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国时期高等级墓葬——陕西西安少陵原十六国大墓

(海报设计:崔晓雪)
▲ 陕西西安少陵原十六国大墓视频资料
发掘单位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
项目负责人
王艳朋
#十大考古#
陕西西安少陵原十六国大墓位于西安市南郊少陵原之上。2019年至2020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少陵原区域配合基本建设,考古发掘了三座十六国时期高等级墓葬,编号为焦村M25、M26、中兆村M100,出土共计278件随葬器物以及土雕建筑、壁画。
少陵原,是西安市东南方向的一块黄土沉积台地,处于浐河以西、潏河以东。海拔高度为470米到630米之间。2019年发掘的焦村十六国大墓位于此原西北部,2020年发掘的中兆村十六国大墓位于此原中北部。

▲ 图一 少陵原十六国大墓位置图
其中焦村M25、M26为东西并列的两座十六国大墓,相距32米,海拔509米。

▲ 图二 焦村M25与M26位置关系
中兆村M100,距焦村十六国大墓5.6公里,北距汉宣帝杜陵3.6公里,南距许皇后陵4.1公里,海拔596米。

▲ 图三 焦村M25中兆村M100相对位置
01
焦村M25
焦村M25南北向,由墓道、两个过洞、两个天井、甬道、前室、中室、后室组成,总长80.7米,深18米。墓道长斜坡,东、西两侧各置三层生土台阶。墓室前、中、后均为土洞结构,顶部均已坍塌。

▲ 图四 焦村M25墓道

▲ 图五 焦村M25墓室
在墓道上方,由南向北排列土雕建筑三处,第一土雕建筑位于第一过洞上方,呈单体房屋状,屋顶无存,表面涂彩绘,底部台廊绘有装饰。第二土雕建筑位于第二过洞上方,其样式、高度、大小与第一土雕建筑基本一致。第三土雕建筑位于墓道最北端,建筑仅存建筑南侧部分。

▲ 图六 焦村M25第一土雕建筑南面
前、中、后室四壁皆绘有壁画,大多已脱落,保存状况较差。残块内容可见仪仗图、题记、人物。
出土器物有陶罐、陶井、陶灶、陶仓、方形釉陶扁壶、九盘连枝灯、武士俑、合欢帽俑、十字髻俑、陶马等共计68件。
02
焦村M26
焦村M26南北向,位于与M25西侧。由墓道、甬道、前室、东侧室、后室组成,总长66.7米,深13.5米。
墓道长斜坡,东、西两侧各置三层生土台阶。墓室前室位于甬道北侧,土洞结构,平面近方形,长3.3米,宽3.3米。东侧室位于前室东侧偏南位置,土洞结构,进深2米,宽1.1米,高1.4米。后室与前室有过道相连,后室也为土洞结构,平面近方形。长3米,宽3米。墓葬盗扰严重,仅出土器物12件,有骑马俑、九盘连枝灯、陶罐、帐钩等。

▲ 图七 焦村M26墓室
03
中兆村M100
中兆村M100南北向,由墓道、两个过洞、两个天井、四个壁龛、甬道、前室、东侧室、后室组成。总长80.74米,深11.86米。墓道长斜坡,东、西两侧各置三层生土台阶。

▲ 图八 中兆村M100发掘现场全景
天井下东西两侧各置壁龛,第一天井下壁龛保存完好,第二天井下壁龛盗扰严重。墓室前室西侧,与东侧室对称位置做半开假门,残存下半部分。后室东西两侧放置南北向棺床两具。
墓道上方排列土雕建筑三处,体量由南至北逐渐变大、变宽,高度逐渐升高。

▲ 图九 墓道上方土雕建筑全景
第一土雕建筑呈三层楼阁状,由上至下呈阶梯状排布,中间红色板门紧闭。

▲ 图十 第一土雕建筑南面
第二洞顶土雕建筑,呈单层房屋状,面阔三间,正脊东西向。第三土雕建筑,呈单层房屋状,顶部不存,仅见门框和左右两侧对称窗棂。

▲ 图十一 第二土雕建筑南面
壁画主要分布于第二天井下北壁、西壁、东壁底部。北壁封门上壁画内容为单体建筑;西壁壁画绘有屋檐、立柱;东壁壁画内容与西壁壁画相似。

▲ 图十二 第二天井北壁壁画
随葬器物有陶罐、陶井、碓房、陶仓、牛车、虎子、陶鸡、陶狗、武士俑、鼓吹仪仗俑、陶马等共计198件。其中陶仓、牛车中含有大量的可观察到的植物遗存。

