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是20世纪遗产传承发展之本
自1982年以来,ICOMOS每年都发布国际古迹遗址日的主题,给予世界眼前一亮的遗产价值多视角认知。今年发布的国际古迹遗址日主题是“遗产的变化”,它旨在倡导全球各遗产地及保护机构,展示遗产研究和实践的历史之厚重,在重视当代与未来中,找到在气候变化现实中获得韧性的路径,同时发现面向低碳未来的包容性转型的潜力。
“遗产的变化”主题令人瞩目,提出关于对传统继承中有一系列支撑的创新性、变革性内容。如鼓励世界各国研究传统历史建筑保护,即如何适应再利用、遗产建筑和景观环境的节能改造提升的整合策略、找寻建成遗产应对水陆环境特别是极端气候变化等问题。有鉴于此,本文结合刚刚公布推介的“第七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研讨其适应时代之变的传承创新与“活化”之策。
01 始于“遗产的变化”主题之联想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在2022年1月初就发布《自然——文化关键词注解》,其“关键词族”突出了生物文化、韧性和传统知识,这三个联结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基础的重要概念,体现了一个不断更新且发展变化的遗产“活态”观。回望2022年国际古迹遗址日“遗产与气候”的主题,今年的主题要义不仅是对2022年关切文化遗产气候安全的深化,更从遗产传承与发展的规律上,通过探寻着遗产的变化中的传承与创新观,找到遗产发展的新平台、新通道、新衔接之策略与主张。
与20世纪前50年相比,全球极端天气事件增幅加大,这种短时间内频繁的极端事件,使干旱、洪水、台风、暴雨及滑坡与泥石流对城乡建设(尤其是脆弱的遗产建筑)造成灭顶之灾。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风险办公室强调,由于缺乏地域性及适宜生态环境与文化研究,当代高技术的盲目引入,在减轻灾害风险上只是起到“好坏参半”的结果。
在高科技、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当下,地域化、各民族及社区的传统防灾知识是遗产要传承并发展的策略。联合国世界减灾大会通过的《仙台减少灾害风险框架2015~2030》中早已明确提出传统减灾知识与方法的价值,认为传统知识将补充灾害风险评估和发展的科学知识,有助于国家、地方及公众更好地践行传承策略。
以减轻气候灾害风险的“传统知识链”为例,至少有信息、技术、机制、习俗和文化五个方面,它们的多样化形式上还有故事、戏曲、民间传说、谚语、信仰、习惯方法等。遗产保护人类学的研究表明,基于民族志及民族档案文献的田野调查,其结果对诠释气候灾害风险、找到减少气候灾害对建筑遗产的破坏机制是有效的。在今日“遗产的变化”主题下,讨论传统知识的保护价值对建筑遗产有特殊意义。事实上,传统与现代一直就需科学文化意义上的联结,无论是遗产保护施用什么方法,都旨在减缓灾害的扰动及破坏,都需要在韧性之思下形成适宜技术的“最佳实践”效果。
“遗产的变化”对城市与建筑的技术与材料影响明显。人类进化历程的三大阶段即“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都是用材料的名字命名的,至少建筑与城市之变,更源于材料与技术的革新。与其他建材相比,水泥最大的优点并非坚固,而是廉价,用混凝土建房子现在连普通人也可以做到,它为“居者有其屋”的人们提供适用建材,成为继铁器后第二种非常民生的原材料。但是水泥的致命缺点是污染环境。仅以水泥行业的污染看,建筑行业的高能耗很可能将成为中国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障碍之一。
事实上“碳中和”重在碳源碳汇的平衡,研究发现,植被的碳存储能力对碳收支平衡作用关键,各种巨灾不仅会摧毁建筑与城市遗产,更会在改变植被中,改变区域碳储量过程,如地震对森林的直接破坏及随后的有机物质降解,将成为森林与植被在震后数年中二氧化碳的潜在来源。因此,无论从减灾还是减少对建筑遗产的人为破坏讲,加大人与自然的敬畏研究与实践是何等重要,遗产文化中尤其不可缺失生态文化。
02 20世纪遗产如何适应时代之“变”
国内外有不少文献,强调保护20世纪遗产,同时要正视毁灭的设计与建造,因为这种破坏不是如上所述的灾害侵蚀与毁灭性打击,而是来自城乡发展保护不善,丧失韧性的后果。城市更新要平衡好新与旧、拆与留、保护与保存等关系,就不应再发生历史上让“遗产”变“遗憾”无法挽回的损失。
ICOMOS 20世纪遗产国际科学委员会(ISC20C)于2010年起草了《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方法》文本,2011年至2014年间被译成数十种语言,后又经与ICOMOS文化景观国际科学委员会(ISCCL)、ICOMOS历史城镇与村庄国际委员会(CIVVIH)、国际工业遗迹保护技术委员会(TICCIH)、ICOMOS能源可持续性与气候变化国际科学委员会的合作,第三版《20世纪文化遗产保护办法》于2017年12月德里召开的第19届ICOMOS大会通过。
笔者认为,此“方法”是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最有启示的内容,它解读20世纪遗产如何显示文化的特殊性,如20世纪建筑的城乡遗产(建筑、结构、本土的和工业的遗产、含有历史公园与园林的文化景观、历史性城市景观、文化线路与考古遗址等)的完整性不应被无情的改变或干预,尤应制定文化重要性保留与被尊重相结合的政策,对于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留痕的改变,其年代要清晰可辨,其价值要充分明晰。
