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玛依龙:大型鲨齿龙科恐龙(于中国新疆出土)
我要新鲜事2023-05-09 07:58:150阅
克拉玛依龙是一种鲨齿龙科恐龙,属于大型食肉恐龙的一种,体长可达11米,重约4吨左右,生存于1亿4000万年前的白垩纪早期凡蓝今阶,因它的第一批化石是在中国的新疆克拉玛依市发掘的,所以才以当地的地名进行了命名。
克拉玛依龙的外形特征

克拉玛依龙的脑袋相对身体来说,比例较大,但是它的吻部较窄,是呈现前尖后宽的三角状,并且有部分特征和角鼻龙非常相似,在眼睛的上方带有一定的骨质突起,被认为和假鲨齿龙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主要是依靠强壮的后肢行走,有着非常硕大的眶前孔。
克拉玛依龙的体型

克拉玛依龙的体型和蜀龙差不多大,体长可达11米左右,加上它还有着尖锐的犬齿和锋利的爪子,所以它被列入了大型食肉恐龙的行列,在目前已经发现的770多种恐龙品种中,它的体型算是排名靠前的,达到了147位。
克拉玛依龙的化石发现

克拉玛依龙的第一批化石是在中国新疆的石油之城“克拉玛依市”发现的,当时据说是1988年的时候,中国和加拿大联合恐龙考察队意外的在鄂尔多斯盆地发现了一块下颌骨,最终才完成了发掘,发现了上下颌骨的右侧碎片化石,于是也给这种恐龙命名为石油克拉玛依龙。
克拉玛依龙的种属关系

克拉玛依龙由于过去的化石出土非常稀少破碎,所以它最初并没有明确的被归于哪一个种属中,长期处于疑名状态,只被怀疑和坚尾龙类有着一定的亲缘关系,但是之后有科学家观察到颌骨化石上有着齿骨深沟槽,所以才将其和鲨齿龙科恐龙联系在一起,直到2011年的时候,才将其确立为与原鲨齿龙并列的姐妹品种。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相关推荐
罗新:花剌子模的成吉思汗山丘
我要新鲜事2023-05-26 07:35:260000老人看童书是什么感觉?我最近读了一本这样的书
【书评】“老人”看童书是什么感觉?本文作者倪方六已过了“六一儿童节。最近收到友人寄赠的一套作品,一看却是“童书”,书名叫《米娅当家》。这对已进入“老年”的我来说,很意外,觉得有趣。我平常阅读的全是文史类、工具书,翻一下这书书,倒是轻松,还勾起了我的“小时候”,我的芳华……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2:15:280003“改革先锋”樊锦诗 为考古独守敦煌41年 新婚丈夫 我妥协了
敦煌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瑰宝之一,而在保护这些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有着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女性——樊锦诗。她在敦煌研究所工作了整整41年,为了保护文物甚至与新婚的丈夫分居19年,这种甘愿奉献、开拓进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樊锦诗和她的丈夫彭金章是大学同学,他们在上大学的时候就认识了。当时大学还不能谈恋爱,但是彭金章一直默默地关心着樊锦诗,在她心里慢慢地也将自己的心给了这个默默对自己好的男人。我要新鲜事2023-05-13 03:38:580000李峰:从早期中国看世界史:以国家形态和政府职能为中心
因为不想重复《早期中国》这本书里的观点,所以我选了“从早期中国看世界史:以国家形态和政府职能为中心”这样一个题目。它来自我两年前写的一篇文章,将收在BloomsburyCulturalHistoryofTechnology这本书里,是其中的第七章。文章内容和《早期中国》这本书有关系,但更多的采取比较的视角,主要想从中国早期研究,特别是西周研究的经验上重新回头来看早期国家的不同发展途径。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7:55:270000古代清明节有一项极重要风俗,皇帝都要参加,可惜现在消失了
古人为什么要在清明节“改火”?清明节又要到了,大家都在忙着上坟。上坟是古代清明风俗之一,但古代清明节还有很多风俗,不少已消失了,比如清明改火,可能现在有不少网友都不知道。(古代寒食祭墓)在古代清明节中,“改火”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活动,皇家都要参加,还会赐新火给臣僚。这一如今不再流行的节俗,曾给古人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古人为什么要在清明节“改火”?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9:23:12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