▲ 图十三 鼓吹仪仗佣

▲ 图十四 鼓吹仪仗俑

▲ 图十五 中兆村M100牛车内植物遗存
本次考古发现的三座墓葬,规模巨大、形制特殊、结构完整,又出土土雕建筑模型、巨幅壁画且皆为两室以上的大墓,应是十六国时期高等级墓葬,对研究十六国时期大型高等级墓葬的分布、结构等中国古代陵墓制度考古具有重大价值。

▲ 图十六 壁画分析

▲ 图十七 出土器物拍照
三座墓葬尤其是焦村M25与中兆村M100,不论从整体形制、布局到随葬器物,既有显著的中原传统汉文化特点,又具有少数民族文化特色,该墓的发现为研究文化交流、民族融合提供了新的、极具价值的资料;体现出中原文化强大的辐射力及影响力,反映了中华文明由多元到一体的历史演变过程。

▲ 图十八 清理随葬器物

▲ 图十九 清理随葬器物
本次发现的彩绘土雕建筑,是目前考古发现的最接近中国传统古代土木建筑原型的实例。

▲ 图二十 清理土雕建筑
版权说明:本平台有关“十大考古新发现”专题的视频和内容,版权归版权人所有。转载需经版权人同意或授权。
编辑 | 张小筑 实习编辑 | 吴雨遥
复审 | 郭晓蓉
终审 | 李 政
刘庆柱:殷墟发掘简史
考古学在中国的产生与发展,是有其必然性的。20世纪初叶,疑古思潮的兴起,促使当时的史学界极力寻求一种新的途径,改变当时史学研究的窘境。在这一过程中,殷墟机缘巧合,成为整个事件的中流砥柱。殷墟考古发掘的启动与进展,成为中国考古学史的一个缩影,极大地影响了中国考古学的发生、发展与壮大。1.中国近代考古学的产生0001“世界第八大奇迹” 埋葬于地下 2000多年前的秦俑宝藏
秦陵东部的东大道北侧,有一座地下土木结构的建筑,那就是兵马俑坑。这个坑道式建筑是为了陪葬秦始皇而修建的,是陵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秦代之前,还没有这种陪葬形式,兵马俑的高度与真人相当甚至更高,这在后世的帝王陵墓中是独一无二的。我要新鲜事2023-09-04 19:34:360000周家湾:出土浙江最早青铜礼器的土墩墓
上次讲到浙江地区出土的最早的青铜礼乐器浙江地区最早的三件青铜礼乐器,但是这三件器物都没有具体的出土地点,所以虽然是商代的东西,但是年代还是比较存疑的。这次要讲一个墓葬里出土的一套青铜礼器,虽然比较有争议,但是可信度还是比较高。我要新鲜事2023-05-31 22:04:460000只卖冷门书的考古书店如何活十年?听听书店女老板的艰辛创业史
人文考古书店成立于2012年,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三环内的一条街道上,装修传统,招牌是六个红色的大字。书店由两间没有打通的屋子组成,书架的间距很窄,高度几乎到天花板,满满当当却规整,另一边屋子更加逼仄。书架上挂了副对联,“欲知身外千古事,且读店中万种书”。我要新鲜事2023-05-31 21:02:070000手机搜到贵州深山老林有古墓,打飞的相约盗挖,掏出棺内人骨寻宝
现代盗墓的“拉伙”方式本文作者倪方六盗墓,在中国是非常有历史的地下职业。组织盗墓团伙,过去叫“拉伙”或“搭班子”,有的地方也称为“支锅”。盗墓在过去是大罪、重罪,也为社会伦理所不容,这种“缺德事”即使没有曝光,被乡邻知道了也有辱门风,故而拉伙、入伙都非常隐蔽。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0:03:40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