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8682

“浦”写万年,问“稻”上山

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5:39:190

2020年11月12-14日,"上山遗址发现2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浙江省浦江县举行。

稻作起源研究是上山文化的核心内容,上山遗址发现了包括水稻收割、加工和食用的较为完整的证据链,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稻作农业遗存。新的研究表明,在上山文化的分布区域,从大约30000年前开始,就存在野生稻分布,这为稻作起源研究中增添了关键性的一环。一万年的上山古代先民在采集狩猎活动具备了对遗址周边自然生长的野生稻资源的利用的条件。以浦江上山遗址为命名地的上山文化是世界稻作文化的起源地,是以南方稻作文明和北方粟作文明为基础的中华文明形成过程的重要起点。上山文化万年水稻起源、发展的证据,是对世界农业起源认识的一次重要修订。研究表明,上山文化中晚期水稻的驯化水平已经相当高,再次以丰富的实物资料,彰显了上山文化在稻作农业起源中的重要地位。农业社会、农业文化的开始,是划时代的大事情。

“它既是稻作农业形成过程的起点之一,也是中华文明特色形成的起点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赵志军研究员在"上山遗址发现20周年学术研讨会”作《上山文化在世界农业起源研究中的地位》主题发言时做上述表述。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赵志军研究员发言

“我提出三个遗址、吕厚远老师提出江西仙人洞和浙江上山两个遗址,邓振华老师则认为只有上山一个遗址,学术争鸣各抒己见,尽管我们持有不同的看法,但好在,我们三个人的观点里面都有上山”赵志军老师在发言时打趣地说道。

在谈到“耕作”和“农作物驯化”两者间的区别时,赵志军强调,由于植物自身进化的速度漫长,所以最初耕种的可能是栽培作物也有可能是野生植物。“农耕的出现不应依赖于是否有栽培作物的出现,而要回到人类行为上。”

何为耕作?耕作,是人类为了利于植物的生长而采取的各种行为,例如烧荒、平整土地、播种、除草、灌溉等。所以,这些行为都将影响到植物进化的趋向和速率。古人最初采取耕作行为的目的仅是为了提高植物的产出量,不是为了改变植物的生物特性和形态特征,因此被耕作的、特别是最初被耕作的有可能是栽培作物,也有可能在形态特征乃至生物特性上仍属于野生的特征。

那么,上山在农业起源中究竟有什么地位? 栽培稻的驯化与农业起源可以分开来谈。从农业起源来看,只有上山遗址具备所有早期农耕生产的考古证据,这是上山遗址特殊之处。所以只有上山遗址可以从农业起源角度来去探讨稻作农业起源问题,上山遗址出土了碳化稻米、上山遗址有了定居生活,此外还有水稻利用证据,比如早期陶器里肉眼可见百分之八十掺杂稻壳,不管是否栽培与否,都证明先民的生活已离不开水稻。

上山考古遗址公园

赵志军指出,一万年的上山古代先民的采集狩猎活动包括了对遗址周边自然生长的野生稻资源的利用。为了获得更多的野生稻资源上山古代先民开始实施耕种行为。例如改良土壤,集中播种、定居守护、按季节收获等等。所以,耕作行为和定居生活方式是栽培稻驯化的前提,更是稻作农业社会形成的先决条件。如是,上山文化也许可以被看做是稻作农业社会形成过程的起点。

他认为,起源于中国的稻作农业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历程,逐步形成了特有的稻作农业体系,包括农耕生产技术、谷物加工方式和蒸煮粒食习惯,以及与之相应的社会结构思想观念和文化传统,这种体系也许可以成为稻作文化甚至稻作文明。农业起源与文明起源是一个相互衔接的、一脉相承的完整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华文明的特色在中国古代农业起源的过程中就已经开始显现并逐步形成。如是,上山文化也许可以被看做是以南方稻作文明和北方粟作文明为基础的中华文明形成过程的起点之一。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