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沟龙:云南小型肉食恐龙(体长1.5米/酷似鸵鸟)
我要新鲜事2023-05-09 09:13:251阅
芦沟龙是一种角鼻龙下目恐龙,生存于三叠纪末期到侏罗纪早期的这个时间段,体长只有1.5米左右,属于肉食恐龙之一,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在眼部的泪腺处长有一个非常显眼的骨质突起。芦沟龙的第一批化石就是出土于中国的云南省芦沟桥,所以才以地名进行了命名。
芦沟龙的体型

芦沟龙属于小型肉食恐龙的一种,体长仅仅只有2米不到,普遍在1.5-1.7米左右,在770多种恐龙中排名仅仅只在527位,相当于现代一只鸵鸟的大小,就像似金娜里龙一样,不过芦沟龙之所以会这么长,也是因为脖子占到了很大的比例,主要是为了保持更好的视野,便于躲避危险或者捕捉猎物。
芦沟龙的外形特征

芦沟龙属于双足恐龙,所以它的后肢非常的粗壮且修长,就像鸵鸟一样,奔跑速度是很快的,不过它的脑袋非常小且尖,有着极为细长的脖子和硕大的眼睛,能够在丛林中保持超强的视野。从嘴巴中大量的细小尖牙可以看出它属于肉食恐龙,虽然它的前肢很短,但抓握猎物是完全不成问题的。
芦沟龙的生活习性

芦沟龙常年生活在丛林中,所以经常会在游荡的时候把脑袋和脖子不断的挺直抬高,并且四处张望,除了是在避免大型肉食恐龙的袭击之外,它们也是为了能够一眼就看到其他的小型脊椎动物,甚至是昆虫,从而在第一时间快速的飞奔过去,使用前爪和牙齿狠狠的抓住猎物,在奔跑的时候长尾巴会高高翘起,这样能够保持最大的平衡力,更便于提升奔跑速度。
芦沟龙的化石发现

芦沟龙的第一批化石是在中国的云南省冯家河组发现的,其中仅仅只包含了少量的颅骨化石,其中大部分都是吻部,能够在泪腺处明显的看到一个小型的骨质角状物,最终也因为这点被归类于角鼻龙科,而在1948年取名的时候则是为了纪念北京芦沟桥发生的七七事变。
0001
评论列表
共(0)条相关推荐
日享一书WJz01《镇江吴文化研究》
前两天写论文找资料,一篇《宁镇地区吴文化台形遗址与土墩墓的发掘研究》确实没有,而这文章所在的文集《镇江吴文化研究》也是哪都找不到。所以,心一狠到孔夫子上一查,还真有,最便宜的才18块,加上邮费才26,果断下单。我要新鲜事2023-06-01 11:04:550000讲座:魏兴涛:中原地区近年考古发现与文明化进程新认识
本文为“天下文明:中华文明肇始阶段中原与四方的互动”高端论坛第二场讲座纪要。一、考古学研究中华文明起源历程概况探源工程魏兴涛研究员指出,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历程。首先是“文明古国”说兴起。1900年,梁启超提出“地球上古文明祖国有四:中国、印度、埃及、小亚细亚是也。”这是在八国联军侵华、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背景下,中国知识界提出的一种令人振奋的学术见解。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6:22:040002学习:中国古代陶瓷专题:辽代陶瓷
辽代是契丹族在中国北方建立的政权,时间约在五代~北宋时期,与中原汉地及西域各国都有密切的关系。契丹人在文化上兼容并蓄,学习汉人设窑烧造陶瓷,开创出独树一格的陶瓷艺术。辽代陶瓷取材于当地黏土,大部分的器物用陶土制胎,只有少数仿定窑的白瓷用瓷土制作,但是坊间还是统称「辽瓷」。此时的产品既有中原类型,也有游牧风格的形制,本文选取五件典型器物,介绍它们的特色。1.黄釉长颈瓶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3:00:200000中国考古百年 | 考古的历史情怀——中国考古学诞生百年感想
作者:昝金国进入2021年,考古学在中国诞生整整100年了。考古,对中国这样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的国家而言,起步并不早,说是舶来品,或应不为过。但植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后,厚重的文化滋养,再加一代代诸如李济、董作宾、裴文中、梁思永、吴金鼎、苏秉琦、夏鼐等考古人的筚路蓝缕、殚精竭虑,使其在当下根深蒂固、茁壮成长、枝繁叶茂,越来越具有中国特色,铸就了中国风格,进而彰显中国气派。0000常怀颖|由碎而通:中国考古的路线图
一百年前,初春四月,瑞典人安特生骑着毛驴二进仰韶村。他定想不到,一百年后考古学在中国这般地欣欣向荣,他更意识不到,自己接下来在仰韶村的工作,会成为中国考古学诞生的标志。那时,考古学成为一门系统的学科还不足百年。这门以物质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学科非常年轻,但自诞生即迅速被知识界理解和接纳,进而影响史学界修整固有认识。这在讲究积淀和传承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是不多见的。安特生(来源:kknews.cc)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0:28:2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