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型植食恐龙:朱特龙 体长15-20米(发现于英国怀特岛)
我要新鲜事2023-05-09 02:36:420阅
朱特龙是一种蜥脚下目中的泰坦巨龙类恐龙,体长可达15-20米,属于巨型恐龙的一种,属于植食性恐龙的一种,诞生于下白垩纪时期,长期的生活在远古时期的欧洲,第一批化石也是在英国南部的怀特岛附近发现的。
朱特龙的化石发现

在1887年的时候,理查德·利德克尔就曾提到,威廉·D·福克斯在英国南部的怀特岛布鲁克湾的附近发现了两条蜥脚类恐龙的尾椎骨化石,并且分别将它们标号为BMNH R146a和BMNH 151,但是最初的时候科学家理查德在论文中却意外的将其归类于鸟脚类恐龙,而明显它带有很强的蜥脚类恐龙的特征,但因为那时候关于鸟脚类恐龙的尾巴特征还不太了解,所以便进行了错误的归类。

直到1929年的时候,才由冯·胡恩将朱特龙和另一具化石进行了明确的分类,其中第一只叫做Valdensis,而第二只则命名为Lydekkeri,它们都被认为是泰塔巨龙类恐龙的一种,最终在1993年的时候,由勒鲁夫重新的将其命名并且确定了它的独立属,而之所以将它称为朱特龙,就是因为在5世纪的时候朱特人曾经在这座怀特岛上进行了居住并且最终建立了王朝。
泰坦巨龙类恐龙的特征

泰坦巨龙类恐龙是蜥脚下目中体型最大的恐龙,并且也是目前已知的地球上最重的生物之一,尤其是超龙等体长可达40米以上的恐龙,更是不愧于泰坦这个名称。要知道泰坦在神话中的地位可是比十二主神还高的。泰坦巨龙类恐龙基本上体重都可达到20吨以上,而且普遍都是脖子和尾巴比较长。

泰坦巨龙类恐龙最大的面部特征就是鼻子大,尤其是它们的鼻孔不仅隆起突出,位于头顶,而且异常的硕大,但是它们的牙齿普遍非常细小且密集,大多呈现钉子状核铅笔状,而且大多数的泰坦巨龙类恐龙都是前肢短于后肢的,并且皮肤上带有很多细小的鳞片。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相关推荐
陈淳:酋邦与中国早期国家探源
自张光直在他的《中国青铜时代》(1983年中文版)中介绍了“酋邦”,并将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文化列为酋邦之后,这一术语渐为国内学者所知。然而,由于对这一概念的人类学理论背景缺乏全面的了解,国内一些涉及酋邦的讨论便出现了大相径庭的看法。有人认为它意义重大,有人则认为这一概念不适用于中国。本文试图对酋邦这一概念在中国文明和国家探源中的意义做一探讨,以期能引起国内学术界的更大关注。一、问题与思考0000展览 | 考古江苏,致敬考古先贤,礼赞中华文明——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南京博物院8000年顺山集文化肇始苏北,7000年青莲岗文化孕育江淮,5000年寺墩文明星耀东南;吴越争霸将引春秋波澜,古彭徐州舞动汉韵楚风,六朝金陵形胜虎踞龙盘……经过几代考古人的持续奋斗,江苏考古在探索地域文明、保护文化遗产、服务美好生活上积极作为,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我要新鲜事2023-05-07 15:47:180000建立夏朝的那批人 是否就是从嵩山南的煤山类型而来
我要新鲜事2023-06-19 19:40:480000【考古词条】 旧石器时代 · 下草湾人
▲下草湾位置图位于双沟镇东南8公里处的下草湾引河东岸,是江苏省发现最早的古人类遗址。▲采集到的下草湾人胫骨1954年6月,中国科学院院士、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所长杨钟健教授在下草湾考察时,采集到一段长15.27厘米的骨化石。经研究确定为人的股骨化石,是新世晚期人类化石,距今约4-5万年,属晚期智能人,被命名为“下草湾新人”,考古界称为下草湾文化。▲胫骨各方位图我要新鲜事2023-05-28 18:59:22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