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考古进校园 | 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进校园首秀:将考古的“爆红”变“常红”
这次带人“入坑”,贵州考古先走了一波漫画风!4月27日,“全国十大考古进校园”——贵州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首场讲座,在贵州师范大学开启“圈粉”模式。
作为贵州考古史上发掘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一处墓群,在夺得“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后,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成为一个多月以来,贵州考古“霸屏”的热门词汇。
而这场被同学们称为“踩在热点,冲在浪尖”上的讲座,恰好在该墓群拿下“全国十大”的第31天进行。
“是巧合,也是必然。”在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发掘领队周必素来看,促进考古成果向社会转化,进高校“抖干货、抛亮点、炫宝贝”,是拿下“十大”后必须要完成的事情。

有趣的是,和以往考古讲座开场不同,在本次讲座开始前,周必素以《软萌的硬知识:2192个考古盲盒里,都有啥?》通俗有趣的长图漫画开篇,以融媒体方式活化考古成果,让“00后”学生眼前一亮。
而轻松好读、新颖有趣、内容靠谱,以“漫”看考古为切入点,不仅打破师生对考古艰涩枯燥印象,更对做好考古研究成果的活化利用,做出有益探索。

从学术性到趣味性,在一个半小时的讲座中,周必素以《黔中画卷——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发掘收获》为题,从“大松山怎么被发现的?发掘的2192座墓里都有啥?4000多件套宝贝长啥样?它们又能实证什么?考古人日常工作是什么样?发掘研究团队实力有多强大”等角度,展示墓群的考古发掘研究工作。

“在全国考古新发现的耀眼图谱上,贵州的身影并不少见。我们历年拿下的八个十大,恰好串联起贵州从史前到宋明的历史。”
“能评上‘十大’是意料之中,说明从重要性和价值上,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都得到了全国考古学界的认可,同时也是对贵州考古70年的献礼。”

“从出土的4000余件套文物大家可以看到,我们以考古实证贵州不是蛮荒之地。延续近1400年的墓群,揭示中华文明不断裂的世界之问,展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考古发现。”
“不同时期生活、商贸、信仰、丧葬等文化面貌,形象反映西南边疆古代民族1400年的生活图景。”
……
97分钟互动讲座,数十个“硬核”知识点,让同学们听了提气又提神。而这是时隔6年,贵州师范大学再邀请考古学者上“考古公开课”。

“这期间不仅可以看到贵州考古新发现,还可以看到学生对考古从冷到热的变化。”贵州师范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刘瑾告诉记者,这场看起来专业术语扎堆的考古讲座,线上开放选座不到10分钟,就出现一座难求现象。
“大家对考古‘路转粉’的这一小细节,激活考古的年轻态,不仅是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影响力的体现,更反映出大家对贵州文化底蕴和文化自信的增强。”刘瑾说。

“我做过二三十场讲座和汇报会。不管是面对国内考古界的专家学者,还是普通大众,提到贵州考古,很多人会问‘贵州有什么可挖的呀?’这语气里,带着好奇,也带着质疑。现在不同了,10年拿下5个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贵州不缺好故事。”在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后,连轴转一个月无休的周必素,坚持把“十大考古进高校”纳入必办事项之一。

考古挖得好,也要展示得好,更要讲得好。“推动考古成果全民共享,我们将继续及时和大众分享考古文化,消除考古学与大众的距离感,这样才能把考古的‘爆红’,变为‘常红’。”周必素说。
作者:应腾
来源 | 众望新闻
编辑 | 张小筑 实习编辑 | 杨晓雅
复审 | 冯朝晖
监制 | 李 让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致敬!2021年那些人,那些事
2021,文博大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下,全国文物系统工作者以习近平总书记文物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根本遵循,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日前,中国文物报社组织专家、媒体人座谈,尝试从基层一线文物工作开展和影响力角度,推出2021文物系统十大年度人物、活动及机构组织榜单。年度人物樊锦诗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6:48:580003张昌平:我心目中的好图录—评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商周青铜器
我要新鲜事2023-05-28 01:02:100000妲己到底什么来头,周武王灭商后为何朝妲己尸体连射三箭?
如果不是《封神演义》这部小说,恐怕很少有人会知道历史上有妲己这号人物,但也正因为《封神演义》的广泛传播,使得妲己狐狸精的形象深入人心。事实上,在汉代以前,史书对于妲己形象的渲染还十分宽泛,对她罪行的指责仅仅局限于她是亡国之君的宠妃。比如《国语》就有一段精辟论述:“妹喜有宠,于是乎与伊尹比而亡夏;妲己有宠,于是乎与胶鬲比而亡殷;褒姒有宠,生伯服,于是乎与虢石甫比……周于是乎亡”。我要新鲜事2023-06-10 21:18:040001当山西青铜博物馆“遇见”晋祠!精彩海报发布
晋公盘,叔虞祠;西周义尊,周代古柏;伯旅父簋,金人台铁人;刖人守囿车,鱼沼飞梁……这样的搭配,是不是很奇特?是不是还有一种内在的和谐?这边是晋祠,那边是山西青铜博物馆,明天上午,它们将相遇并对话。青铜器,国之重器,见证了朝代的兴衰和更迭,讲述着王侯和将相、征伐与盛宴的往事,串联起厚重的三晋历史。晋祠,是为晋国创始人“唐叔虞”修建的祠堂,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5:56:160001观展:汉代铜镜所表现的“日有喜,月有富”的是理想生活
除了照容这一实用功能外铜镜还往往被古人寄予各种愿望和诉求其中最直接的体现就是铜镜铭文汉镜铭文中既有表达相思、酒食、长寿的个人生活追求亦有永葆子孙、高官的家族希冀还有诸如“多贺君家受大福”“四夷服”“人民息”之类的家国情怀经历过秦末战乱的流离、困苦与死难,西汉初年的人们祈愿能过上如“大乐未央”般长久富足的生活,同时在内心中还饱含了对故人的思念。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0:33:340003