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嘴龙:中国小型恐龙(长2米/嘴巴类似鹦鹉喙)
鹦鹉嘴龙是一种角龙亚目下的鹦鹉嘴龙科恐龙,诞生于1.32亿年前的白垩纪早期,体长普遍可达2米左右,体重仅80公斤,属于小型植食性恐龙的一种,它主要就是以鹦鹉喙状嘴巴而得名,属于非常早期的角龙类,所以基本上没有生长角或者尖刺,第一批化石是在中国辽宁省的义县组发现的。
鹦鹉嘴龙的体型

鹦鹉嘴龙可以统指所有鹦鹉嘴龙科恐龙,因此体型也是各有不同,不过普遍在1-2米之间,其中颅骨则多为2.8厘米左右长,属于非常迷你的恐龙之一,在目前已经发现的770多种恐龙中排到了504位,几乎还不如现代的一只山羊大,类似于似鹈鹕龙、彩蛇龙以及帕克氏龙等。
鹦鹉嘴龙的外形特征

鹦鹉嘴龙的颅骨前端非常短且圆润,眼窝之前的部分只能占到整个颅骨的40%长,比其他任何的鸟臀目恐龙都要短上不少,这也是它的鹦鹉鸟喙状嘴巴导致的,它的喙状嘴几乎都是由角质包裹,所以能够非常轻易的切割植物。鹦鹉嘴龙的牙齿呈现叶状,上颌骨比下颌骨更长,前肢长有四指,其中第四指出现了退化,后肢较长。鹦鹉嘴龙虽然属于角龙,但是面部除了颧骨会稍微突出以外,基本上都是平坦的,只有部分鹦鹉嘴龙可能存在眉骨或者脸颊长骨质角的情况,比如西伯利亚鹦鹉嘴龙等。
鹦鹉嘴龙的生活习性

几乎所有的鹦鹉嘴龙都生活于白垩纪早期的亚洲,所以它们大多是以白垩纪生长的优势植物为食的,比如蕨类植物、苏铁以及松柏类等,尖锐锋利的鹦鹉嘴就是为了这一食性而生。当然鹦鹉嘴龙为了更好的消化,还会吞噬胃石来辅助消化系统,最多的可达50颗,全部都储存在沙囊中,就像现代鸟类一样,它们主要生活于河流或者湖泊附近。
鹦鹉嘴龙的化石发现

鹦鹉嘴龙的化石大多分布于中亚地区,尤其是在蒙古国和中国最多,部分鹦鹉嘴龙可能还长有羽毛,比如中国出土的鹦鹉嘴龙标本上就发现了覆盖物痕迹,并且西伯利亚鹦鹉嘴龙也被证实尾巴上带有长毛。鹦鹉嘴龙的第一批化石是在中国辽宁省出土的,这批化石中包含了34具未成年个体和一具成年个体,所以科学家认为它很可能是恐龙亲代抚养习性的最佳证明。
王世民:李济的生平及其学术贡献
我国学者从1920年代末期开始进行科学的考古发掘,是近代考古学在中国诞生的重要标志。而这同李济的名字是分不开的。李济在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史上筚路蓝缕,有其卓著的开创之功,是我国考古学界值得纪念的老前辈。0002台北故宫博物馆里的白菜 集古代工艺之大成(最贵白菜)
台北故宫博物馆举世闻名的镇馆之宝翠玉白菜,是世界上最贵的一颗白菜,同时也是每一个远道而来的游客必打卡的文物,没有之一。其致明程度更是达到了不见白菜,虚此一行的地步。翠玉白菜通体是在一个半白半绿上等的翡翠玉上雕刻而成,100%的还原了一颗白菜的形象,白菜根茎和叶片上的纹路都清晰可见,工匠在方寸之间抄写实的雕刻手法逼真而细腻。雕刻巅峰我要新鲜事2023-11-26 20:17:110000热河龙:辽宁小型杂食性恐龙(长0.8米/距今1.25亿年前)
辽宁省是中国发现恐龙化石最多的地方,目前已发现35种,其中很多都是小型恐龙,比如今天要介绍的热河龙,接下来就随小编一起去了解看看。热河龙基本资料体型:热河龙是一种中国的小型恐龙,它体长0.8米,比棒爪龙小一点,体型在已知774种恐龙中排第678位,生活在距今1.3亿年-1.25亿年前的早白垩世。我要新鲜事2023-05-08 16:47:450001安徽发现西施与范蠡合葬墓,范蠡归隐去向新说法,地名因西施而来
西施夫妻墓本文作者倪方六西施,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越国人,又称西子。其在史上实有其人。《吴越春秋·勾践十二年》有这样的记载:“乃使相者国中得苎萝山(今浙江绍兴诸暨苎萝村)鬻薪之女,曰西施、郑旦。饰以罗榖,教以容步,习于土城,临于都巷。三年学服而献于吴。”赵王为什么要献美女?目的是让她们去“祸国”,搞垮吴国。谁去献的?越王安排相国范蠡将二女亲自送到吴国。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7:50:360000原栉龙:北美洲大型食草恐龙(长8米/距今6800万年前)
在恐龙时代,曾生活着许多大型食草恐龙,它们遍布全球,尽管恐龙灭绝已久,但依然留下了许多痕迹。今天小编要为大家介绍的是原栉龙,,它生活在7300万年前的北美洲,是一种鸟脚下目中的鸭嘴龙科恐龙,体长可达8米,接下来一起去认识看看。原栉龙基本资料我要新鲜事2023-05-09 23:30:02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