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沟龙:云南小型肉食恐龙(体长1.5米/酷似鸵鸟)
我要新鲜事2023-05-09 09:13:251阅
芦沟龙是一种角鼻龙下目恐龙,生存于三叠纪末期到侏罗纪早期的这个时间段,体长只有1.5米左右,属于肉食恐龙之一,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在眼部的泪腺处长有一个非常显眼的骨质突起。芦沟龙的第一批化石就是出土于中国的云南省芦沟桥,所以才以地名进行了命名。
芦沟龙的体型

芦沟龙属于小型肉食恐龙的一种,体长仅仅只有2米不到,普遍在1.5-1.7米左右,在770多种恐龙中排名仅仅只在527位,相当于现代一只鸵鸟的大小,就像似金娜里龙一样,不过芦沟龙之所以会这么长,也是因为脖子占到了很大的比例,主要是为了保持更好的视野,便于躲避危险或者捕捉猎物。
芦沟龙的外形特征

芦沟龙属于双足恐龙,所以它的后肢非常的粗壮且修长,就像鸵鸟一样,奔跑速度是很快的,不过它的脑袋非常小且尖,有着极为细长的脖子和硕大的眼睛,能够在丛林中保持超强的视野。从嘴巴中大量的细小尖牙可以看出它属于肉食恐龙,虽然它的前肢很短,但抓握猎物是完全不成问题的。
芦沟龙的生活习性

芦沟龙常年生活在丛林中,所以经常会在游荡的时候把脑袋和脖子不断的挺直抬高,并且四处张望,除了是在避免大型肉食恐龙的袭击之外,它们也是为了能够一眼就看到其他的小型脊椎动物,甚至是昆虫,从而在第一时间快速的飞奔过去,使用前爪和牙齿狠狠的抓住猎物,在奔跑的时候长尾巴会高高翘起,这样能够保持最大的平衡力,更便于提升奔跑速度。
芦沟龙的化石发现

芦沟龙的第一批化石是在中国的云南省冯家河组发现的,其中仅仅只包含了少量的颅骨化石,其中大部分都是吻部,能够在泪腺处明显的看到一个小型的骨质角状物,最终也因为这点被归类于角鼻龙科,而在1948年取名的时候则是为了纪念北京芦沟桥发生的七七事变。
0001
评论列表
共(0)条相关推荐
考古发现一老年男墓主用多名妙龄女子殉葬,意外还不只这个
长子口墓发现的殉人本文作者倪方六我在五月的“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中,谈了河南鹿邑长子口墓葬的考古发掘情况。其实,关于这座西周贵族大墓,有许多谜团至今未能解开,虽然考古报告已公开表多年,但此后的实质性的研究并无多大进展,比如殉人的问题,研究就不是太深入。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2:02:400000讲座:孙华:《石窟寺考古方法说——以涞滩二佛寺为例》
本文为“纪念宿白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石窟寺考古系列讲座”第七讲的讲座纪要。主讲人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孙华教授,主题为《石窟寺考古方法说——以涞滩二佛寺为例》。现将讲座纪要摘录于下,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讲座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概述了考古学和系统论指导下的石窟寺考古方法。第二部分以近年重庆合川区涞滩二佛寺的考古工作为例进行具体分析。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3:52:310000祝贺!2021全国十佳文物藏品修复项目揭晓
作者:文博中国10月20日,由中国文物学会、中国文物报社主办,南京百会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协办的“2021全国十佳文物藏品修复项目推介活动”终评会在京召开。由文物修复、文物保护、科技考古、博物馆等相关领域的15名专家组成终评委员会,经过材料审阅、项目汇报、专家询问、综合评议,实名投票遴选出“2021全国十佳文物藏品修复项目”和“2021全国优秀文物藏品修复项目”。2021全国十佳文物藏品修复项目0000一个流传千年的传说,帮助专家找到了九座古墓,墓主人至今成谜
盗墓这件事一开始是最为丧尽天良的职业,可是近些年却慢慢的被大家所追崇了,究其原因其实也就是因为几本书罢了,这里小编就不一一赘述了,不过这片文的主人公可不是盗墓贼,而是一座坟墓,并且是一墓九连的九子墓。我要新鲜事2023-05-14 03:04:270000夏朝的存在该如何去证明 学者:在夏代卜骨上发现了“夏”字
1991年,在河南密县黄寨的一个二里头文化灰坑中,考古学家发现了一片保存完整的卜骨。这片卜骨长23.6厘米,宽6厘米,上面有5个圆形的灼烧痕迹,最引人注目的是上面的几个符号,其中一个很可能是表示"夏"的字。我要新鲜事2023-09-10 20:32:1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