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考古为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最新贡献
在“陕西重要考古发现”新闻发布会上,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实习员王红英介绍,在蒋刘遗址中首次发现了仰韶晚期笄形骨器,其功能或与早期纺织手工业有关。还发现了大型环壕和成人墓地,属于近年来仰韶考古特别是仰韶晚期考古的重大发现,是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考古收获。而在该遗址中发现的“割体葬”和“套头葬”,则体现出较复杂的文化内涵。

王红英表示,笄形骨器是古代纺织业和制骨业的重要线索,在蒋刘遗址58座仰韶墓葬中,有27座出土骨器,男女墓葬中均有。出土位置多位于墓主左臂外侧,数量1-37根不等,成束放置,长短不一,器型有别。

在蒋刘遗址中发现了3种类型的骨器,a型是头尖,另外一端平齐,有背有刃,长度一般为16-18厘米 ,无使用痕迹。b型是两头尖,有背有刃,长度一般为30厘米左右,无使用痕迹。c型是一头尖,另外一端有凹槽装饰,长度一般为14-15厘米 ,无使用痕迹。

这些骨器出土位置比较固定,多位于墓主左臂外侧,数量由数件到三四十件不等,成束放置,长短不一,器型有别,功能尚不明了。


在墓葬中数量丰富的笄形骨器是仰韶考古的首次发现,出土位置明确、埋葬背景清晰,其功能或与早期纺织手工业有关,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王红英介绍,在蒋刘遗址中发现的大型环壕和成人墓地是近年来仰韶考古特别是仰韶晚期考古的重大发现,为深入分析关中地区仰韶晚期聚落形态和社会结构提供了重要资料。


“较之仰韶中期,蒋刘环壕规模更宏大、墓葬分级更明显,暗示着蒋刘仰韶晚期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层次分化,是仰韶晚期社会更加迈向文明社会的重要物质体现”,王红英介绍,蒋刘遗址的发掘和研究是陕西地区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考古收获。
王红英介绍,在该遗址中还发现了“割体葬”,此种葬式在新石器时代流行范围广、存在时间长的一种葬俗,一般是将死者的肢体切割后下葬,文化内涵复杂。

蒋刘仰韶墓地内发现集中分布的成人墓葬58座,均为单人仰身直肢葬,“割体”现象较为常见,大多数是手掌或手指被割离。

在发掘中,还发现了在墓主头部套于陶罐中的“套头葬”以及墓主盆腔内留有胎儿碎骨的现象。墓葬中出土随葬品包括骨器、玉器、石器、石串饰、绿松石串饰、陶器等。
蒋刘遗址发掘严格贯彻执行了近年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推行的“片区制”考古工作理念,避免了因不同工程建设对遗址发掘和研究造成的人为割裂,最大限度地保证了蒋刘遗址文物信息和考古资料的完整性和统一性。
古墓真有不灭的“长明灯” 么 专家解释压根没那么神奇
长明灯是我国古代陵墓中常见的照明用具,被认为是为了让逝者在来世能够找到回家的路。在古代,许多君王都非常重视陵墓的建造,会安置大量的长明灯,以便他们死后还可以回到宫殿中,再次进行统治。长明灯是否真的能够长达数百年不熄灭,一直是个神话般的话题。我要新鲜事2023-07-14 12:48:530000张广智:论民国时期中西史学交流的特点
民国时期,具有悠久传统的中国史学开始剥离传统的脐带,艰难地然而终于迈进了现代史学的门槛。在欧风美雨的浸润下,随着西方史学的大步东来,为中国现代史学的建设注入了一种新的活力。那么,民国时期的中西史学交流史,有些什么特点呢?一由欧美直接输入为主,以取代从日本的间接输入。0001重怪龙:同时代最大结节龙科(长5米/上颌仅长1颗牙)
重怪龙是一种甲龙下目的结节龙科恐龙,诞生于1亿1600万年前-1亿900万年前的白垩纪早期,体长虽然只有5-5.5米,但却是当时最大型的结节龙科恐龙的一种,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上颌骨前端是无牙的且尺骨笔直,第一批重怪龙化石是在北美洲美国发现的。重怪龙的体型我要新鲜事2023-05-10 08:22:570000大同云冈石窟的发现 有怎样考古意义(云冈石窟)
大同云冈石窟是古代雕刻艺术的珍宝。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大同云冈石窟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重要的历史价值,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的瑰宝。大同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的武周山南麓,最早由一位名叫昙曜的和尚于公元460年发现。当时昙曜在山中行走时,偶然发现了这座石窟,被壮丽景象所震撼。随后他便开始在此开凿石窟,这一行为引发了之后数个世纪的开凿热潮。云冈石窟我要新鲜事2024-01-25 20:12:43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