馆要跳出单纯地保存图形图像的数字化模式,利用数字化技术、智慧化手段,将文物藏品等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转化成兼具可视性、学术性、普及性、参与性的知识,贴近和满足公众的求知需求,打造能够带回家的智慧博物馆,这才是真正地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作者单位: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省文物交流中心)
河南古墓里挖出真龙 难道龙真的存在(古墓真龙)
河南一个古墓里挖出大量的龙形图案让人怀疑龙是真的存在。龙作为整个中华民族一直以来的图腾神兽,在我们中国和中华民族当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上个世纪80年代河南的一个化肥厂就发现了一古墓,而在这座古墓里,专家们居然发现有着一个龙形的图案。让专家们不得不去怀疑,难道说在中国古代真的有人见到过龙。古墓真龙我要新鲜事2023-12-14 19:16:160001新发现 | 殷墟商王陵区新发现2个围沟、400余座祭祀坑
商王陵及周边遗迹分布图1考古勘查缘由、区域和时间为了进一步做好殷墟考古工作和研究,推进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2021年上半年,在国家支持下,社科院考古所规划和实施包括殷墟在内的重要遗址的研究工作,期望通过不懈努力,能够获得进一步突破。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7:28:020001张十庆:日本玉虫厨子与东亚早期建筑样式
日本小木作玉虫厨子,以其作为早期佛教遗物的重要性而闻名,日本美术史与建筑史学界对之有较多的分析研究,国内学界亦有刘敦桢译注的《玉虫厨子之建筑价值并补注》[4]一文,可借之对玉虫厨子背景及基本分析有大致了解。玉虫厨子在早期东亚建筑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对中国早期建筑的研究也尤具意义,本文从东亚背景及样式史的角度试作梳理和讨论。一性质与特色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3:24:080001齿河盗龙:阿根廷大型食肉恐龙(长7米/距今6500万年前)
恐龙时期的阿根廷,因为环境适宜,生活着许多食草恐龙,相应的自然少不了那些食肉恐龙,这里简直是它们的天堂。为了丰富大家的恐龙知识,今天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齿河盗龙,它是一种大型食肉恐龙,体长可达7米,生活在6500万年前的晚白垩世,接下来一起去认识看看。齿河盗龙基本资料我要新鲜事2023-05-09 12:04:500002原角鼻龙:英国小型恐龙(长3米/最原始虚骨龙类)
原角鼻龙是一种兽脚亚目下的暴龙超科恐龙,诞生于1.7亿年前-1.64亿年前的侏罗纪中期,体长普遍可达3米,属于小型肉食恐龙的一种,最大的特点就是鼻部长有非常细小的骨质突起物,被认为是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最原始的虚骨龙类恐龙的一种。原角鼻龙的体型我要新鲜事2023-05-10 10:11:5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