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食肉恐龙:阴龙 体长仅2米(被质疑是组合化石)
我要新鲜事2023-05-09 05:40:360阅
阴龙目前的状态属于疑名,并没有确定出明显的种属,曾经有科学家提出它或许是一种兽脚亚目恐龙的可能性更大,诞生于白垩纪初期,并且属于小型恐龙的一种,不过也有人认为阴龙是嵌合体化石,实际上并不存在这种恐龙。
阴龙的外形特征

阴龙的体型比较迷你,只有2米长,但是主要以肉食为主要食性,所以它的身材并不瘦弱,反而非常的粗壮有力,最有特点的是它的人字形骨骼上下高,而下侧的中间带有非常明显的沟壑痕迹。第一批化石发掘之后,曾经有一位叫做Delclear专家也在尼日尔发现了阴龙化石,其中包含了左胫骨和脊椎骨,而这可能表明它属于兽脚亚目恐龙的一种。
阴龙的化石发现

最早的一批阴龙化石是在尼日尔撒哈拉沙漠的阴-特端弗地区发现的,所以才因此而得名阴龙,不过据说当时发现的这批化石并不完整,只有25节脊椎化石碎片而已,只能知道阴龙可能是诞生于上白垩纪时期的贝里亚阶到巴列姆阶,所以并不能对其进行非常详细的了解和分析,因此阴龙现在还是处于疑名状态,而且没有明确的种属关系。

阴龙的化石是在1960年的时候由艾伯特·拉伯命名的,除了最早的一块化石碎片之外,其实还有四处其他的地点也发现了阴龙化石,被列为了副模化石标本,基本上都是脊椎骨,此外恩斯特·斯特莫还曾经在埃及也发现了三块脊椎骨化石,当时也被认为是阴龙属的恐龙,而以上的这些化石几乎全部都被存放在博物馆之中。

不过也有科学家考虑到这多处的阴龙化石距离过于遥远,并且大多比较碎片化,所以他们也认为这些阴龙化石很可能是嵌合体,也就是像大连鸟一样,不同部位的化石是由不同动物的骨骼组合而成的,所以至今才一直无法明确它的种属,不过这也只是一个猜想,并没有证实。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相关推荐
郭静云:“明”出自地
【编者按】“神”与“明”的形象、内涵及其历史流变,是理解《天神与天地之道:巫觋信仰与传统思想》一书的关键。春节前曾摘发郭静云教授之《“神”自天降》,现继续摘发“明自地出”,以与之呼应。二文均出自《天神与天地之道:巫觋信仰与传统思想》下编第三章第三节“自然神明观:从信仰到哲学”之一部分。谨以此文祝戊戌岁生机勃发,天地和谐。1、商文明“地明出入”的形象观念(1)甲骨文中“明”字的本义和字形考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8:03:530000吴晓筠:中国的“原史时代”
“原史时代(PROTOHISTORY)”这一名词的使用在国外已是行之有年,但在中国学术圈内受到注意则是最近的事。在文献发达的背景之下,学者除了对何谓“中国原史时代”有争议外,许多人更认为中国古史上并不存在“原史时代”。这里试图由西方对原史时代的定义入手,简单的讨论西方所谓的“原史时代”在中国的古史研究上的地位,以及“中国原史时代”有别于西方总结出来的原史时代法则所表现的特征。何谓“原史时代”0000邵晶:论石峁文化与后石家河文化的远程交流——从牙璋等玉器说起
#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石峁和石家河都是当年入选年度十大考古的热门遗址,而且也不只一次入选。这两个分别是陕北高原和江汉平原的核心性超大遗址。对于这两个遗址的研究有利于我们认识不同区域的文明化和国家化。对这两个遗址的比较和联系则可以从更广阔的视野看待早期中国华夏大地那波澜壮阔的文化互动!石峁领队邵晶老师这篇文章则从史前几件特殊的玉器入手,讲述了石峁和石家河两大集团间的远程文化交流。我要新鲜事2023-05-29 11:57:510000中华文明早期历史研究 | 仰韶文化与华夏文明——从农业起源到城市革命
作者:张海仰韶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的一支重要考古学文化,在中国史前社会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研究表明,仰韶文化之中孕育了诸多华夏文明的核心基因,仰韶文化在中原地区的发生、发展和繁荣壮大的过程也正是华夏民族从“农业起源”到“城市革命”的早期文明化进程。因此,对仰韶文化的深入研究是我们探寻华夏民族起源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关键。0000末代皇帝溥仪首次领到新中国工资,立刻买了样东西,感叹来之不易
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5:23:5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