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龙:最原始的巨型植食恐龙(生于三叠纪/长8米)
我要新鲜事2023-05-10 07:39:490阅
板龙是一种蜥脚亚目恐龙,体长最多可达8米,诞生于2.2亿年前-2亿年前的三叠纪中期,在当时最大的植食性动物也只有现代的猪一样大,所以板龙出现之后它就成为了目前发现的最早期的巨型植食性恐龙,第一批化石出土于欧洲的西部地区。
板龙的体型

板龙的尺寸堪比现代的一辆公交车,虽然8米的体长在目前已经发现的770多种恐龙中并不算很大,只能排名到275位,几乎和锐龙差不多,但是在三叠纪中期的时候出现的植食性动物中,最大的也只有一只猪的大小,和板龙整整相差3-5米,而板龙之所以会生长的这么长,也是因为它们需要够到更高处的树叶,以便于更多的取食。
板龙的外形特征

板龙虽然属于蜥脚类恐龙,但是它的四肢并不是长短相同的圆柱形大象脚,而是非常类似于兽脚亚目恐龙的指爪状,它的前肢比后肢短很多,因此偶尔也会使用后肢进行站立,躯干则有着典型蜥脚类特征,呈现圆筒状,并且脑袋很小,但脖子和尾巴很长,单单是尾椎就至少发现了14节,而颈椎骨也达到了9节。板龙长有非常狭窄的颊囊,能够有效避免食物外露,并且嘴中还长有数十颗叶状牙齿,方便消化植物。
板龙的生活习性

板龙属于三叠纪时期最大的恐龙,因此使得它的体温升高时会非常难以散热,所以在旱季来临的时候,板龙就会缺少食物,并且感到难受,所以最终它们有了非常独特的迁徙习性,据说板龙大多会群体一起进行迁徙,有时还会跨越沙漠,最终忍受口渴来到海边,但也有不少群体迷路,从而没能走出沙漠。板龙在进食的时候一般会将前肢抬起,趴在树上,而后肢和尾巴就能作为支撑。
板龙的化石发现

板龙属于欧洲最典型且常见的恐龙之一,和梁龙、雷龙等典型的蜥脚类恐龙不同,它很可能是与这些恐龙平性进化的一个分支,最终演化出了不一样的外形。板龙的化石中占比最大的就是长头板龙,它的化石几乎遍布欧洲,在德国、法国瑞士等地都能找到,但是恩氏板龙则只在德国的巴伐利亚州发现。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相关推荐
现场 | 六棱山下跑断肠,挖土干饭双双忙!看人大师生如何开展地质调查
赵玮婧2021年5月10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2018级考古学专业9名本科生,在王晓琨、陈晓露两位老师的带领下,前往山西省大同市吉家庄进行田野考古实习。一行人在地质调查过程中合影留念我要新鲜事2023-05-07 15:37:470000三星堆的文明 和山海经神话不谋而合(三星堆秘密)
三星堆文明和山海经有很多重叠的部分。说到关于上古文明记载最多的书籍,山海经无疑是首当其冲,相信大多数人呢都知道山海经这是一本涵盖了奇花异草、生物地理奇观以及传奇故事的珍贵古籍,全书,现存是18篇,分别是大荒经四篇,放山经五篇,海内经四篇、海外经五篇。三星堆出土的文物则是进一步证实了山海经中所记载的内容,而青铜神树的出土更是将山海经推上了热搜,因为这棵青铜神树与书中的描述。山海经记载我要新鲜事2023-03-25 02:29:010000观影:百年考古发现最早的中国——二里头遗址
#博物馆故事#作为一个曾经在二里头遗址挖过土,写过关于二里头遗址的文章,算是出身二里头的人,整天耳濡目染对于二里头遗址的那些信息早已了然于胸。不过看到网上新出来的关于二里头的片子还是喜欢看看,可以说是温故而知新吧。小时候就看过凤凰卫视王鲁湘先生主持的《文化大观园》节目,是一档很不错的文化类节目。时值考古百年,人家也推出了一些列片子,其中一个是关于二里头的。片子内容不多说,正如下边的截图所说。我要新鲜事2023-05-31 21:24:430001中秋预热,讲个中国的普罗米修斯,唐明皇从天上盗回仙曲的故事
欢迎关注“考古学了吗”,考的是古,说的是今,希望我们都能有所收获。马上就要中秋节了,讲个与唐明皇、《霓裳羽衣曲》有关的中秋传说,当作开胃前菜。唐人小说集《唐逸史》《集异记》《龙城录》等,都记载了一个唐明皇在中秋节夜游月宫的故事。后来,这个故事越传越广,宋人写诗、明人画画、元人编杂剧、清人唱戏本,都在讲这个故事。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1:23:190000荐书:李零:《波斯笔记》
北京大学李零教授的近作《波斯笔记》,从中国的视角看波斯,也从这个方向看西方、看世界。李零的三次伊朗之行,都有摄影师随行,拍摄了许多令人赞叹的资料照片。《波斯笔记》中的图片,不但在视觉上有震撼人心的效果,而且以其资料的完整性,做出了当代中国域外考古、考察的非凡贡献。以下横屏长图呈现波斯波利斯《蕃臣职贡图》(阿帕丹北阶),图片精美清晰的程度,更胜于观看原迹。我要新鲜事2023-05-28 03:04:05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