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嫘祖传说照进现实——山西夏县师村遗址

(海报设计:曹秉进)
▲山西夏县师村遗址视频资料
发掘单位
吉林大学考古学院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运城市文物工作站
项目负责人
段天璟
#十大考古#
山西运城盆地是探索中国文明起源与发展问题的核心区域之一。师村遗址位于山西省运城市夏县县城西南15公里处,距运城盐湖7公里,地处青龙河故道河曲地带,是目前晋南揭示出的内涵最丰富的仰韶早期聚落遗址。

▲图一 师村遗址位置示意图
2019至2020年,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在夏县建立了全国高校中规模最大、设施齐全的田野考古实践教学基地,在对遗址进行全面考古钻探的基础上,联合吉林大学黄大年团队对师村遗址采用航磁扫描等手段进行了勘测,发掘面积共2694平方米,揭示出距今6000年以上的石雕蚕蛹和夯土遗存。

▲图二 师村遗址发掘区三位建模图
揭示黄河流域最早的夯土
师村仰韶早期聚落遗址面积约3.5万平方米。聚落被夯土围墙环绕,围墙外侧有夯土台基,墙内有房址。聚落内外发现有墓葬和大量灰坑。
师村遗址揭示出的仰韶早期夯土遗存,是黄河流域目前发现最早的夯土,对研究我国夯土工艺的起源具有重要价值。

▲图三 墙基走向及聚落局部鸟瞰
两座夯土围墙(Q1、Q2)环绕在聚落周围。围墙基槽剖面呈倒梯形。Q1早于Q2。在Q1的部分区域可见高于地表约20厘米的平夯版块。
Q2位于Q1以南, Q2西北段有一宽约6米的缺口,是围墙的门址所在,并发现有类似“瓮城”的结构。

▲图四 一号、二号墙基鸟瞰

▲图五 一号墙基的夯土

▲图六 一号墙基剖面上的夯层
夯土台基(TJ4)为西北依Q2东、中段起建的基址,见有人工夯打而成的夯土块,为在原始地表上经搬运土方、填平坑洼、逐层夯筑而成。
灰坑有袋形、直筒型、圜底和不规则等形。如H168平面呈椭圆形,剖面大致呈直筒型,出土2件完整的陶器,红陶钵倒扣在弦纹灰陶罐上。
房址有圆形和方形两种。圆形的地面式房址F2的年代早于矩形地面式房址F1的层位关系,为探讨运城盆地仰韶早期房址的相对年代问题提供了重要线索。在二座房址西北约10米处,发现一座晚于F1、F2的仰韶早期不规则形灰坑(H248),坑中发现了大量红烧土和被火烧过的木骨泥墙、居住面残块,应与建筑的废弃有关。

▲图七 四号台基局部、剖面

▲图八 H168及其出土的陶器

▲图九 H248剖壁及坑内出土木骨泥墙残块
墓葬包括多人合葬和单人葬,为土坑竖穴墓,为研究仰韶早期居民的社会形态、体质特征、亲缘关系等问题提供了重要材料。

▲图十 多人二次合葬墓M10
填补仰韶时代早期的空白
师村遗址出土了丰富的仰韶早期遗物,填补了仰韶早期文化发现的空白,年代早于李济先生1926年揭示出的西阴文化,为距今6000~6500年左右的枣园文化晚段至东庄类型时期。
陶器主要有罐、盆、钵、瓶等,依形态变化,可分为三期五段。

▲图十一 师村遗址仰韶早期陶器

▲图十二 师村遗址仰韶早期陶器
彩陶均为黑彩,主要包括直边和弧线三角形、直线、圆形、圆点、平行四边形等基本纹样,及其组成的复合纹。

▲图十三 仰韶早期彩陶
师村遗址发现与后冈一期文化相似的鼎足,与后岗一期文化的西进有关。运城盆地位于半坡文化和后岗一期文化的强势影响形成的漩涡之中,激发了师村遗址土著文化的发展机制,而向西阴文化转化。展现出中国仰韶时代最强势的西阴文化的来源和形成过程,成为师村遗址仰韶早期聚落产生的文化背景。

