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千年古墓葬一九岁女孩,陪葬品达230件,其中一件如今成国宝
十三朝古都,上世纪五十年代,意外之间,突显一座隋代墓葬,规格极高。而墓主人身份更引来无数猜想,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墓主人是位年仅九岁的小女孩。随着探索的深入,铭文壁画绚丽非常,墓主人名唤李静训,家世显赫,兼备北周、隋两朝皇室血统,尊贵无比。步入这千年古墓,探索历史的真相……墓中一尊长方石棺椁,其中一具宫殿形状的石棺雕刻,斗拱结构、莲花纹瓦当、庐舍居所、壁画彩雕一应齐备。

阴森可怖之下,又有谁能想到,一切都是源于亲情的离别苦痛和惆怅。风烛残年的老人对于亲人离世的苦痛哀愁,即贵为皇亲贵戚,富有天下又如何?却只能徒费辛劳,祭奠亡灵而已。为了祭奠公主,随葬品也是穷极奢华,石棺里塞满了金玉首饰,共计230余件,遗体之上多层锦绣绸缎,全身随葬金玉宝珠器具更数不胜数。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项下项链:链身由28颗嵌金球熔铸,续以细密金丝编织连接,垂饰以鸡血石、青金石和珍珠,上端附着一块凹刻鹿角的青金石。
其时,李母为宇文娥英,其外婆为杨丽华,隋文帝长女,隋炀帝姐姐……她前半生在动乱中度过。自然,朝堂颠倒几次下,历经坎坷的杨丽华对这唯一的女儿自是宠爱有加,还虑及后事,亲自择婿。被青眼相加的李敏同样不凡,其祖李贤为北周骠骑将军、河西郡公,父亲李崇随北周武帝宇文邕平齐,后又效力于隋文帝杨坚,官至上柱国,但在开皇三年的反击突厥战争中殉国。隋文帝心有愧疚,便将李敏接进宫中抚养。话说这美少年风流倜傥,在隋杨皇室的支持下,仕途大顺,最后官至光禄大夫。而李静训便是李敏与宇文娥英的第四女。

李静训自幼被外祖母杨丽华接进宫中抚养,倾心照料。可好景不长,大业四年,在前往汾阳行宫时,不幸染病夭折,年仅九岁。随后便以以极高规格礼制予以厚葬,并被破例葬在长安万善尼寺内。此外还在墓葬周边广建高大的楼阁和宝塔,用于诵经超度。此后历经混乱战火,改朝换代,世事变迁,高楼巨塔早已化为青烟,而这段故事也无人知晓,直到千年之后的1957年,西安市的一次城市建设活动才意外发现这颗沧海遗珠:
一个原本早已湮没在青烟古籍中再无人知晓的往事,千百年后,虽如蜉蝣般短暂却如同惊鸿一瞥,草略人世繁华,道尽世事沧桑。
其后,隋炀帝起初也并未违背保全宗室的承诺。但天有不测风云,隋末动乱,风云乍起,令众叛亲离的杨广十分恐慌,而一则谶语直指李敏。杨广以自杀为条件来保全宇文娥英。而她竟听从了宇文述的蛊惑,上表诬告反侧,结果遭至全族屠戮,宇文娥英亦被赐死。

七年后,曾风光一时的李家轰然倒塌。又四年,隋朝覆灭。一缕青烟而已,尽赴沧桑
揭秘中国不敢挖五大墓背后的隐情
在中国有5座很神秘的古墓,至今为止都不敢挖掘,这五座古墓分别是秦始皇陵、武则天乾陵、沈万三墓、曹操的高陵和成吉思汗的陵墓。1.秦始皇陵我要新鲜事2024-08-04 16:32:1700010明定陵开棺50年,该不该挖仍是最大争议 周恩来批准了郭若沫等6人发掘上书,再要挖他否决了,只说一句话
明定陵考古纪事本文作者倪方六今年(2017年),距明定陵主人棺椁开启时间,正好是50年。50年来,关于这座帝王陵考古的是是非非一直没有停止。其中最大的争议是,明定陵到底该不该挖。(1957年明神宗棺材打开后,朱翊钧早已腐烂,骸骨暴露)明定陵的主人叫朱翊钧,明穆宗朱载垕的第三子,民间都称他“万历皇帝”,系明朝第13位皇帝。1572年,10岁时开始当皇帝,到1620年病死,在位长达48年。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7:54:160000余论:他们为什么炼铜?为什么难以发现?(冶金起源系列之十)
【编者按】中国冶金技术起源于何方何时?对这一问题的探索,是涉及到中国文明起源与发展的重大命题。郭静云教授团队近期刊发《中国冶炼技术本土起源:从长江中游冶炼遗存直接证据谈起》(郭静云、邱诗萤、范梓浩、郭立新、陶洋等著,全文分上下篇,分别刊发于《南方文物》2018年3期和2019年3期)。我要新鲜事2023-05-26 00:09:340000「考古词条」青铜时代 · 令彝
西周早期青铜器,又名夨乍父丁彝。作器者为夨令,因又称夨令彝。相传1929年于河南洛阳马坡出土。著录者每误认此彝为二器,实仅一器。今在美国弗里尔美术馆。彝为长方体,通高34.1厘米,宽24.6厘米,器口长19.3厘米,宽17.7厘米。盖及器腹饰双夔纹构成的大兽面纹,口沿下饰双尾龙纹,方足座饰分尾小鸟纹。自盖钮至足座四边皆附钩形扉棱。器有铭文14行、187字,盖铭同而行款稍异。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9:39:480000戴向明:文明、国家与早期中国
标题上这几个词语都是当前中国考古学的热门话题,涉及中华文明起源、早期国家形成,以及对早期中国或“最早中国”的认识。本文在此谈点浅见,近似随笔,不做专论。一、关于文明起源大约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文明起源问题快速成为中国考古学的一个热点课题,30余年下来,持久不衰。以后回顾起来,这一定会是中国乃至世界考古史上一个重要的现象。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