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山上 蜈蚣坝顶——内蒙古武川坝顶北魏祭天遗址
(海报设计:熊芊芫)
▲内蒙古武川坝顶北魏祭天遗址视频资料
01
发掘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02
项目负责人
张文平
#十大考古#
坝顶遗址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大青山乡坝顶村西南约1千米处的大青山蜈蚣坝坝顶之上。
▲图一 坝顶遗址及周边环境航拍图(上为东北)
20世纪80年代开展的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坝顶遗址即被发现,但对其性质一直存有争议,有北魏皇帝行宫、北魏白道城下属烽燧等说法。
2014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坝顶遗址进行了详细调查,通过对遗址形制结构及地表采集遗物的综合分析,初步推断可能为一处北魏礼制建筑遗址。鉴于该遗址的重要性,需尽快明确性质,予以妥善保护。2019~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申报国家文物局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对其开展了正式考古发掘,两年共发掘1300平方米。
▲图二 坝顶遗址发掘区全景航拍图(上为北)
▲图三 坝顶遗址发掘区三维扫描效果图(上为北)
发掘区选择在遗址中部与东南部,初步搞清楚了遗址的建筑结构,自内而外由祭坛、内环壕、内垓、外垓、外环壕等五部分组成。
▲图四 坝顶遗址发掘出土遗迹航拍图(上为北)
▲图五 坝顶遗址遗迹分布示意图
祭坛位于遗址中心,由一周夯筑土墙环绕而成,墙体底宽约8.5米,顶部最宽处达5米,残高2.9~4.4米。祭坛内径约15.5米,外径约32.5米,东南方向设门,方向为143.5°。
▲图六 祭坛航拍图(上为东北)
门道长约8米,宽约1米,两侧可见残高0.9~1.7米的炭化木壁柱。
▲图七 祭坛门道(由内向外拍摄)
▲图八 祭坛门道西壁壁柱
从门道进入祭坛内部,环绕墙体内缘是成排的房址,中间部位为一个略呈方形的露天场所,边长约6.5米。
▲图九 祭坛内部航拍
▲图十 祭坛内部遗迹现象(西-东)
建筑房屋的木头均已炭化,材质有榆木、松木、柳木等。夯土墙内壁之上可见环绕的木壁柱22根,残存高度约1米,相互间距在2~2.5米之间。从部分可辨识的房屋坍塌遗迹观察,房屋内部均有木柱支撑,两侧有成排的木柱隔墙,顶部木椽作架,其上覆盖草拌泥。
▲图十一 祭坛内部壁柱及倒塌房屋遗迹
▲图十二 坍塌的草拌泥屋顶
初步推算,整个祭坛内部的房址大约为9间。这些房屋,可能具有安放祭祀的“木主”神祇的功能。大部分房址内出土陶器、石器、铁器等。
▲图十三 出土陶器
▲图十四 出土石器
▲图十五 出土铁镰、铁钉、铁锤等
▲图十六 出土铁刀、铁提手、铁环等
▲图十七 出土铁镞
距祭坛墙体外缘约4.4米,有内环壕环绕,为在山体基岩上开凿而成。内环壕开口宽约5.1米,底宽约1.2米,深约2.3米。内环壕外侧为内垓,由内环壕中挖出的砂土夯筑而成,内径约55.5米,外径约67.5米,墙体宽约6米,残高0.5~1.2米。内垓外侧为外垓,由外环壕中挖出的砂土夯筑而成,内径约81.5米,外径约89.5米,墙体宽约4米,残高0.4~1米。外垓外侧为外环壕,开口宽约3米,底宽约0.85米,深约1.4米。外环壕开口外缘的直径约98.5米,由此计算出整个遗址本体的占地面积达7620平方米。内环壕底部,有两个地点出土了用于祭祀的动物骨骼,主要是马、羊的头骨和肢骨。
▲图十八 内环壕第一地点出土祭祀动物骨骼
盛乐是拓跋鲜卑的龙兴之地,公元398年道武帝拓跋珪定都平城后,自太武帝拓跋焘(423~452年在位)开始到公元476年冯太后执政之前,北魏皇帝几乎每年夏天都要北巡盛乐及阴山地区,形成了《宋书·索虏传》所谓的“阴山却霜”之俗。
祭天是拓跋鲜卑的重要传统。坝顶遗址所在的蜈蚣坝(onggon dabaga),为蒙古语“神山”的音译,北魏时期名为白道岭,白道岭之上有白道贯通阴山南北,皇帝行幸阴山多经由此路。据《魏书·高祖纪》记载,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拓跋宏在由平城迁都洛阳之前,于七、八月间北巡盛乐及阴山地区,先后举行了“谒金陵”“行幸阴山,观云川”“幸阅武台,临观讲武”等活动。初步推断,“观云川”类似于祭天仪式之中最后的一个环节“望燎”,《魏书》以“观云川”指代孝文帝的整个祭天活动。
▲图十九 项目负责人张文平(右)在发掘现场
▲图二十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动物考古专家李志鹏博士现场鉴定出土祭祀动物骨骼
综合来看,坝顶遗址的性质,就是北魏阴山皇家祭天遗址,最早可能修筑于太武帝拓跋焘“阴山却霜”期间。自太和十八年孝文帝亲自主持阴山祭祀之后,太和二十一年(497年)孝文帝曾“谒金陵”,但未巡幸阴山,孝文帝之后的北魏皇帝已不再巡幸盛乐及阴山地区,但祭祀活动应当不能中断。从祭坛内房屋建筑大规模过火的情形来看,整个建筑极有可能毁于公元524年爆发的“六镇之乱”。
▲图二十一 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李哲博士用无人机采集三维高程数据
▲图二十二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系研究生王晓静现场采集植物样本
坝顶遗址的发掘及其性质的认定,填补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皇家祭天遗存的一个空白。北魏王朝传承并延续了华夏传统的祭天礼仪,是各民族共同创造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的真实体现。
▲图二十三 对遗址周边进行考古勘探
版权说明:本平台有关“十大考古新发现”专题的视频和内容,版权归版权人所有。转载需经版权人同意或授权。
编辑 | 张小筑 实习编辑 | 吴雨遥
复审 | 郭晓蓉
终审 | 李 政
辛瓜地荐书:厚积薄发的博士论文2021
我要新鲜事2023-05-31 21:04:300000「考古词条」铁器时代 · 潼关吊桥杨氏墓
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7:26:220000微肿头龙:中国小型恐龙(仅50厘米长/仅鸭子大小)
微肿头龙是一种鸟臀目下的肿头龙科恐龙,诞生于白垩纪的末期,被称为小型肿头龙,因为它不管是生活习性还是外形几乎和肿头龙没有太大区别,仅仅只是体型较小,体长只有50厘米,不过科学家也无法确定它是否是新物种,也可能是肿头龙的未成年个体。微肿头龙的体型我要新鲜事2023-05-10 03:00:160000古墓挖出“广场舞图” 上面绘有44个人物 专家:天天练能长寿
舞蹈作为人类悠久历史的一部分,自古以来就与欢庆、祭祀等活动紧密相连。在我国古代,舞蹈结合养生也并不新鲜,可以追溯到西汉早期。在一座古墓中,考古学家发现了一幅绘有44个人物的“广场舞图”,名为《导引图》。一、《导引图》我要新鲜事2023-07-31 19:49:0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