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故宫内部发现古墓 让考古学家诧异的是 皇宫内怎么还埋人
2020年8月份,沈阳故宫北侧中心里遗址考古发掘工作顺利通过了文物局专家的验收。这意味着中心里遗址的考古工作已经告一段落,接下来的任务是修复出土的文物并进行拓印。然而,让考古专家们感到诧异的是: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死后竟然被埋葬在皇宫的中心地带?
沈阳故宫位于沈阳市沈河区,宫殿修建于1625年,完工于1636年,占地面积超过63,000平方米。自清朝迁都北京之后,沈阳故宫又被称为"陪都宫殿"。建国后,沈阳故宫成为辽宁省文化旅游的重要景点之一。中心里遗址位于沈阳故宫建设控制中心地带,自1988年起被命名为"铜行巷"。

直到2019年底,考古人员在该区域附近进行发掘时,突然发现了大量的结构建筑设施和生活用品。据我所了解,沈阳市考古队在中心里遗址发现了34座古代房屋遗址、104个灰坑、一条道路和一口水井。这些遗迹主要属于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然而,让当地考古队员感到奇怪的是,为什么在沈阳故宫的中心地带会发现这么多古代房屋遗址,甚至还有古墓存在?
结合这片遗址的年代,最多不会超过道光年间。当时沈阳故宫已经完工多年,即使沈阳故宫只是"陪都",也不会有人冒着风险在皇宫内进行这样的活动。据我观点,中心里遗址所处的区域是沈阳历代城市的核心区域。从地理位置来看,在汉朝、两晋时期以及辽金、元、明等时期,中心里遗址都是沈阳最核心的区域。由于地层的连续堆积,汉朝时期的古建筑被埋藏在更深的地表之下,而晚清至民国时期的古建筑则位于较浅的地表。

并不是说有人胆敢在皇宫内挖掘墓葬作为自己的安息之地。我们可以这样思考:中心里遗址包括沈阳故宫的整个中心地带,多年来一直有人居住。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居民如果需要扩建房屋,就不可避免地要改动地基,这可能导致将元、明时期的建筑物当做填土进行回填,从而形成了不同年代城市的层层叠压。因此,整个沈河区域应该存在大量的古墓和古代遗址资源。

从中心里遗址的发掘现场可以明确看到,出土了许多铜制品、陶器、瓷器,还有元代和明代的青花瓷器。这足以说明沈阳故宫周边区域曾经是历代人们的居住地。如今,我们在建房时,如果地下出现古墓葬,肯定会报告给文物部门;而在百年前的民国时期,发现古墓葬通常会进行就地掩埋,以免耽误工程进度。这种地层叠压的关系导致中心里遗址发现了一批古代墓葬和古代房屋,但这绝不意味着有人敢在皇宫的中心地带设置墓葬,除非他不怕命长。
比夏朝更早的王朝:考古发现改写认知,难怪韩非说“虞夏二千岁”
先秦史书记载,比夏朝更早的是虞舜之朝,先秦并列表述“虞、夏、商、周”,尚书第一篇记载的就是《虞书》,韩非子更是声称“虞夏二千岁”,其中夏朝存世400多年,虞朝则是1500多年。虞朝过于久远,处于五帝时代,司马迁也说“学者多称五帝,尚矣”,传世史料极少,兼之夏朝还未搞清楚,又何言虞朝,因此如今基本否定虞朝存在。我要新鲜事2023-06-11 20:27:160000清理乾隆陵墓地宫时发现一枚神秘的玉片,考古专家推测是乾隆口中之物,凭什么这么肯定?
蝉对于中国人的文化意义本文作者倪方六盛夏,窗外蝉鸣声声,此起彼伏。那么,这篇文章继续说蝉吧!(古画上的蝉,一只能值千万元)从史料所记和现代考古发现来看,古人的“蝉情结”相当浓厚。为什么?《史记·屈原列传》的一句话给出了答案:“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其中的“蝉蜕”,又称“蜕变”,成为人们脱胎换骨,精神升华的象征。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7:38:030000盗墓团伙专挖人家祖坟,盗取随葬的“袁大头”,一人盗了127座
一人盗挖了127座墓本文作者倪方六2012年5月19日早上,呼延林打电话给哥哥,说父亲的墓被人盗了,让他回老家看看怎么办。呼父墓在延长县罗子山镇兰地村附近的东山梁上。哥哥匆匆赶到老家,看到父亲的墓被挖了个大洞,直达墓室。另外还有4座墓也被盗了,是爷爷、奶奶和家族其他过世者的墓,表面看只有三个盗洞,有一座是从地下打洞串通的,表面看完好。一夜之间盗墓者光顾了5座墓。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3:22:130000北京的清代王府知多少?关注清代王府遗址建筑的保护
作者:祁浩庭清代王府作为人类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精神和文化信息的载体,是包含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社会价值的混合体。尽管我国近些年在古建筑遗址保护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随着社会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依旧面临着诸多挑战。本文以北京的清代王府遗址为例,针对其历史背景、保护现状探讨王府遗址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所存在的共性问题及应对策略。北京清代王府的保护现状及问题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