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潘龙:侏罗纪第三大肉食恐龙(长12米/顶级掠食者)
我要新鲜事2023-05-10 13:05:450阅
依潘龙是一种兽脚亚目下的异特龙科恐龙,诞生于1.48亿年前的侏罗纪晚期,根据目前发现的唯一化石标本可以预估出它的体长为12米左右,体型在侏罗纪时代生存的肉食恐龙中排到了第三位,第一批化石是在北美洲的美国发现的。
依潘龙的体型

依潘龙属于异特龙科恐龙中的第二大物种,体长普遍可达12米,体重也达到了6.5-7吨,臀高更是有3.5米,相当于现代的一层楼高,在侏罗纪晚期的时候,算是当时最顶级的掠食者之一,仅次于体长14米的食蜥王龙,类似于后凹尾龙的体型。
依潘龙的外形特征

依潘龙的整体看起来非常魁梧,后肢肌肉发达有力,尾巴也非常挺直粗壮,所以它奔跑起来非常迅速且平稳,而它的前肢则长有极为锋利的指爪,再加上它嘴中长有极为尖锐的犬齿,能将大块的肉类或者大型猎物一下子撕裂开来,综合这些因素也使得它登上了侏罗纪时食物链的最顶端。依潘龙也有着异特龙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它的鼻骨上长有细小的角状冠饰,主要是由泪骨延伸而来的。
依潘龙的生活习性

依潘龙主要是以同一环境中的植食性恐龙为食,尤其是剑龙科、蜥脚龙类等,大多会采用集体式或者伏击式进攻的捕猎方式,有时还会用上颌骨来直接撞击猎物。而且依潘龙的奔跑速度也非常快,这主要是因为它长有非常挺直的尾巴,不仅能保持平衡,而且摆动时还能阻止其他动物的侵扰。
依潘龙的化石发现

依潘龙最早的一批化石是在美国的科罗拉多州发现的,这批化石埋藏于莫里逊组地层中,完整度并不高,其中包含了三节脊椎、鸟喙骨以及一块跖骨,最初的时候科学家还认为这是一种蜥脚类恐龙,但之后才将其归于兽脚亚目下的异特龙科,并且估算出它的体重下限可能也达到了6.5吨左右。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相关推荐
甘肃挖掘出的大型古墓 专家却连墓志铭都不敢看
墓志铭上有珍贵的丝绸不能随便动。自夏、商、周以来,中国一直用厚葬的传统来表达人们对亲人的悲痛。因此,在众多珍贵的古墓中,会有大量珍贵的文物记录着当时的风土人情,为后人研究当时的历史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唐代大墓我要新鲜事2023-08-23 17:32:570000九万里风鹏正举 ——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2022年成果回顾
2022年,我们和上海人民一样,经历了疫情的严峻考验。但是,在学校、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各级领导的正确指导下,在全系各位老师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国多家考古研究机构研究人员的鼎力相助下,大家努力发挥积极作用,继续为建设复旦大学考古学科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我要新鲜事2023-05-06 15:57:240000最难被推翻的王朝,存在300多年,却历经了400余次农民起义不倒
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6:18:580000北京门头沟红色革命文物的区域特征浅析
门头沟区是北京地区红色资源丰富的革命老区,从1920年党的早期组织到门头沟京西矿区传播马克思主义火种开始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门头沟区红色资源共计125处,涉及全区117个村,在全区138个村中占比将近85%(84.78%)。我要新鲜事2023-05-06 22:42:030002谢一峰:破碎与重生:从铜雀台到七宝台
田晓菲的近著《赤壁之戟:建安与三国》对曹魏都城中最具政治象征性的景观铜雀台的分析,与巫鸿、郑岩等对艺术碎片、废墟的研究可谓异曲同工。铜雀台从曹魏时的高耸云端俯眺八极,到北齐时让位佛塔被废弃,直至宋时破碎后的铜雀瓦制成铜雀砚,贯穿起的是政治、文学的曲折变迁史,废墟碎片本身不断产生新的意义。而类似武则天时代的七宝台这样融入了新建筑的残片,或许又有另一段不同的新生故事。壹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1:18:1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