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垩纪植食角龙:始三角龙 带有扇形颈盾(长80厘米长角)
我要新鲜事2023-05-08 11:56:261阅
始三角龙是一种角龙科恐龙,诞生于6760万年前的白垩纪,它的第一批化石是在加拿大的马蹄峡谷发掘的,颅骨的最大长度可达3米,因为它的头骨是最特别的,带有非常硕大的扇形颈盾,在头顶还长有一对非常粗壮的角,具有非常典型的三角龙特征。
始三角龙的外形特征

始三角龙和野牛龙的外形看起来非常相似,都有着非常大的颈盾和额头处长有一对粗壮的角,但是不同的是,始三角龙额头上的角长达80厘米,且非常长且弯曲,而颈盾上是没有角的,但是它的鼻子上颌骨的前端带有一个骨质的突出物,虽然有些尖锐,但是非常短,和其他的三角龙都是完全不同的。始三角龙的嘴巴是像鸟喙状的,比较狭窄且小而尖。
始三角龙的化石发现

始三角龙的第一批化石是非常不完整的,只有部分身体骨骼的碎片和颅骨的碎片,而关节几乎都是散落的状态,最初发现于加拿大的亚伯达省,由于最初的发觉地是当地的干岛水牛跳峡谷省立公园,气候比较干旱,所以便将其列为了荒漠始三角龙属,英文名叫做“干旱地”。

当时针对发现的始三角龙化石,发现了其中包含了不少大块的额角和小块的鼻角,所以才确定了它是属于三角龙近亲的一种恐龙,但是由于它的化石发现于页岩层,所以很多的骨骼化石都已经被压碎了,不过还是发现了不少的颈椎、背椎、肋骨等各种化石骨骼。
荒漠始三角龙的种属关系

始三角龙中最大的一种三角龙就是荒漠始三角龙,据说化石最初使用了6年的时间才拼成了完整的骨骼模型,其中单单是颅骨就有45块骨头,被深深的埋藏在18米的岩石中。
0001
评论列表
共(0)条相关推荐
樊锦诗:敦煌石窟研究百年回顾与瞻望(之一)
敦煌石窟泛指敦煌地区及其附近的石窟,其中有代表性的是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是中国中古时期的重要佛教文化遗存。1900年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发现,出土了5万余件从十六国到北宋时期的经卷和文书,不论从数量还是从文化内涵来看,都可以说是20世纪我国最重要的文化发现,从此,以整理和研究敦煌文献为发端,形成了一门国际性的学科——敦煌学。也正是由于藏经洞的发现引导人们重新认识和发现了敦煌石窟。0000中国夏文化考古文献初步计量分析
夏文化是探索中国早期文明的关键节点,是中国考古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早在20世纪上半叶便有学者提出对夏文化的研究,以徐旭生先生偃师二里头遗址调查为肇始,考古学界开始了对夏文化的全面探索至今。近百年的长河中,发表的文章汗牛充栋,内容从探索夏文化的理论与方法到具体遗址的发掘实践,初步勾勒出早期中国文明的形态和夏文化的面貌。我要新鲜事2023-05-06 16:48:150000张越|五四时期史学:走出经学的羁绊
一、进化史观的传入与经史地位的变化中国传统史学一直或隐或显地受到经学的束缚与支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这并不是说,中国史学完全依附于经学而毫无自身价值可言。事实上,中国史学也一直受到来自官方的和其他方面的支持与重视而成为古代学术中的一门显学。从《隋书·经籍志》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史、子、集的传统学术格局,即客观地反映出了这一点。历史上形成的经学与史学的关系既十分密切又错综复杂。0001「考古词条」新石器时代 · 大口遗址
▲大口遗址位置图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的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沙圪堵镇东南,地处内蒙古、山西、陕西交界处附近的黄河北岸。面积约3万平方米。1973年内蒙古历史研究所发掘,下层遗存被称为大口一期,年代相当于龙山文化时期;上层为大口二期,已进入早期青铜时代。该遗址对研究内蒙古西南部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文化的序列、内涵及其与中原地区文化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线索。我要新鲜事2023-05-28 02:01:490000村民挖出龙文物 夜里发出“龙吟声” 上交后被鉴定是国宝
黑龙江的一位老农在自家的菜地里挖到了一件非常特别的铜器,它呈现出一尊龙盘里在底座上的形态,铜质表面虽有岁月的痕迹,但依然不减其威风神气。老农认为这是一件稀世珍宝,于是便私藏了起来。过了一个多月,老农每晚都能听到奇怪的声音,发现是这件铜器显灵了,竟发出了仿佛龙吟的声音。老农吓得赶紧将其上报给了文物局,并详细叙述了自己的情况,认识到个人不能私藏国家文物。我要新鲜事2023-07-14 12:34:22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