▲图十四 师村遗址仰韶早期遗物
发现中国最早的石雕蚕蛹
师村遗址出土了4枚仰韶早期的石雕蚕蛹,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石雕蚕蛹形象,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标识之一。
石雕蚕蛹(H237:5),采用中条山地的绿帘花岗岩制成。石雕整体呈黄褐色带有天然黑褐色斑点,施有螺旋状的横向弦纹,简洁地勾勒出蛹的头和尾部,酷似现代家桑蚕蛹。

▲图十五 师村遗址出土石雕蚕蛹
运城地区有“黄帝正妃嫘祖养蚕缫丝”的传说。1926年,李济发掘山西夏县西阴村时,曾出土半个碳化的蚕茧,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李济指出“因为它是经过人工的割裂······但是我没找到第二个。”囿于当时的情况,我们难以确指其具体年代。
师村遗址发现的石雕蚕蛹意味着,至迟在距今6000年以前,黄河中游运城盆地先民们就已喜爱并崇尚桑蚕,可能已掌握了养蚕缫丝的技术。

▲图十六 师村遗址发掘工作全景
在中国考古学百年之际,师村遗址发现的石雕蚕蛹,作为我国独创的科技和艺术品,与丝绸的起源和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存在密切关系,解决了"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先生在夏县西阴村遗址发现的问题。

▲图十七 师村遗址田野发掘教学

▲图十八 师村遗址田野发掘操作

▲图十九 师村遗址工作战场全站仪操作
夏县师村遗址的考古发现,丰富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历史脉络,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灿烂成就与重大贡献。
版权说明:本平台有关“十大考古新发现”专题的视频和内容,版权归版权人所有。转载需经版权人同意或授权。
编辑 | 张小筑 实习编辑 | 吴雨遥
复审 | 郭晓蓉
终审 | 李 政
何兆武:关于顾颉刚一生的功过
我要新鲜事2023-05-29 13:21:450000古人冬天取暖五大高级方式,秦始皇已住“总统套房”,旁边住妃子
考古中发现的高级取暖方式本文作者倪方六冬至到了,意味着数九寒冬的开始。在这样的天气,取暖是第一需求。古人是如何做的?现代考古和史料中都有记载,我在以前《北京晚报·五色土》“一方钩沉”独家专栏中,曾介绍过。总结起来,古人过冬取暖方式很多,但不外是焚烧增温、密封保暖等传统手段,不过,方式很巧妙,现代人完全可以借鉴,有的至今都在使用。这里,说说五种较为高级的取暖方式。1、设壁炉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7:00:350000山东建筑工地发现古墓 专家将古墓进行拆解(山东古墓)
山东发现的一个古墓来自于东汉时期的富豪。在2020年的11月份,根据德州相关的媒体报道,在德州地区当地的一个建筑工地里发现了一座古墓,并且火速联系了当地的考古工作人员,经过考古人员的初步判断,这是一座来自于东汉晚期的古墓,距离现在大概已经过了1800年的时间,并且在这个古墓里面还发现了一些壁画进行装饰可以证明这座墓葬的整体规格是比较高的。东汉墓葬我要新鲜事2023-08-26 17:42:570000钱镠墓怎么被盗的?封土上打洞直达墓室,传盗出文物打包价要6亿
钱镠墓怎么被盗的本文作者倪方六这几天,考古圈最大的新闻,莫过于杭州钱镠墓被盗。钱镠,杭州临安人,五代时吴越国开国之君,崩于长兴三年(公元932年),死后谥号“武肃王”,庙号太祖。钱镠墓,即钱王陵,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陵址旧称安国县衣锦乡茅山之原,今杭州临安锦城镇太庙山南麓。2019年5月,钱镠墓被盗。对此事件,很多人无法理解。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1:11:380001河南考古:90年辛村考古揭开的泱泱卫国文物华章
鹤壁淇水之畔,众多普普道道的村落中一个名叫辛村的地方,却如此不异常。1932年中国考古学家在这里揭开了3000年前卫国的神秘面纱,拉开了中国周代考古的序幕。90年来,考古工作者接续奋斗,用一项项重要考古发现实证辛村遗址是一处经过规划、具备功能分区的大型都邑性聚落,逐渐勾勒出西周时期卫国政治中心的面貌。透过这些从辛村遗址走出、散布世界的精美文物,依稀可见3000年前卫国的辉煌与沧桑。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3:30:17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