2023年2月16日于广东茂名举办的“第七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推介活动”,从“变化”上讲,它是在践行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通过科学严谨的推介,一系列未来可期的建筑文博模式创新,既提升重塑了方式方法,也涉及了遗产保护体系重构等方面。这其中有让20世纪时代记忆在城市更新中重焕光彩的闪光点,也有让旅游成为城市现当代文化遗产目的地的文旅发展形态。可以看到,20世纪遗产的历史与规制、记忆与格致,已经创新了国内业界与公众的关注度。这些变化主要是:
第一,推介面向基层及文保等级更低的项目,如江西龙南的解放街骑楼建筑群、河北保定稻香村总店;第二,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建设成就占比更加突出,第七批1949年后项目占比80%,北京入选15个项目,1949年前只有2项;第三,涉及重大事件的纪念建筑或构筑物,如中国海军诞生地纪念馆、黄河三门峡大坝及黄河三门峡展览馆等;第四,注重入选建筑的历史价值,不因其项目大小,如1984年建设的深圳上海宾馆就以近40年的改革开放史及建筑之精美入选;第五,具有同一主题的项目联合入选,如广东茂名露天矿生态公园与“六百户”民居建筑群有多重价值。
关注21世纪的当代遗产,使20世纪遗产的时限有所突破,如推介项目已涉及:苏州博物馆新馆(2006)、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2000)、北京机场T3航站楼(2009)、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2001)、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2003)、中国科学院图书馆(2002)。少量优秀21世纪项目入选,并非专家顾问的一方热情所至,它合乎近年来《世界遗产名录》入选项目的变化及趋势,也合乎20世纪委员会推介“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标准。
此外,第七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的传播宣传,还体现了自下而上,表现出各入选单位、设计与建设机构的荣誉感与积极参与,这本身是中国建筑文化自信自强自觉的彰显。如:华中师范大学称自己“宝藏”入列;中国建筑标准院称“现代文学馆”入列是对中华建筑文学与文化的贡献;上海古猗园以“喜讯”相称;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入选,强调更多人“快打卡”,冯骥才院长表示“要让这座20世纪建筑遗产在未来发挥更大作用”;徐州博物馆以代表两汉文化特色的标志入选而倍感自豪。
作者:金磊
编辑 | 张 怡 实习编辑 | 杨晓雅
复审 | 冯朝晖
监制 | 李 让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传刘基与朱元璋有段对话,预言中国的分合统一,两岸将谁来统一?
《烧饼歌》神奇预言之真伪本文作者倪方六明初人刘基传奇故事中,最神、流传最广的莫过于现在仍不少人信以为真的《烧饼歌》。这预言真是刘基创作的,到底是怎么来的,这篇文章就来说说这事情。流行的民间版本是这样说的——(朱元璋、刘基君臣殿上问答,现代影视再现)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9:50:370000十大考古参评项目 | 甘肃庆阳南佐遗址
01发掘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兰州大学、西北工业大学02项目负责人韩建业一、遗址概况及考古工作南佐遗址位于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后官寨镇南佐村,坐落于泾河一级支流蒲河左岸的董志塬西部,地理上属于泾河上游的陇东黄土高原,董志塬是黄土高原上最大的一块塬地(图一,1-2)。我要新鲜事2023-05-06 13:58:340000何兆武:联大师友杂记
何兆武先生,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系,治学兼及中西思想史、历史哲学、史学理论等领域,学贯中西,对国内思想史和历史哲学研究领域的开辟和推进功不可没,是当代历史研究领域的奠基性人物。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1:19:070000如何用筷子测试饭菜里是否被下毒?古人想到了一种法子
筷子如何验毒?本文作者倪方六近来,“小棍子”成新闻,上了热搜榜。这小棍子是老外的叫法,中国人称之为筷子。筷子主要是用竹子和木材做的,这从筷子各种写法的偏旁部首上即能看出来,木筷竹筷至今都是家常用具。用动物的骨头来做筷子,在早期较流行,这在现代考古中也多有发现。在江苏高邮龙虬庄遗址上,便曾出土了一批新石器时代骨制品,其中就有骨箸,箸即现在流行的筷子古称。我要新鲜事2023-05-26 23:09:000001中型兽脚类恐龙:卡玛卡玛龙 体长5米(仅一块尾椎化石)
卡玛卡玛龙是一种中型的兽脚类恐龙,属于肉食恐龙的一种,体长可达4-5米,诞生于7500万年前的白垩纪的森诺曼阶时期,最早发现的一匹化石则是出现在非洲北部的摩洛哥,主要是埋藏于卡玛卡玛地层,所以才以此为名,它也是当地唯一的中型兽脚类恐龙。卡玛卡玛龙的化石发现我要新鲜事2023-05-09 04:27:06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